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某演讲稿选录 怎样复制《石头记》年表
——谈薛蟠、贾宝玉和曹雪芹的出生年月
编写曹雪芹生前使用过的年表,必须考虑到三点:
第一点,必须找出某一年作为《石头记》年表的标识,然后推其前后。从现有的情况来看,以薛蟠的出生年月来推定贾宝玉的生年是最好的一条途径。第二点,必须解释黛玉入府是六岁,九岁,还是十三岁,以及形成这三种写法的原因。第三点,必须从全局考虑,从增删、演变的方向去做推敲和论证。
一、从薛蟠的出生年月谈起
薛蟠的“蟠”字,暗藏着一个龙字(辰年所生,与唐伯虎生于寅年类似)。“蟠”与“龙”之关联,见《法言•问神》:“龙蟠于泥”。《尚书大传•虞夏传》:“蟠龙贲信于其藏,蛟鱼踊跃于其渊”。《方言》第十二:“未升天龙谓之蟠龙”。诸本没有写清楚薛蟠表字,惟甲戌本第四回准确地写明:“薛蟠字文龙”。查历史简表,康熙五十一年壬辰(1712)为龙年,这一年会不会是薛蟠的生年呢?找一条旁证:
二十六回云:只因明儿五月初三日是我的(薛蟠)生日。
二十七回云: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
二十九回:过了一日,至初三日,乃是薛蟠生日,家里摆酒唱戏。
次日前一天是五月初二日。次日后一天是五月初三日,与后一条记载相符,这里却把时序搞乱了。出现这样的破绽是想提醒读者,五月初三日才是真正的芒种节,查万年历,康雍年间五月初三日芒种节恰好有一个,即康熙五十一年壬辰(1712)。这说明曹雪芹使用过真实年表,因为取名薛蟠和表字“文龙”,是按康熙五十一年壬辰(1712)正值龙年设计出来的。离开真实年表则无法说通。或许曹雪芹怕读者看不出这一点,才在“至次日”的后面点出“芒种节”。其用意也就不难领会了。
二、贾宝玉生于丙申年
据书中所写,薛蟠比宝玉大四岁,六十三回叙宝钗与袭人同年。第六回叙袭人“年纪又比宝玉大两岁”,按宝钗与袭人同年推,宝钗当生于甲午年(1714)。第四回叙薛姨妈:“今年方四十上下年纪,只有薛蟠一子;还有一女,比薛蟠小二岁,乳名宝钗”,薛蟠当生于壬辰年(1712),宝玉当生于丙申年(1716),于是便找到了红楼第一年。见表一
表一
红楼纪年 1 2 3 4 5 6 7 8 9
历史纪年 丙
申 丁
酉 戊
戌 己
亥 庚
子 辛
丑 壬
寅 癸
卯 甲
辰
1716 1717 1718 1719 1720 1721 1722 1723 1724
三、贾宝玉生于丙申年五月
请看甲戌本第一回宝玉诞生:
一日,炎夏永昼,士隐于书房闲坐,至手倦抛书,伏几少憩,不觉朦胧睡去。……忽听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士隐大叫一声,定睛一看,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梦中之事便忘了对半。又见奶姆正抱了英莲走来。士隐见女儿越发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便伸手接来,抱在怀中,斗他顽耍一回,又带至街前,看那过会的热闹……
“过会”,指几月?查清《燕京岁时记》,“过会”编在“端阳(以下五月)”之后:“过会者,乃京师游手,扮作开路、中幡、杠箱、官儿、五虎棍、跨鼓、花钹、高跷、秧歌、什不闲、耍坛子、耍狮子之类,如遇城隍出巡及各庙会等,随地演唱,观者如堵,最易生事”。由此获悉,“过会”指的是五月,故而知道宝玉生辰在五月“端阳”节稍后几天 。再,“炎夏永昼”是指夏至或指夏至以后约十天,故应解释为:炎热夏天白昼最长的一段时间。查康熙五十五年夏至在五月初二日, 正好与贾宝玉生于五月上旬相符。
四、贾宝玉生于丙申年五月初八日
我们知道前八十回一共写了十八年(略),序引部分共写了九年,但是在初稿中序引部分的第一年却是从年雍正三年(1725年),即宝玉十岁的时候,黛玉九岁的时候开始写的。去除红楼第一年至第九年并重新编号,六十三回宝玉生日在14中(乾隆三年1738年),见表二。
表二
红楼纪年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历史纪年 乙
巳 丙
午 丁
未 戊
申 己
酉 庚
戌 辛亥 壬
子 癸
丑
甲
寅
乙
卯
丙
辰
丁
巳
戊
午
己
未
1725 1726 1727 1728 1729 1730 1731 1732 1733 1734 1735 1736 1737 1738 1739
第六十三回宝玉生日的第二天贾敬死于“守庚申”。查乾隆三年(1738)五月上旬即“庚申”日是五月初九日,前一天是五月初八日。无疑,贾宝玉生于丙申年五月初八日。再查乾隆三年(1738)的夏至是五月初六日,该回有云“目今天气炎热”、“如今天长夜短”,正合。
五、贾宝玉出生之年月日与曹雪芹相同
十余年前,我曾运用命理知识推出甲戌本第一回上的“甲午八日”代指丙戌年(1766)“甲午(五月)八日”,并进一步推出曹雪芹生于康熙五十五年丙申(1716)五月初八日。此一论文发表以后,赞同者有之,质疑者亦有之。碰到质疑的时候,我便搬出两条旁证,第一条在前一个十年,见庚辰本第七十五回回前批:“乾隆二十一年(丙子,1756年)五月初七日对清。缺中秋诗,俟雪芹”。这是脂砚斋赶抄清本时写下的一条题记,正好赶在五月初八日前一天完成。第二条旁证在后一个十年,见靖本第一册粘纸:“丙申年(1776)五月录”。以上三个年份都相隔十年,只要联系起来,不难发现批者是在暗示曹雪芹生年。第一次暗示的时候,曹雪芹诞辰四十周年;第二次暗示的时候,曹雪芹诞辰五十周年;第三次暗示的时候,曹雪芹诞辰六十周年。
现在终于从书中找到证据,并获得验证:
曹雪芹确实生于康熙五十五年丙申(1716)五月初八日。
注:其他文字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