您上次说的曹雪芹为什麽从崇文门外蒜市口搬到西山,我看不太懂,所以才再问一次。希望您不要觉得我罗嗦。
您说:我只认为曹雪芹搬到西山去,是为了写作或完成他的《红楼梦》。
可是您又说:如果曹雪芹整天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一天到晚都不得不为衣食奔波,一天到晚都是饿的前心贴后心,恐怕就没有心思或不可能写出《红楼梦》了。无论对于谁,生存均是第一重要的。
这第二段话,说得很有道理。所以我不禁要问:留在蒜市口家里写作,不是更好吗?按照您上次的说法,他在乾隆十六年(1751)左右搬出蒜市口家里,先後住过西单、卧佛寺西郊的健锐营、香山四王府和峒裕村中间的一处什么地方、香山脚下镶黄旗营的北上坡、白家瞳,甚至还有樱桃沟。可谓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这样的生活,出於为了写作或完成他的《红楼梦》的主动选择,我就很难理解了。
您认为曹雪芹举家食粥只是一时的情形,可是敦诚在寄怀曹雪芹一诗中说:「劝君莫谈食客铗,劝君莫扣富儿门,残羹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表明曹雪芹的境遇实在不佳。为了写书,带著老婆孩子在外头贫病至死,都不回蒜市口家里?
我相信曹雪芹离开蒜市口是迫不得已的。而且连曹俯也被迫搬出来了。否则曹雪芹穷困潦倒的时候,曹俯不会不接他回去。至於曹俯惹上了什麽麻烦?我也不知道。有人说跟乾隆四年允禄、弘皙的变故有关,但这一说并没有证据。伪造孙嘉淦上书事件,跟曹家无关的话,何须避祸?如果有关,躲到西山就避的了祸吗?
不论曹雪芹为什麽搬出蒜市口,什麽时候搬出蒜市口,至少您认为他先後住过五六个地方,而且我想这些地方都不是自己的地方,所以「鹿车荷插葬刘伶」和青山泪的典故,只能说他没有死在故居(他根本没有故居了),不一定表示他死在西山以外的地方,後来才迁葬西山。他的家本来就不在西山,儿子死了,新妇飘零,如果曹雪芹死在外地,何必要迁葬西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