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阁 史将 特技
背景 三国演义 PC版
首页 -> 精彩文章 -> 文章
看俞先生论袭人
作者红米
标签袭人
阅读次数:101
这几天忙于校对星远输入的<红楼梦辨>,同时当然也是重读。俞先生的客观、慎密、
谦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凡书中较有根据的,俞先生基本都能推断出后来证实是
正确的结论;而俞先生错了的,基本都是没有什么可靠材料,而且俞先生在行文中
也都再三声明,不过是悬揣。只有袭人,俞先生对于她的结局,似乎太多地受到个
人好恶的影响,以至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这特别体现在<红楼梦辨>下卷,“后三
十回的《红楼梦》”一章中。在这一章中,俞先生根据戚本中的批语,研究他所谓
的“三十回佚本”的情节,并与高续对比。几乎在其它所有人物及整体的结局上,
俞先生都认为“三十回佚本”为佳,唯独袭人,要采用两本的结合。并且俞先生还
指责批语作者“不善读书”。后来不久胡适就指出,所谓“三十回佚本”,其实就
是曹雪芹的80回后佚稿,这也是现在的一般看法。而俞先生引的这些批语,至少大
部份都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脂批”。下面我把该章中有关的一段引在下面,从中不
仅可以看出俞先生是怎么犯的错误,也可以看出曹雪芹所安排的袭人结局(俞先生的
分析还是很好的,只是前提错了)。

************************************************************

  袭人是嫁蒋玉函的,册子有明文,所以两补本叙她底事相同。但相同之中,有
个大不同的地方。高本写她嫁,在宝玉出家之后,佚本写这件事,在他出家之前,
袭人出嫁为宝玉所及见。

  “既如此,何得袭人又作前语以愚宝玉?不知何意,请看下文。”(第十九回,
注。)

  “故袭人出嫁后云:‘好歹留着麝月’。宝玉便依从此话。”(第二十回,注。
)

  “箴与谏无异也,而袭人安在哉?宁不悲乎!”(第二十一回,评。)

  “盖琪官虽系优人,后回与袭人供奉玉兄宝卿,得同终始者,非泛泛之文也。”
(第二十八回,评。)

上引各节,都可以互证袭人嫁在宝玉出家之先。袭人留言,宝玉听从,证一。宝钗
谏宝玉时,袭人已不在贾府,证二。他俩夫妇怎样地供奉钗玉,虽不可知,但宝玉
总是见袭人之嫁,证三。

  这两种写法底好歹,不容易下判断。不过说她早嫁,宝玉后出家,文情似尤觉
尽致,在这一点上看,佚本或者好些。(至少我底私见如此。)但有一点须要注意的。
佚本虽叙袭人先嫁,但并不写她底薄情。这也是有证据的。宝玉肯听她嫁后底话,
反证她底非薄幸;证一。评者虽然有偏见,处处赞美袭人。如果真佚本写袭人后来
太负心了,他也未必这样傻;证二。如袭人负心,又岂能夫妇供奉宝玉,与之终始;
证三。所以我揣想,佚本写她底嫁,是被迫而非自动的,必有个不得已的缘故在内;
故评书人对她有怜惋之意,无贬诮之词。

  但雪芹底意思却并不如此,佚本在这点上铸了个大错。《红楼梦》全书,对于
诸女都无贬词,惟对于袭人却有言外微音。虽处处提她底端凝贤淑,但都含着尖刻
的冷讽。到晴雯死后,宝玉对她尤觉疏远。祭文中底话,有些简直是热骂。即册词
所谓“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也是叹诧之词。高鹗深解这层微意,所以
补得还好。在第一百十六回,宝玉看袭人底册子,便大惊痛哭起来。第一百二十回
说:“这‘不得已’三字也不是一概推委得的。……‘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
息夫人!’”这些都还不失雪芹底意思。评书人一味颂扬,未免太不善于读书了!
佚本或者写袭人亦有微词,因为评书人成见太深,以致忽略,原也说不定的。只是
从大体看去,似高本稍解人意些。

  我以为袭人底结局,应当是因厌弃宝玉底贫苦,在他未做和尚以前,自动的去
改嫁蒋玉函,是一个真的负心人。这就是合两本底写法,不知读者有同感吗?

*****************************************************************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