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语分布地域及人口
吴语分布在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长江下游五省一市,北与江淮官话,西与徽语、赣语,南与闽语接界。吴语具体分布如下:

江苏23市县约2万平方公里,人口1677万;上海市的各市辖区及10县6300平方公里,人口1185万;浙江74市县,9.1万平方公里,人口3657万;江西5市县,5400平方公里,人口185万;福建一县,浦城北部2300平方公里,人口27万;皖南14市县1.3万平方公里,人口261万。吴语全部分布面积约13.75万平方公里,人口6992万(以上是郑张尚芳据1982年人口普查数字统计的。统计方法是从各县市总人口中减去非吴语乡镇的人口数字。如吴语人口最多的浙江省总人口共3888.5万人,减淳安徽语42万,建德徽语36.6万,庆元蛮话[蛮话为闽东话]0.5万,泰顺蛮话18万,泰顺闽南话1.4万,平阳闽南话24.3万,苍南闽南话48.4万,苍南蛮话25.4万,洞头闽南话5.2万,玉环闽南话2.8万,安吉官话5万,长兴官话4.7万,长兴闽南话2.7万,浙南畲话15万,共减非吴语人口232万,而得到3656.5万之数)。经十余年后,现当已超过7000万。
地点 | 吴语区面积(km2) | 吴语区市县数 | 操吴语人口(万) | 占吴语总人口比例 |
江苏省 | 20000 | 23 | 1677 | 23.98% |
上海市 | 6300 | 11 | 1185 | 16.95% |
浙江省 | 91000 | 74 | 3657 | 52.30% |
安徽省 | 13000 | 13 | 261 | 3.73% |
江西省 | 5400 | 5 | 185 | 2.65% |
福建省 | 2300 | 1 | 27 | 0.39% |
总计 | 137500 | 127 | 6992 | 100% |
除上海外,其他省的吴语区都聚居、杂居、散居有非吴语的人口,上面数字说明即使吴语分布最广的浙江,也有闽语128.7万人(闽南话84.8万、闽东话43.9万),徽语78.6万,官话9.7万,畲话15万人。其中数量最大的闽南话人口大抵是明清之交的泉漳移民,他们除主要分布在温州地区南部,还向浙北长兴、安吉、临安及江苏宜兴移民。并一直分布到皖南广德、宁国、郎溪、芜湖县东部,江西的上饶、玉山、广丰等县境内及福建浦城北部边境。他们常自称“温州人”,实际不说温州话而说浙南闽语。这些移民中有的是跟浙江的官话移民一样,是太平军后清政府招垦被兵荒地时迁移去的。
皖南本地原来只有吴语、徽语和赣语,除旧徽州府及浮梁说徽语,怀宁地区、东至以及贵池、石台两县西部说赣语外,原来都是吴语地盘(因大都是古宣州总督府所辖,故称宣州吴语)。但太平军与清军的战争中,兵灾、瘟疫促使人口凋零,东部最严重,广德由31.2万余人锐减至6000余人。1936年续修《宁国县志•风俗》也说:“土民存者不足百分之一,客民居多数”,“湖北人满阡陌”。同治五年(1866年)开始各省奉令设劝农局、招垦荒地,湖北、河南两省及安徽江北地区的移民大量涌入皖南,移民最集中的地区为广德、郎溪、宁国、宣城东部和浙江的安吉、长兴,其次是南陵、青阳等地,移民的方言占据了大片原属吴语的地域。沿江的当涂、采石、芜湖、大通、池州等大城镇则很早就受到江淮官话的影响,江中和沿江沙洲又大都由江北移民垦殖,所以至今黄山、九华山以北各县除圩区尚说吴语,县城都通行江淮官话,只有铜陵、繁昌、泾县、黄山市的太平等四城官话与土话并用,一般对外用江淮官话,家庭内部、老人妇女之间才说宣州吴语。芜湖县城湾沚,石台县城七里,青阳县城蓉城,现在只有少数老年人才会说原来的本地话(石台县城老派说石陵小片吴语,新派说赣语)。
宁国南部山区土著方言是宣州吴语,移民方言有浙江吴语、徽语、赣语、湘语、闽南话、闽北话、客家话、畲话、江淮官话、湖北官话、河南官话等,土著与移民交错杂居,成为少见的方言博览会。注意浙皖闽的畲话都是一种接近客家话的汉语方言,它与广东博罗等处畲族说的固有畲语(一种苗瑶语)不同。
地点 | 吴语过当地人口20% | 当地方言(首个为过人口50%) |
江苏省 | 是 | 官话、吴语、闽语 |
上海市 | 是 | 吴语 |
浙江省 | 是 | 吴语、闽语、徽语、官话、客家话 |
安徽省 | 否 | 官话、徽语、吴语、赣语、闽语、客家话 |
江西省 | 否 | 赣语、客家话、吴语、官话、徽语、湘语 |
福建省 | 否 | 闽语、客家话、赣语、官话、吴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