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的版本研究(1)
附:《雜阿含經校釋·校勘記》中所記大正等版《雜含》的訛字
王建偉 金暉
第二卷 (大一)五陰集[二]
[3] “摩訶拘絺羅又問舍利弗言得阿那含果證已欲得阿羅漢果證者當思惟何等法舍利弗言拘絺羅得阿那含果證”四十五字,大正本脫。又,《佛光雜含》從脫。(大259)
[9]“團(摶)”,大正本訛作“搏”。下“汝見我手中土團不”、“常念土團譬教授”同此。(大264)
[24]北三本“夫”作“大”(《佛光雜含》從之),訛。今從《雜含》檢得“夫智者以譬得解”(第172、399、493、8074 經)、“其智者以譬喻得解”(第393經)、“其智慧者以譬得解”(第 489經)、“凡智者因譬類得解”(第171 經)、“如智者因譬得解”(第469經)諸句,不見“大智慧者以譬得解”之說。又,《雜含》中“大智慧”者唯稱佛(第1085經)及舍利弗(第812、8328、8436 經),足知“大智慧”者絕非尚需“以譬得解”之流。今從南三、大三本作“夫”。(大271)
第三卷 (一)五陰集[三]
[5]“癡”,第 426 經(大321)等作“癡惑”,第1071經(大713)作“瞋恚、憍慢、毀呰、嫌恨、不忍心生”,其對應巴利經(S.46.52 Pariyāya)作“困惱(巴vighātaṃ)”,《法蘊足論》卷10(大·26·500a)作“迷悶”,《本母·行擇攝第一之三·聖教等》(大·30·789a)作“愚昧”。《會編》依大正本213 經等改“癡”作“疑”,誤。(大64)
第五卷 (一)五陰集[五]
[6]麗本“若”,大正本訛作“苦”。(大104)
[12]北三本作“示教照喜”,南三、大三本作“示教照喜已”。另,“示教”大正本訛作“宗教”。(大107)
[14]“如是”,大正本訛作“加是”。(大109)
[33]“乾”,大正本訛作“遮”。(大110)
第六卷 (二)六處集[一]
[19]“五欲”,大正本訛作“正欲”。(大211)
[40]“則”,大正本訛作“眼”。(大227)
第七卷 (二)六處集[二]
[4]“重閣”,大正本訛作“重閱”。(大243)
[5]“婆”,大正本訛作“波”。(大243)
[12]“二”,大正本訛作“一”。(大248)
[18]“羅”,大正本訛作“婆”。(大252)
第八卷 (二)六處集[三]
[40]麗、石、南三、元、明本作“褺”;趙本作“牒”,通“疊”,音同“褺”,義同“襞”。下文曰“襞”,第1085經(大727)曰“令四重襞疊敷世尊鬱多羅僧”。巴利經(S.35.202 Avassuta)作“四重疊(巴catugguṇaṃ)”。宋、聖本訛作“”,大正本訛作“褻”。(大1176)
第九卷 (二)六處集[四]
[5]“後”,大正本訛作“彼”。(大274)
[8]麗、趙本“憂”作“愛”(《佛光雜含》從之,下同),形訛。今從石、南三、大三本及巴利經(A.8.9Nanda)改作“憂(巴 domanassā)”。參見本校勘記第八卷[10]。(大275)
[26]“行”,大正本訛作“門”。(大280)
[30]“心”,大正本訛作“身”。(大281)
[32]諸本“徵”作“微”(《佛光雜含》從之),形訛。巴利經(M.152 Indriyabhāvanā)謂“迦徵伽羅(巴gajaṅgalāyaṃ/kajaṅgalāyaṃ/kajjaṅgalāyaṃ)”。今從巴利經改作“徵”。(大282)
第十卷 (二)六處集[五]
[11]麗、磧、宋本作“眼”,石、南、北、元、明本作“明”(《佛光雜含》從元、明本改作“明”)。(大307)
[17]“貪”,大正本訛作“貧”。(大309)
[36]“眼”,大正本訛作“現”。(大336)
第十一卷 (三)因緣集[一]
[22]北三本“貫穿”作“實寂”,形訛(《佛光雜含》從之)。《本母·緣起、食、諦、界擇攝第三之一·世俗勝義》(大·30·833a)云:“最極究竟能通達故,名決擇慧。”今據《本母》(同上)從南三、大三本改作“貫穿”。(大295)
[24]諸本“法定”作“法空”,形訛(《佛光雜含》從之)。《法蘊足論》卷11(大·26·505a)、《舍利弗論》卷12(大·28·606b)所引對應經文作“法定”,《本母·緣起、食、諦、界擇攝第三之一·法爾》(大·30·833a)云:“由過去世,名為法定。”今據改。(大296)
[33]“少”,大正本訛作“小”。(大303)
第十二卷 (三)因緣集[二]
[1]“非”,大正本訛作“亦”。(大343)
[2]“因”,大正本訛作“緣”。(大343)
[17]“宣”,大正本訛作“宜”。(大347)
[19]“減”,大正本訛作“滅”。(大358)
第十三卷[三] (五)谛集[一]
[12]“險”,大正本訛作“峻”(《佛光雜含》從之)。(大387)
[14]“斷”,大正本訛作“離”。(大387)
[26]“間”,大正本訛作“聞”。(大401)
第十四卷[二] (六)界集[一]
[14]“界”,大正本訛作“果”。(大448)
第十五卷[一] (六)界集[二]
[2]南三、大三本“緣”作“非緣”,訛(大正本從之)。今依經義從石、趙本改作“緣”。(大455)
[7]“下”,大正本訛作“不”。(大457)
[9]“時”,大正本脫。(大460)
第十五卷[二] (七)受集
[15]“味”,大正本訛作“昧”。(大470)
第十六卷 (八)念處集[一]
[6]“不辨”,巴利經(S.47.8 Sūdo)作“不了(巴abyatto)”,《會編》、《佛光雜含》依宋本等改作“不辯”,欠妥。今從麗本作“不辨”。(大616)
[8]“味”,大正本訛作“昧”。(大616)
[10]“辨”,大正本訛作“辦”。(大616)
[15]“婆”,大正本訛作“娑”。(617)
[29]“鬚髮”,大正本訛作“髮鬚”。(大636)
第十八卷[二] (一二)力集
[12]“行”,大正本訛作“者”(《會編》從之)。(大669)
[19]“哺”,大正本訛作“晡”。(大685)
第十九卷 (一三)覺支集[二]
[2]“掉”,大正本訛作“悼”。下同。(大714)
[21]麗、宋本作“纇隟”,石、趙(聖本同)本作“垢穢”,南三、元、明本作“瑕隙”。“纇”,大正本訛作“類”。(大722)
第二十卷 (一四)聖道分集[一]
[6]“誡”,大正本訛作“誠”。(大760)
第二十一 卷[二] (一五)安那般那念集
[2]“聚”,大正本訛作“娶”。(大803)
[3]“切”,大正本訛作“心”。(大803)
[4]“心”,大正本訛作“身”。(大803)
[6]“入”,大正本訛作“人”。(大813)
[8]“喜”,大正本訛作“善”。(大814)
第二十一卷[三] (一六)學集[一]
[26]“大”,大正本訛作“太”。(大828)
第二十二卷[二] (一七)四不壞淨集
[10]“汚”,大正本訛作“汗”。(大848)
[12]“聽”,大正本訛作“聰”。(大854)
[15]“己”,大正本訛作“已”。(大857)
[16]“若”,大正本訛作“苦”。(大858)
[17]麗、石、南三、元、明本作“鬧”,趙、宋本作“撓”。又,麗本“鬧”作俗字“”,大正本訛作“丙”。下同。(大860)
[18]“綵”,大正本訛作“婇”。(大860)
第二十三卷[一] (一八)舍利弗集
[4]“正”,大正本脫。(大490)
[7]“枝”,大正本訛作“技”。(大492)
[17]“利”,大正本訛作“者”。(大498)
第二十四卷[一] (一九)目揵連集[二]
[4]“揵”,大正本作“犍”。下同。(大505、506)
[7]“士”,大正本脫。(大506)
[14]“讒”,大正本訛作“纔”。(大513)
[15]“此”,大正本訛作“彼”。(大520)
第二十五卷[一] (二〇)阿那律集[二]
[1]“阿”,大正本訛作“彌”。(大537)
[5]“求”,大正本訛作“述”。(大542)
第二十五卷[二] (二一)摩訶迦旃延集
[25]“施”,大正本訛作“旋”。(大554)
第二十五卷[三] (二二)阿難集[一]
[27]“味”,大正本訛作“昧”。(大556)
第二十六卷[一] (二二)阿難集[二]
[6]“有”,大正本訛作“者”。(大564)
第二十六卷[二] (二三)質多羅集
[15]“訶迦”,大正本訛作“迦訶”。(大571)
[19]北三、磧、南、宋、元本“尼乾若提子”作“阿耆毗”,訛(《佛光雜含》從之)。今依經義從北、明(乾隆藏同)本及巴利經(S.41.8 Nigaṇṭha)改作“尼乾若提子(巴nigaṇṭho nāṭaputto)”。(大574)
第二十七卷[一] (二四)羅陀集
[9]北三本作“蹴”,南三、大三本作“蹈”(《佛光雜含》校注訛作“踏”)。(大122)
[11]諸本“諸所有色”作“諸比丘有色”,文義不通,訛。《會編》依麗本讀作“諸比丘!有色”,欠妥,上文既云“世尊告羅陀比丘言”,此不應稱“諸比丘”。又,上第1514、1515經(大120、121)及下第1519-1550經(大125-129)皆作“諸所有色”,由此推知,“比丘”或為“所”之形訛。今據改(《佛光雜含》改作“比丘!諸有色”)。(大124)
第二十七卷[三] (二五)見集[一]
[20]“其”,大正本訛作“我”。(大133)
第二十八卷[一] (二五)見集[二]
[3]“塚”,麗本為異體字(或右“冢”缺點,或右作“家”等),大正本訛作“塜”。下同。(大156、252、272、568、573、575、592、937、938、939、1031、1219、1260)
第二十八卷[二] (二六)斷知集[二]
[10]“心”,大正本訛作“八”。(大174)
第三十卷[二] (三二)修證集
[18]“婆”,大正本訛作“波”(《佛光雜含》出校誤移至上一“婆”字)。(大886)
(待续)
--------------------------------------------------------------------------
參見《雜阿含經校釋》第五冊“校勘記”
来源:阿含学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