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故居(原蒜市口16号)变迁之回忆
马允升
我家居住的蒜市口16号(现广渠门内大街路北207号)是曹雪芹故居,年年来颇为红学家所关注。我家住在蒜市口这条街已有160余年了,前后经历了七代人。听老辈儿人讲这条街在明朝就称为蒜市口了。因为这条街西口,也就是崇外大街南端(现已打通达玉蜒桥)有很多卖蒜的摊贩,因此而得名。蒜市口路北东起抽分厂南口(今为健康里),路南东自石板胡同北口,西至崇文门外大街东边,向西和东柳树井大街相对。
我家原籍是河北省冀县人,太祖马曜东十几岁来京在布店学徒,后来经营布匹和估衣买卖。太祖原住在草厂九条,后来住三里河街路北。大约在清嘉庆道光年间,买下这个院子,由我曾祖马仲衡这一支居住。我出生于1915年,小时侯听祖父马继埙讲过,在我家搬进蒜市口这院落前,大约是1800年,这院是一坐北朝南的三进院落,正南面对着"广渠店"(此店主姓陈,在康熙年间就来此地开店),院门口原有一个门楼,两扇大门平常总是关着。进了大门里面是一个院落,比较宽阔,东南角有一间小屋,可能市当差住的,西南角是一个厕所。在这两间小屋各往大门处有两座灰棚,一边是马棚和存放车辆处,一边是为花匠堆放花盆和工具什物的。正北面是座门楼,下面是四扇屏门,写着"端方正直"四个大字。靠屏门两旁是两段院墙,进了屏门后又是一个院落,较前院小些,东边是一间半厨房,北边是三间正房和两间耳房,正房正中间是一间过厅,可以通向后院,正对着后院的北房。这个院子中间,在屏门后面有一座假山,高不过三米,宽度约四米。院内有鱼缸和各种花盆等。穿过北屋的堂屋进到最后一个院,这个院的面积和前院相同,两边有两间房,西南角有一厕所,北房是正房三间,耳房三间,(西边一间,东边两间)形成前窄后宽的坛子形状。
我太祖父马曜东大约是在1840年购置了这处房院。当时院内建筑已有变化:前部是四间面宽的三层钩连搭铺面房,曾经开过洗染坊,门前竖立不足十米高的八根通天柱,后院有水井一口,院落宽大,便于晾晒洗染布匹,自我家搬进后,一直市空闲着;中部和后部是供居住用的。房西南角有两间房宽的面积,这与清朝京师全图的画面是一致的,当时这铺房是由福德永开设干鲜果店,在1930年后和东边门房合并重建的10间铺面房。
1923年,我家将中院北、东、西三面房改建,后在1930年后有把前部临街钩连搭房和西边门面房合并翻建成现在五间面宽门脸十间。在改建中院时把过去木格门窗,该为现在的玻璃门窗(前后都是玻璃窗),房顶由纸顶棚改为木制的。
在这院落中,最突出的是后院的北房,自我家搬进后,迄今没有翻修和改动过,只有几次修补工程。屋内装修有楠木乳白色雕花八扇隔扇,上半部窗格中木花是黑色的,屋内散发着木香气味,西边和正面的落地罩是黑色檀木刻的大花纹,西边南端前檐有两扇隔扇,里面就是西间前沿的木坑。两扇隔山的北端没有隔扇,直接和正中堂屋通成一大间。在正中落地罩下边是四扇屏门,曾记得上边挂有横匾,写着"富贵荣华"
四个大字,两旁有对联,上联是"继世允贤承祖训",下联是"传家维厚启孙谋"。屏门前横放架儿案一条,前面正中有八仙桌一张,两旁有太师椅和琴桌各一个。靠隔扇两旁前部各放小茶几一个和椅子两把。在屋顶中间靠后挂有两盏宫灯,上面画有八仙连续画面,每风年节日,灯内点燃蜡烛,放出耀眼灯光,给屋内增辉不少。东西屋内山墙前部砌有碧纱厨,摆放着玲珑巧小的玉石物件和珐琅雕漆的摆什等物。大约在1948年见搬进的李家仍在北屋居住着,由于孩子长大,结婚用房,在文革中已房子分成单间,另打房门,将屋内落地罩、隔山拆除改为砖墙。过去的情景,他们是亲眼看见过的。
在中部院落的南房和东房原是存放书籍、报纸的处所,搬进时,月有老旧书籍千余册,如《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水浒》、《西厢记》、《西游记》、《石头记》等手抄本。大、小五义、《康熙字典》和《本草纲目》等各种药书,以及各种人物、风景、花卉、山水画卷、对联等几百付。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肯定地说,后院北屋是一直未曾改动或翻修过。这所院落中,屋内大部都是后沿坑,坑前有木刻隔扇,可挂蚊帐或幔帐用。在屋内或前沿墙壁上砌有纱橱,可供摆放文物、古玩和瓷器皿用,给屋内增添华丽色彩。在临街东西两边院墙下栽种竹子,院内有小型假山及各季花卉。
院落中的房屋结构,其特点是不拘于北方四合房院格局的。临街进门和通往后院的过道都是在房间内修建的,给房间增添了宽度,以致形成房间不对称,但院心比较宽阔。
院中屏门上的"端方正直"四个大字,据说我家搬进前就有的。在中部北方堂屋中间挂有"韫玉怀珠"四字横匾一方,院中有各色大小横匾,如下:
富贵平安日月增光紫气东来静观端宁小憩等
但前檐抱柱的对联,现在一个也记不清了。自八十年代始,红学专家几次来这儿考察。最初在1982年,第一历史档案馆张书才、李松龄两同志来我家了解搬进蒜市口的经过,我院房屋的来源和变动过程并查询古文物情况。过了几日有来人将"端方正直"四个大字拓印和照相。据说在《红楼梦》前八十回没有着四个字,在后四十回中才有的。一个星期后,张书才等同志有带着"清朝京师全图"的蒜市口部分图纸来家核对,发现我家和图纸中部偏东相同,西南方缺少一角,并和路南广渠店相对,这几方面都和"全图"的位置相吻合。
1982-1983年间,张书才同志曾会同周汝昌同志在下日炎暑下,几次来蒜市口大街找老住户或老年人进行走访和调查,其间也曾到我家后院街坊家访问过二、三次。据说周老先生准备请瓦木工老师傅来勘察瓦、木、砖的情况,一确定年代时期。
1983年,张书才同志曾同冯其庸同志和服务员两人来我家座谈调查,了解我家来蒜市口居住前后和房屋改建及古文物的情况,并查看了前后院的房屋,向街坊追询房屋变更情况。
1984年上半年,张书才同志和端木蕻良同志带着秘书等人来家询问。在座谈中,将我家购置蒜市口十六号院的经过,搬来时临街洗染坊情况和中部、前部房屋两次改建的过程都做了比较系统、深入和细致的询问。为了详细和确切起见,当时还录了音,并把可供参考的事物拍照下来。
《历史档案》(季刊)1983年第二期(总第十期)第89页"档案史料"栏《新发现的曹頫获罪档案史料考析》里引用的清宫档案"刑部移会"中说的蒜市口十七间半房,就是我家院落,亦曹雪芹故居。
(孟立整理)
北京嘉德在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