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中国南方特大雪灾看指挥预备的重要性
姚清林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29)
2008年初,中国南方地区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雪、冻灾,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也给工农业生产、群众生活、交通运输等多方面的社会、经济活动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灾后,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人民解放军积极救灾,对减轻灾害损失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一些地方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缺乏相应的条件尽快改善被动的局面,一方面有关决策指挥机构没有估计到会发生这么大的雪、冻灾害,有些措手不及,未能及早采取有力的防护、调配、加固、储备、疏散转移等有效的应急措施,甚至平时有些相关工作就有漏洞。因此可以不断的线路断了,可以不坏的工程设施坏了。另一方面因某些环境条件的破坏与限制,有时指挥机构面对灾情干着急却“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与未能实施救灾指挥预备有一定的关系。所谓救灾指挥预备,是针对重大自然灾害紧急处置过程中信息—决策—行为链应变滞后、支撑条件残缺、决策指挥低效、不完备基础条件下物流调控技术储备不足等问题,于灾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系统理论、网络流设计与规划技术、管理科学、有关专业知识,以及预设计、预指挥的有关算法,在信息预备、物流预计、合理超量、重点级序、双效并行等原则下,努力实现指挥的预见性、行为的超前性与二者的系统性之技术与管理行为。在此基础上,救灾决策与实施的速度与质量可以提高,灾害蔓延或链发的可能性可被减小,灾害链可及早被削弱与阻断。其中的信息预测技术、行为过程中物流网络系统优变理论方法、预设计中优化指标的动态适应性的把握、预指挥中的应变自决策调整技术等是该技术体系研究的难点。实行救灾指挥预备,对预见性有较高的要求。自然灾害链的研究可用于对地震、洪水、气象等自然灾害进行预报。将有助于救灾指挥预备工作的开展。使社会从体系结构上,到具体的指挥决策机构、生命线工程、储备等方面,建立有利于防灾或救灾指挥与反应的环境条件,明显提高减灾效益,最大限度地减小灾害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