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谢老谈红谈曹
(附注:此处的谢老,并不姓谢,只是一位长者的代称。)
*
《红楼梦》一书,告诉你作为一个人,应该怎么活着。(并且告诉你,活腻了,又该怎么办。)
*
一个人不仅要活着,而且还要活个明白。
对于《红楼梦》,之因为总是读不明白,所以才应该反反复复地读。
*
《红楼梦》读了两百年,说了两百年,反倒越说越糊涂了。
这便是人的悲哀,也是曹雪芹的悲哀。
*
《红楼梦》问世以来,关于她的主旨,人言言殊。鲁迅先生为此曾做过精辟的论述,亦如一百个观众便又一百个哈姆雷特。这,当然是艺术品的特征之一,只是自己想叩问一句:难道这部书的作者,呕心沥血,竟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用意吗?
在康雍乾年间,发生过那么多惊心动魄的大事件,政治的,经济的,民族的,文字的,几乎遍布各个领域,可作者洋洋洒洒数十万言,几乎一件都不曾涉及,岂不是脱离了当时的“主旋律”?更有奇者,作者非但不去描写当时的大事件,不去对皇朝歌功颂德,反倒特别写出来,“不干涉时事”,故事也“无年代可考”,“无大贤大忠理朝政治风俗的善政”。这分明是在告诉读者,书中写的只是日常生活里的闲杂小事。
然而,我们打开书一瞅,日常生活里都是些什么样的事情,字字看来皆是血呀!
*
在读《红楼梦》时,总想在书里找到一把钥匙,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能消除所有的疑虑,能涵盖所有的情节。像“文革”时一首歌里唱的:一把钥匙,打开了千把锁。
找到了这把钥匙,便能读懂《红楼梦》,也便能理解曹雪芹。
*
一部《红楼梦》,有经有纬,也有骨骼血肉。曹家的兴衰,便是其经,便是其骨骼;而曹雪芹自己的经历,尤其是他在北京的经历,便是纬,便是血肉。别的不说, 单是刘姥姥所引发的那场笑,如果曹雪芹不曾目睹,是绝对杜撰不出来的。
*
曹雪芹为什么一再强调真事假事,正看反看,而且脂砚斋也一在为此敲边鼓?还有那风月宝鉴,一再告诉人,不要老看正面,也要反过来看看。这些,究竟是什么意思?
*
读《红楼梦》,应该相信开头的“作者自云”,那是曹雪芹实实在在的话。不能把书中所有的话,都从反面去理解。
“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
这几句话是在告诉读者,写的是小说。
“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 ’故曰‘贾雨村’云云。”
这一段,可以说是作者自传。
*
《红楼梦》畅行不衰的原因,也许是即便到了今天,依旧有着启蒙的作用。或者,是在人文方面,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矿藏,谁都可以从中提炼出自己需要的东西。
*
《红楼梦》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呢?简言之:人的尊严与觉醒,摆脱奴性而要求自由平等,这是一部真正对人启蒙的书。当人把自己当人来看待并维护人的尊严时,这就是人的觉醒;当人要摆脱奴性而要求自由平等时,这就是真正的启蒙。
*
但愿有一天,《红楼梦》不再具有启蒙的作用,只是一种艺术品了。那么,这个社会及其制度便也就美好了。
*
总有人说,《红楼梦》是部情书,其实是部爱书。这种爱,超越了男女、父母、兄弟等,是一种更博大的,对全人类的,对全社会的,不分长幼、尊卑、物我。
*
关于《红楼梦》的主旨,曹雪芹已经说了,“念及当日女子……”可人们就是不去相信。
*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自然隐了一些东西,但是绝对不是处处都隐,字字都隐。倘若是,洋洋百万言,哪个字都有着微言大意的话;那么曹雪芹早就累得吐血了。
*
在研究《红楼梦》的人当中,似乎没有谁能真正理解“意淫”二字。
现在的人们,一看到“淫”字,就想到“淫乱”、“荒淫”、“淫荡”,想到诸如此类的乌七八糟,其实,这可能冤枉了这个“淫”。
*
在《红楼梦》中,有几个字“千红一窟”、“万艳同杯”,其实,这几个字应该是这个意思的:
“作者为千红一哭,作者与万艳同悲。”
*
乾隆登基时,曹雪芹21岁,在此之后的十多年里,文网宽松,基本上没有文字狱,这给曹雪亲的思考和写作,提供了一个大环境。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这十年,很可能就没有了《红楼梦》。
*
时常有人说:《红楼梦》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什么什么,其实,曹雪芹并未写四大家族。他只写了一个贾府,也只是写了一个贾府里的荣国府,他指写了四大家族里的八分之一。
(想想也是,薛家母子三人,在书中只是寄居贾府的客人,而不是薛府的主人。在具体描写中,一次都没有作为薛府的主人出现过。史湘云也只是常来贾府的客人,而不是史府的千金。王子腾、王子胜,还有王仁,更是从来没有露过面。忠靖侯史鼎虽然来过贾府,却无一句具体描写。)
*
《聊斋志异》是对自然人性的描述和张扬,《红楼梦》是对整个人性的认真观察,深刻思考,详细剖析了人性的方方面面。
*
《红楼梦》的写作完成,是要有一些条件的,这些条件,缺一不可。
一:作者是个天才。
二:作者熟知中国文化。《红楼梦》之所以出现,是中国文化积累沉淀的结果。
三:作者生活坎坷,摔过几个跟头。
四:家庭的兴衰,给作者提供了一个故事的框架。
五:作者具备再生活的环境。
*
曹家从曹锡远,到曹玺、曹寅、曹颙等,都没有死的不明不白的,而《红楼梦》里的贾家,偏偏有一些死的扑朔迷离的人,如贾敬,可卿等等。
*
《红楼梦》中有许多描写和情节,与康、雍、乾的许多史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作者何为?
这许是当时的社会特征。
*
俗话说,读其书,便想知其人。也就是说,就因为喜欢《红楼梦》,所以才对曹雪芹感起了兴趣。
*
争论曹雪芹是不是《红楼梦》的作者,非常无聊。
即便原先有个旧稿——《风月宝鉴》,或者《石头记》,倘若没有曹雪芹,也就没有今天的《红楼梦》。不然,把那旧稿给您,你能“增删”成《红楼梦》吗?不是人人都能把金矿石提炼成金子。即便人人手里都有一块金子,各自做出的首饰,肯定是不一样的。
*
对于曹雪芹,不能拔高。他不是一个社会学家,不是一个哲学家,也不是一个政治家,他只是一个小说家,一个一流的小说家,或者说,是个伟大的艺术家。
*
为什么说曹雪芹是个伟大的艺术家?难道他所记述的事情,别人就不知道吗?但是,知道事情是一回事,知道事情背后所隐含的深刻意义又是一回事。
曹雪芹是个艺术家但不是理论家,他只能通过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形象,才能使人们在感动中体察现象背后所隐含的思想。他成功了。但他担心读者再读他的书时,只看已经提炼的形象和现象,所以才告诉人们风月宝鉴的事。
*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并没有反封建反专制的那些东西,也不反这反那打倒这打倒那,他不是一个打砸抢分子,另外,他也不是想让人们通过读他的书来认识到封建社会会必然灭亡,只是想通过自己的书,诉说自己的人生感慨。
*
曹雪芹为什么要写这部书?为什么要这样写这部书?
在人生的道路上,曹雪芹是跌过几个跟头的。在他十三四岁之前,过着非常奢华的生活,没想到突然便遭逢到了抄家,生活的巨大跌宕,仿佛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在《红楼梦》中,写到了一个老和尚,又聋又哑的,而在庙的门口,贴着一付寓意非常深刻的对联。贾雨村想,那老和尚,当时跌过几个跟头的。
*
曹雪芹是怀了一腔愤懑的。他看到了那个社会戕害了那么多美好的东西,包括他认识的许多美好的女孩子。
*
曹雪芹不是有官做而不去做,有钱赚而不去赚,而非要躲到西山去写他的书的。敦诚说的那句话,“不如著书黄叶村”,不是随便说的,是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的。
*
在曹雪芹所处的那个时代,以及他个人的经历,他不可能认识到封建社会必然灭亡这个规律,甚至在他的脑海里,还没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这些概念。
*
曹雪芹在自己历尽了人世沧桑之后,渐渐认清了社会的本质:他感悟到,维护封建统治,是要以牺牲人性和个体人权为代价的。
*
曹雪芹对传统的文化很熟悉,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不一而足。然而,熟悉传统文化的人很多,为什么别人就写不出《红楼梦》呢?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像曹雪芹那样去悟。曹雪芹不仅悟了,而且悟得还很深。他所悟到的,便是传统文化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
*
对曹雪芹影响比较大的,一是庄子,一是《西厢记》,一是《牡丹亭》,另外是禅。
*
曹雪芹绝对不是终日愁眉苦脸或借酒浇愁的人,他的痛苦或焦灼是藏在心里的,也是无法向别人诉说或与谁交流的。日常生活中的他,谈吐诙谐幽默,乐观向上的。因为他对生活充满了爱。
*
小说自宋明以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始终是雕虫小技,不登大雅。小说作者的社会地位,也就很低,属于击节末流之辈。在当时,若说谁谁是小说家,可能便是在骂他。所以,曹雪芹的朋友们,总是称曹雪芹为诗人,而不称他为小说家。
*
曹雪芹对社会有着深刻的体验,有着细致的观察,也有着极强的记忆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他写的事情,能让你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吟诗时,猜谜语时,即便是些假的东西,你也感到是确有其事,如青埂峰,如太庙里的那声长叹。
*
曹雪芹笔下的人物,没有一个是真正的劳动人民。他写的下层的人物,不是苍白,就是漫画化了。像乌进孝是苍白的,倪二有些漫画化。刘姥姥并不是真正的农民,起码也是个富农,而且行为也是极为夸张。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是曹雪芹不熟悉这些人,他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
*
曹雪芹离开京城迁居西山,似乎不是因为贫穷,可能是因为某种政治上的原因,躲避文字狱,或者是他只想完成他的《红楼梦》。
曹雪芹对自己的这部书,是知道它的价值的。他写这部书的目的也绝对不是为了破闷解愁。
*
曹雪芹交往的人,可能有几个圈子,几个圈子里所谈的内容并不相同。一是老奶奶、曹頫、李鼎、李鼐等,谈的是家族的兴衰,人世的沉浮。一是敦敏、敦诚等。一是于叔度、张宜泉等。
*
曹雪芹在与好友的交往中,自然有不少闲谈的话题,如家族兴衰,朝政变化,人事沉沦等,其中肯定不少属于“碍语”,这些“碍语”自然也融进了《红楼梦》中了,却不曾见诸诸位朋友的诗文,即使是“秦淮旧梦”、“燕市哭歌”之句,也不具体,不碍大雅,很难被当局抓住口实。
*
与曹雪芹交往的人,都是很有人情味的。比如说敦诚。敦诚本是不想当官的,可是他的母亲说,你应该去建功立业,你不应该整天地游手好闲,于是他便出去做官。做了两年。后来他的母亲去世了,他便也就辞职不干了。
*
在曹雪芹生活的年代,外国的一些东西已经传进来了。有的人可能欣赏或关注自鸣钟之类,曹雪芹可能更为在意那些思想或文化;像传教士带来的基督思想,像资本主义初期的那些自由、平等、博爱等。只是,无人系统地研究这些。
*
曹雪芹之所以写出《红楼梦》,是有许多必然的。如果他的家不被抄,他即便当不成织造,也会是个纨绔子弟,不可能去呕心沥血地写书。如果他的爷爷,只是地位显赫,只是家资万贯,而不爱好诗词曲赋,又没有万卷藏书,便也不会有博学多识的曹雪芹。
*
曹雪芹的死,有人们说,他的爱子夭折了,因感伤而成疾,终至不愈。其实,这种死法,只是普通农民的死法,并不是曹雪芹的死法;曹雪芹死于更深更重的痛苦。
人们常说,曹雪芹死时,贫病交加。他的贫,是显而易见的;那么,他的病,又是什么呢?很有可能便是酒精中毒。
他的酗酒,可能是在一种极痛苦的情况下,寻找解脱。
*
如果有一本书,能把有关《红楼梦》或曹雪芹的一些问题说清楚,脑袋里便不再装它了,可是截至目前,尚没有一本这样的书。如《金瓶梅》的作者,觉得他就是王士桢,便不再想它了。
应该有一本书,能把有关《红楼梦》或曹雪芹的所有问题,很平静地写出来,澄清事实,而不是把水搅得更混。
*
有的时候,总觉得作者是位女性。因为通篇上下,全是以女性的眼光来看这世界的。书里说女孩是真珠,长大是便是死珠,中老年之后则是鱼眼睛了,这就是女性对女人的看法。书里的男人,包括宝玉、贾琏、贾珍等,同样是女性在看男人。
这种观点自然不对,对由此感知到,在曹雪芹的身边,肯定有位女性,对这部书的写作,起过很大的作用。
*
贾政是宋明理学的象征,是宋明理学的言者,而王夫人便是宋明理学的行者。王夫人的一句话,便可以致金钏于死地,也可以致晴雯于死地。
*
探春兴利弊,是曹雪芹认识到在人性的本质里有恶的一面。兴利弊就是防止张扬人性中其恶的方面。其中最有意味的是薛宝钗的助理。薛宝钗是一种在物欲横流、贪婪无度面前理性精神的体现。
*
秦可卿与凤姐,是从善走向恶的。秦可卿奢侈淫乱,凤姐贪婪残忍。尤氏二姐妹则是从恶走向善的。当她们想堂堂正正地做一个人的时候,封建社会拒绝了她们,并毁灭了她们。
*
曹雪芹对晴雯的身世,是有过几番犹豫的,开始说她有父母,后来又说无父母。
她没有父母,也便没有受过所谓的教育,那么她的人性便没有受到多少荼毒,她就较多地保留人的某种品行。
她的撕扇,表面上是任性,其实是人性长期被压抑的一种反抗。贾宝玉将扇子递给她让她撕,那目光里是流露着许多赞赏的。晴雯和贾宝玉的心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
在晴雯撕扇这一事件上,有人说他是仗着与宝玉的特殊关系,卖乖撒野,其实这是歪曲了曹雪芹,也丑化了曹雪芹,曹雪芹是不会那样拙劣的。
她的补裘,是自身价值的一种表现,也是出于她对贾宝玉真挚的爱。
*
鸳鸯抗婚,表面上是不嫁贾赦,其实她的一大段话,并和贾赦无干,只不过是借题发挥,排泄心里的愤懑,诸如什么“宝亲王、宝皇帝”之类的都不嫁,是对整个社会整个婚姻的抗诉,她看透了所谓的婚姻,也看透了当时的那个社会,甚至还看透了自己的以及所有女子的命运。
鸳鸯敢于抗婚,自然是自己性格的一种流露,但也是有着贾母撑腰的缘故。贾母一死,她也是死路一条。她知道,并不仅仅是贾赦饶不了她,其实是整个社会都不能容她。
在贾赦纳妾这件事上,是邢夫人在鞍前马后地跑。妻子在帮丈夫寻小老婆,这是一个怎样肮脏的社会。
贾赦没有得到鸳鸯,却得到了另外的一个——嫣红。贾赦的地位是要维持的,但必须有人牺牲,你鸳鸯不肯牺牲,那么嫣红就得牺牲,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人还不有的是!
*
如果在林黛玉、薛宝钗当中,选一个做儿媳妇,自然是要选薛宝钗的。
但是,关于林黛玉、薛宝钗孰优孰劣的争论,几近无聊。
*
在曹雪芹的笔下,似乎并没有提到处女问题、贞操问题。
*
曹雪芹笔下的尤三姐,自然是个悲剧人物。但是,悲剧与悲剧也不相同。尤三姐的悲剧是:在她“坏”着的时候,他能够生存下去,而且生存的很好;可是当她想变“好”时,却被毁灭了。
*
林黛玉进贾府时,像是一群北方人,围着一个娇小的南方女孩,谁都连个大气都不敢出,怕给吹化了似的。
*
曹雪芹笔下的主子,看上去像是北方人;曹雪芹笔下的下人,看上去像是南方人。这里面,仿佛有着曹家的影子。曹家是从北方来到南方(江宁)做官的,其佣人自然会多是南方人。
*
甄(真)家在南方,贾(假)家在北方。甄家的情况不甚清楚,贾家的描述特别详细。这和曹雪芹自己的经历有关。南京真家的遭遇是故事的梗概,北京的生活是故事的血肉。
*
如果不去一一作实,总觉得,贾雨村的形象,像是取材于隋赫德。《好了歌注》里有一句,“蛛网儿挂满雕梁,绿纱又糊在蓬窗上,”其上有一脂批:“贾雨村一干人”。隋赫德接受了曹家的财产,贾雨村好像是接受了贾家的财产。
*
曹雪芹写到八十回时,他要让他笔下那些理想的群体,走出大观园,走出乌托邦,进入肮脏的现实,也就是说,要让张扬健康人性、讲求平等自由的群体,进入压抑人性、不讲平等自由、残暴个体人权的后三十回,可他实在写不出来。“迷失”后三十回,正是表现了曹雪芹在艺术上的伟大天赋,保持了艺术上的另一种让人无尽思索、怀想的美。
之所以这样想,主要是因为果戈理。果戈理在他的《死魂灵》中,塑造了一系列地主的形象。后来到了晚年,果戈理皈依了东正教,信了上帝,他想让他笔下的地主,一个个都变成好人,但是他失败了,他不得不把他的手稿烧掉。
*
高鹗等人对尤三姐的修改,是三流作家修改了一流作家的作品。
*
许多人很欣赏在同一时间段里“黛玉病逝宝玉成婚”的这一情节,认为一悲一喜相互映衬,便更具悲剧意味,也更能催人泪下,其实,这种处理,委实有点小家子气,绝对不是曹雪芹的手笔。
*
因为高鹗续写了《红楼梦》中婚姻的悲剧,所以才为世人所接受。
因为他不懂曹雪芹所真正体验到的人性主题,所以人们才对高鹗褒贬不一。
*
无论是谁,只要企图去续《红楼梦》,就注定要失败。这句话虽然说的绝对,但是,绝对没错。试想,曹雪芹有着极高的天赋,对当时的那个社会又有着刻骨的体验,他且尚无力完成,别的人就不要另抱什么梦想了。
*
不管程伟元、高鹗的续书多么的令人不满意,但他们的功劳是首先把《红楼梦》普及开来,能和广大读者见面了。至于它有多少毛病,那是另外的一个问题。也许,正因为存有明显的毛病,也就更刺激了人们极力要恢复《红楼梦》的本来面貌,寻求版本,追索历史,挖掘资料,从而形成了红学。
*
关于《红楼梦》八十回之后的文字,程伟元说了:“……一日偶于鼓担上的十余卷,遂重价购之,欣然翻阅,见其前后起伏,尚属接笋,然漶漫不可收拾。”这说得多么清楚明白,可就是有人不信。
*
《红楼梦》一问世,续作、伪作便层出不穷,这究竟说明了什么?反过来也可以问,这部《红楼梦》到底是部什么样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