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啊,所写的和所想的是有差距的。“心有余而力不足”还只是
一个方面,有时是自己故意和自己作对。就像是另外有个自己跳出来
和原来的自己争辩一番!
写这个题目的时候,自己就首先和自己犯嘀咕——莫非为了哗众取宠?
应该说,我得这个观点与那首诗无关,因为我根本就没懂这首诗到底
说了些啥。(附诗如下,有能者不妨解释解释。
伤心一首葬花词
似谶成真自不知
安得返魂香一缕
起卿沉痼续红丝 )
世人都认为曹雪芹起码是站在贾宝玉的角度来写《红楼梦》的。全书情
节,几乎都是围绕这个绝对的主人公转。又有很多重要的思想,比如尊
重女权、崇尚平等、反对科举、追求自由等等,也是从贾宝玉的角度来
把握的。这已经足够证明贾宝玉在全书中的核心地位了。但我还是要置
疑:这和曹雪芹要在哪个人物上倾注更多自己的成分有必然联系么?
我没写过什么小说。但我假想自己在写一部大部头的小说时,自己的世
界观、审美观等等关系全书品味的东西,不会写在一个主角身上。除非
我在写一个英雄,而那英雄是绝对完美的。往往小说里面的主角都不是
完美的英雄。很多小说甚至写的是狗熊,然而一样好看,一样受启迪。
因为作者的世界观、审美观,可以在其它地方体现。即使写的是正面角
色,也需要在其它地方补充,这点大家都同意吧。
贾宝玉毋庸算个正面角色(有人说现实主义小说无正反人物,我不同意。
所谓正反,正是作者的感情倾向,没有作者自身感情偏向的小说,我不
晓得是什么样子的。),然而他太值得圈点了。 祖缃有篇论贾宝玉的
论文,我耐着性子翻过一遍。他说《红楼梦》有条线索是贾宝玉的思想
成长历程,我觉得很有道理的。说了这么半天,到关键点了。成长:即
是由思想的不成熟向成熟转化。有得不成熟的存在呵!我们通读《红楼
梦》,就会发现,林黛玉的思想常常是领先于贾宝玉的。就像有人说过,
林黛玉是贾宝玉人生中的一盏美人灯。作者岂不是站在黛玉的角度注视
了贾宝玉成长的全过程!
以上是一个方面。再看另一方面。我还要武断的拿出一个观点:作者在
全书中倾注个人感情最多的人物,就是林黛玉!从还泪传说的缠绵悱恻,
到宝黛初恋中黛玉的种种怪异痴态,再到热恋中其丰富而无比动人的心
理活动,到联诗结黛玉无与伦比的诗才,我们每个读者都在为黛玉而哭,
为黛玉而笑!(倘若将这种感情寄托在宝玉身上,让人知道,是要笑掉
大牙的吧?^_^)比如,宝玉挨打,我们丝毫不为宝玉的伤担心,倒是想
着黛玉不要担心过度吧?作者把黛玉写成了这样,在我所读过的书中,
是罕见的。作者不绝对投入他自己的感情就创造出这样的典型,是不可
能的。
贾宝玉所代表,或曰要体现的思想,如上提到的,什么重女权、崇尚平
等、反对科举、追求自由等等,相对于作想通过林黛玉表达的:对幸福
生活的追求,对率真人性的向往,对平等爱情的渴盼等等,一种是政治
家式的,一种是诗人式的。诗人的理想太过美好、脆弱,需要政治为她
搭起牢固的登天梯。作者写《红楼梦》的原动力不过是为了在梦中追求
一下他的理想(因为在现实中甚至毋庸谈追求!)。于是,在林黛玉身
上寄托着最最核心脆弱也最根本的那部分。让“贾宝玉”为她创造一个
外部的环境!
那么动人,那么悲伤的眼泪,只会是曹雪芹蘸着自己的泪水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