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赏析 尖晶石的英文Spinel可能源于拉丁文“spina”,意思是“小刺”,指的是尖晶石八面体的尖端。 由于尖晶石在颜色和光泽等方面与刚玉族宝石极为相似,在自然界中又往往相伴产出,加之人们缺少矿物学知识,没有办法区分它们,把两者混为一谈。由此扩大了红宝石的影响,同时掩埋了尖晶石。 以下介绍几个历史上有名的“红宝石”(其实它们都是红色尖晶石): 1.铁木尔红宝石(Timur ruby) 重352.5克拉,1392年掠夺于莫卧儿王朝,以后多次易主。上面雕刻有曾经拥有者的名字。没有被切磨,形状近似于三角形,呈现出自然美。1851年送给维多利亚女王,现作为英国皇家珠宝收藏于白金汉宫(由于当初是同赫赫有名的"光明之山"钻石一道从印度运往英国的,而被人们忽略)。 |
|
2.黑太子红宝石(Black Prince's Ruby) 重170克拉,历史也非常悠久,因曾属于英国爱德华三世(Edward Ⅲ )的儿子即黑太子而得此名。在此以前的十四世纪就有了这块尖晶石,据说英王亨利第五曾将“黑太子”镶在头盔上,在一次英法战争中,他受到一下致命的打击,幸亏"黑太子"的遮掩,使英王幸免灾难,令人惊奇的是这块宝石竟然完好无损。此后,它曾数次出现在各时代的皇冠上。在为维多利亚女王加冕典礼而制作的新皇冠上,“黑太子红宝石”又被镶在正面的十字架上 。
3.“泰米尔红宝石” 重361克拉,由英国东印度公司1851年赠送给维多利亚女王。 收藏在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中的最大一颗尖晶石是1861年从中国掠夺的,重 520克拉,颜色为红色,晶面略有弯曲。 清朝凡皇族封爵(亲王、郡王)和一品官,帽子上都用红宝石顶子,从故宫等地保存下来的大量红宝石顶子看,很多都是红色尖晶石。
二.尖晶石的产地 尖晶石主要产于冲积砂矿中,一般是在寻找红宝石、蓝宝石时发现的。 主要产出国有:斯里兰卡、缅甸、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日利亚、肯尼亚。
|
三.基本宝石学特征
1.化学成分:MgAl2O4 Mg2+常被Fe2+、Zn2+、Co2+替代; Al3+常被Fe3+、Cr3+替代。
2.颜色:变化范围很大,可以有无色、黄色、红色、绿色、蓝色、褐色等。 所以, 容易与许多其他宝石相混淆。 |
含Cr3+时呈红色; | |
含Fe2+、 Zn2+时呈蓝色 含Fe3+时呈绿色; | |
含Cr3+、Fe3+、Fe2+时呈褐色 |
![]() | ![]() |
3.晶形:单晶体常为八面体。
强玻璃光泽,硬度8,透明至半透明,折射率1.72-1.74(单折射),比重3.5-3.6, 熔点2135摄氏度。 日光下可激发其红色荧光(与红宝石相似)。
|
4.特殊光学效应: 变色效应
星光效应
|
|
5. 内部包裹体: 小的八面体尖晶石,羽状及指纹状气液包体。
|
四 .质量评价 按照颜色尖晶石可以分成红色、蓝色、紫色等品种,其中以纯正的红色为最佳,实际上红色尖晶石从红色到紫红色范围内存在着许多色调,大多数是接近镁铝榴石的酒红色。其他颜色的尖晶石多数颜色发暗、发灰,价格较低。 尖晶石的透明度相对来说比较好,很适合切磨成刻面宝石,其中以祖母绿琢型为佳。 市场上常见的尖晶石一般颗粒较 小,质量较低,为保重量常导致切工比例失调。
五.合成品及其鉴别: 合成尖晶石是几十年前用焰熔法合成蓝宝石的过程中偶然得到的产品,其中用Co 作致色剂,MgO作熔剂。 合成尖晶石一般是用来作为其它宝石的仿制品,常仿的品种有红宝石、月光石、海蓝宝石、橄榄石、锆石、钻石、青金石等。 其鉴定特征如下: |
1. 焰熔法尖晶石 合成尖晶石中含有过量的Al2O3,Al2O3 : MgO = 1.5-3.5 : 1,仿月光石的品种达到5 : 1,由此造成以下异常: ⑴其晶格发生扭曲。在偏光镜下呈现栅格状的不均匀异常消光现象。
⑵折射率一般为1.728±0.003。高于天然尖晶石的折射率。 ⑶所有合成尖晶石在紫外线下均有荧光,而且在短波下常呈白垩状荧光。而天然尖晶石中没有这种现象。 ⑷异常的吸收光谱。合成蓝色品种在544nm、575nm、595nm和622nm处有宽吸收带,缺失天然蓝色尖晶石中的458nm 吸收线。 ⑸内部可见弯曲生长纹、串珠状气泡、氧化铝的不熔残余物。
|
2.助熔剂法合成尖晶石 助熔剂法合成尖晶石在化学成分上与天然尖晶石相近,因此,折射率、比重等物理常数与天然尖晶石相近。但仍有以下区别: ⑴其紫外荧光的强度在短波下强于长波下,与天然尖晶石相反。 ⑵异常的吸收光谱。蓝色品种在544nm、575nm、595nm和622nm处有宽吸收带,缺失天然蓝色尖晶石中的458nm 吸收线。 ⑶内部可见助熔剂残余体、铂金片及天然品中少见的烟云状羽状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