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伦敦4月20日电(记者毛磊)英国和俄罗斯科学家首次证明,由坦普尔·特塔尔彗星分离而出、形成狮子座流星雨的彗星碎块,在彗星运行轨道上会呈现出一种辫状结构。新发现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去年的狮子座流星雨高峰比普遍预测的提前了16小时。
英国阿马天文台贝利教授20日向本社记者介绍说,该天文台与俄罗斯南乌拉尔大学合作获得的这一成果,表明形成流星雨的彗星碎块群具有复杂的精细结构,同时对更精确预报狮子座流星雨出现的时间和强度、推动流星雨预测走向定量化也有相当重要价值。
1998年狮子座流星雨实际上有两个峰值。其中之一是由细小颗粒形成的中等强度的流星群,它们产生大量流星尾迹,其出现与预测的时间基本相符。而另一更强高峰则是由较大颗粒形成肉眼可见的明亮火流星。正是这些火流星比预测提前了16小时爆发。
贝利教授介绍说,火流星强度和持续时间表明,当时地球越过的是密度较强、体积较大的彗星碎块区域,这些碎块体积可能达到了数厘米。他同时指出,火流星比预测提前16小时到来,而如果将这一时间折算成彗星运转轨道上的距离,则意味着形成火流星的大体积碎块区域,与小颗粒区域存在非常大的间隔。他们推算后认为,形成火流星的大碎块区域,很可能早在距今几百年前就从彗星母体中分离出来,并游离于母体之外在轨道上运转。可问题在于按通常动力学机制,这些体积较大的碎块应该是散布于空间之中,无法形成具有一定密度的碎块区而最终产生火流星。贝利教授等人新研究的突破正是在于成功地解答了这一问题。
科学家们对过去1000多年来42次狮子座流星雨历史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形成去年火流星的体积较大碎块,实际上于1333年从坦普尔·特塔尔彗星脱离。而碎块之所以形成具有一定密度的区域,则主要由太阳系中木星引力引起的共振效应影响,使大型碎块群能以与彗星周期近似的轨道、在彗星附近围绕太阳旋转。这些大碎块区域结构呈现由很多分离窄条组成的辫状,有点类似连接电话机和听筒的连线。
贝利教授指出,在彗星轨道上存在不少大碎块区域,但在去年的狮子座流星雨期间,大多数这样的区域都在与地球较远的距离上掠过,而仅有1333年形成的碎块区最后进入大气层形成颇为壮观的火流星。他们从理论上推导出了由该碎块区形成的火流星出现的时间,其结果与实际观测得到很好的吻合。
据悉,英、俄科学家的新成果将发表于4月21日正式出版的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fifi摘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