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jqn.ynet.com/article.jsp?oid=8904193&pageno=1
北京青年周刊:(06/05/17 00:00)
打发长假有两种方式:在街上看人,在电视里看人。我选择第二种。
在电视里看的有三种人:穿古装说现代汉语的,穿时装说OK的,还有就是穿着符合一个时代的衣服说着那个年代的话的。
我选择最后一种。
这次五一长假看过的最难忘的电视节目是CCTV-10的《人物》栏目制作的五集特别节目《那些年 这些人》。在这五集节目中,我看到了那些年中的许多人,听到了这些人在今天说的许多话。
按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第一次集体亮相——“让世界充满爱”百名歌星演唱会算起,今年正好是20年。记得在1996年的时候,还轰轰烈烈搞了一阵子纪念活动,何勇就是在那次首体的颁奖演唱会上把劳动模范和漂亮姑娘混为一谈的。
这二十年中,有无数美丽的声音温暖了我们的生活。李谷一、苏小明、张明敏、罗文、费翔、齐秦、刘欢……现在看起来,他们最初的亮相都那么难看,特别是上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衣服,应该代表当年的潮流吧,今天给他们多少钱都不肯穿了。
这二十年,我们的生活比音乐发生了更为广泛和深刻的变化。那些曾经不能被提起的名字邓丽君、罗大佑、崔健……如今可以成为央视的“人物”,成为专题,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音乐本身具有的力量。
我们发现,在梦开始的地方,我们的音乐与美国、台湾的并无太大差距,这跟1930年代的中国电影类似。不过,经过20年,我们已经完全被他们甩得远远,摔得狠狠。为什么?那些在荧屏上侃侃而谈的人最清楚。
一个在科教频道的电视栏目,必定包含着一些珍贵的画面资料,比如邓丽君作为首位华人歌手在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登台,比如邓氏与法国男友进餐的照片,比如水晶棺里佳人已逝音容犹在……
构成人物真实存在的,其实是那些不为人知的生活细节,这些细节又充满了趣味性和戏剧性。与许多歌手都有不错交情的凌峰回忆邓丽君最终没来内地的原因,竟是因为在签证路上她弟弟和男友的口角,而“邓家妹子”去的那天,暴雨打得凌峰家院子落了一地的樱花。当年被认为歌声里充满资产阶级格调的谢莉斯则说当年她和搭档王洁实上“百名歌星演唱会”完全是去压台,很真实。
采访做得扎实,剪辑也属快刀。也有一些不太能容忍的硬伤。包括名字错了,比如把章鹏写作张鹏;还包括年代的错误,比如把齐秦的《狼》的出版年代由1985年推迟到了1989年,其实在1989年,齐秦已经推出了他在“滚石”唱片最重要的专辑《纪念日》。
还有的问题可能是因为时间所限,选材没找到核心人物。比如频频出镜的邰正宵,其实身份尴尬,因为他是个在台湾出头的香港人。而且他的出头基本上已经在台湾歌坛即将没落的那几年,这样的人也就说不出什么所以然。
电视节目是快餐,但《人物》是快餐中最有营养的,究其根本,还是捕捉住了时代的命脉。在不同的音乐里,那些年的人与我们今天身边的这些人并没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