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阁 史将 特技
背景 三国演义 PC版
首页 -> 精彩文章 -> 文章
曹雪芹与贾宝玉
作者爱不释手
标签曹雪芹
阅读次数:929
我想这个题目肯定不是我第一个写;以我的浅薄才学写来也确实力有不逮。——不过一个朋友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勉强凑出来,也算是一管之窥罢。

小说人物和小说作者的关系,一直是引读者入胜的。红楼梦作为一部伟大的作品,当然也不例外。或者说,曹雪芹与书中唯一男主人公贾宝玉的关系,比其他任何小说都更具有让人琢磨的神秘魅力。

有关曹雪芹的史料非常之少。对于写出这么一部优秀作品的作家来说,确实不能不让人感到惋惜和遗憾。我们现在只能在曾经是曹雪芹朋友的人们留下的片言只语中追寻他可能的音容。据裕瑞的《枣窗闲笔》载,曹雪芹是个黑胖子;而他本人的性格,可以参考下列资料:敦敏的诗注:“芹圃曹君霑别来已一载馀矣,偶过明君琳养石轩,隔院闻高谈声,疑是曹君;急就相访,惊喜意外”。 敦诚诗注:“秋晓,遇雪芹于槐园,风雨淋涔,朝寒袭袂。时主人未出,雪芹酒渴如狂。余因解佩刀沽酒而饮之,雪芹欢甚,作长歌以谢余,余亦作此答之”。;张宜泉注“其人素性放达,好饮,又善诗画”。而他们的诗中又多用阮籍、刘伶来比喻曹雪芹。这些文字大致勾画出了一个恃才放旷、脾性豪爽、个性独特、才华横溢的人物轮廓。而且,即使“举家食粥酒常赊”这样的贫困生活也最终没有改变他的人生追求和生活乐趣,他依然安居黄叶村,孜孜不倦地进行着艰苦的文学创作——可见曹雪芹又是志向高洁的。

这好象与贾宝玉完全不同。红楼梦里的贾宝玉是一个貌美、软弱、多情和思想怪诞的贵族少年。与其说他是一个男人,倒不如说他是一个孩子——一个生活在女性世界庇荫下、迷恋女性生活的孩子。他幼稚的在青春和爱情中追寻着人生意义,最后一生随着美好生活的幻灭而彻底颠覆。在他的身上很难看到曹雪芹坚韧豁达大男人的影子,他更象是一个脆弱的玻璃雕像。那么,是不是曹雪芹根本就和贾宝玉没有任何相通之处?很难置信,在花费了长达十年心血的作品里却不曾有作者的自己的折射人物存在。在阅读红楼梦的时候,我们确实真切的从贾宝玉的身上感受到了曹雪芹本人强有力的思想和观念,尽管这种感受没有现实的依据。列夫托尔斯泰承认《战争与和平》里的彼埃尔和《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有自己的影子;而福楼拜则直接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前者不难理解,但是后者,一般读者很难想象,一位男性作家竟然在作品中把自己糅合到一个女人身上——而且是一位盲目追求理想爱情而葬送生命的悲剧女性。但是在看到这句话之后再重读《包法利夫人》,可能会有更深的对作者的领悟。同时,我们也可能意识到,作为普通大众,我们永远无法随便臆度一个天才的思维方式。

曹雪芹当然是一个天才。既然福楼拜可以把自己表达成为一个女人,曹雪芹也同样可以在红楼梦里把自己用一种截然不同的性格表述出来。贾宝玉就是这样的表述载体。小说的产生动力和其他作品体裁一样,都是来自于人类渴望表达内心的欲望。没有人会耗费时间去完成一部和自己无关的著作,更遑论十年之久了。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作者笔下的人物都不可避免的带有作者的烙印。一位多产的作家可以通过不同作品的不同内容来塑造姿态各异的主人公,借以平衡、淡化自己和人物的重叠及冲突。但是对一生只有一部长篇小说的作家来说,这种方式显然是无法实现的。如果不是写自传,大概谁也不愿意让自己赤裸裸地毫无遮掩地出现在自己的作品里。这是一种写作惯有的隐蔽心理。而且,创造和自己完全不同的人物来做主人公,也是作者对自己的艺术挑战。依葫芦画瓢的内心直白简单,使人物的性格和自己分离是要见笔力的。曹雪芹的伟大也在于此。他有先见之明的使贾宝玉摒弃了自己的性格窠巢,不断的加强着贾宝玉的个性特征,从而使这一角色更加客观、更加典型化。当然,中国的古典小说历来叙他人之事,也少见象西方小说作者那样将自己融入作品中的写作习惯。从这一角度来讲,曹雪芹又突破了中国古代的这一传统写作模式。贾宝玉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悟无疑来源于曹雪芹自身的人生阅历,而作者加于作品的的真实情感才是使作品打动人心、到达艺术颠峰的最重要因素。

红楼梦经过了“增删五次,批阅十载”,脂砚斋也说:“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可见曹雪芹为红楼梦投入了全部的心血甚至灵魂。不是如此,红楼梦又焉能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小说?红楼梦的一系列角色象宣纸那样细腻而微妙的渗透着曹雪芹的笔墨和内涵。无可争议的,贾宝玉是他们中最主要的人物。曹雪芹在贾宝玉的生命里进行着内外不断剖离、不断碰撞和不断合二为一的挣扎。我们从贾宝玉的身上看出曹雪芹的善良和单纯,也看出曹雪芹内心深处寻求人生意义的迷惘和痛苦。贾宝玉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我们无法断定曹雪芹在现实中遇到的女性是否都如此可爱,男性是否都令人厌恶——答案好象不太可能。但是,曹雪芹的思想倾向是不可能与贾宝玉背道而驰的,而他在凡例中也坦承,“ 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贾宝玉这种独特的性别观点确实是曹雪芹赋予的——而曹雪芹对女性生活细节的了解程度也不能不让人相信他是一个尊重女性的人。当我们看到详细烦琐的关于服饰穿戴的描写时,大概会觉得迷惑:一个男人也会和一个女人一样对胭脂水粉感兴趣并且有研究?相比较紫式部在《源氏物语》中自恋式的对衣服、场景的唯美描写,红楼梦显然要更现实、更男性化一些。正如前面所说过的,天才的思想常人无法揣摩,曹雪芹对于女性生活的观察入微也不是绝对无法想象的;更何况,豪爽放旷的性格和对女人体贴入微并不矛盾。爱喝酒作画吟诗的曹雪芹就未必一定不能是一个多情种子。人的性格是复杂的,在天才的身上更能突出的体现这一点,而贾宝玉对身边女孩子们如此细致的关心和呵护是非亲身经历过所能写的出来的。

贾宝玉大概更接近少年或童年时期的曹雪芹。任谁再高洁,恐怕也难以抵挡世俗的侵蚀。天真无邪的贾宝玉也是曹雪芹对自己的回放——那个年龄我们都还未曾沾染恶俗的气味。曹雪芹的人生在贾宝玉的身上重演着。但贾宝玉的幸福寄托在外部条件上,他所需要的物质繁华和精神享受(永不出嫁陪伴他的女孩子)都是不可能永存的,更重要的是,他所极度依恋的青春岁月必然会逝去——曹雪芹借贾宝玉体会了极致的人生快乐,但他也无奈的认识到,这种极致的快乐因为完美而尤为脆弱。永远的快乐也不过是自欺欺人,乐极生悲是无法避免的。红楼梦如此深的透露出悲观的气氛和情绪,展示了曹雪芹貌似放达背后的对现实生活的失望和对丑恶俗世感到难以忍受的痛苦。

他对待贾宝玉的态度是非常宽容的。正如他自己说的,“悔之无益”——所以他也未必是真正通过贾宝玉来忏悔。贾宝玉作为一个已经有能力尝试“云雨情”的男孩子,曹雪芹却让他身处可以合法、合理占有的美丽女孩子中间几乎毫无欲念。我想对于一个正常的男人来说这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也就是读者们,出于对美好纯洁情感的向往而乐于接受曹雪芹给予贾宝玉的毫无理由的道德禁欲。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子和女孩子挤一个被窝没有任何事情发生,我们觉得那是纯情;但是一个三十岁的男人和一个年轻女孩子多年睡一张床却没任何事发生,大概就是作者的故做矫情了。由此也可以看出,贾宝玉对女孩子们止于精神的爱恋是多么的不现实、多么的没有前途。因此红楼梦的故事也不可能发展到贾宝玉三十岁的时候。这种超出现实的爱恋因为其虚幻也让人无法巩固——所以贾宝玉也是非常软弱的。他爱身边的女孩子,但是却无法主宰她们甚至自己的命运。且不说袭人挨打、晴雯被逐,在完全要由贾宝玉负责任的金钏事件里,他也是忙于逃避的。尽管事后曹雪芹让贾宝玉大恸、挨板子、祭奠金钏来减轻心理负疚、弥补美好形象,但是,所有的一切都不能改变贾宝玉的懦弱本性。而他的懦弱,也许就是来源于对所拥有美好情感的高度怀疑。为了难以让自己置信的生活信仰而活着,是多么的令人绝望啊。在祭奠金钏的时曹雪芹借茗烟之口说,“……你在阴间保佑二爷来生也变个女孩儿,和你们一处相伴,再不可又托生这须眉浊物了。”贾宝玉的反应是“撑不住笑了”。曹雪芹此时笑了否?大概他自己也为忽然冒出来的这个想法给吓着了——想做女人的男人是不太正常的,曹雪芹把贾宝玉的癖好推向偏激的顶峰时意识到了这种荒唐,在欲罢不能的人物性格发展和不脱离作者本来意图的两线抗衡中,文字偏向了作者本人的思想意识。。——红楼梦的故事情节还是要按照曹雪芹的构思继续下去,而曹雪芹要表达的,正是这个世界对他的理想的毁灭。烈火烹油繁花似锦的火辣辣的富贵生活就像乐章中的高峰——曹雪芹一手制造了它,然后又绝望的让它跌入命运的深渊,现实生活的的残酷早已在他的脑子里为红楼梦安排好了“树倒猢狲散”的悲惨结局。高鹗之所以没能继承红楼梦的情节发展趋势,是因为他没有曹雪芹所亲身体验过的由尊贵富裕到贫穷潦倒的人生经历,更重要的是,他没有象曹雪芹那样善于体会痛苦、感悟幸福的深刻心灵。

贵族生活的即将衰败、青春时光的短暂、人生聚散的无常都在一步一步的把红楼梦推向悲剧的结尾。贾宝玉面对这一切时的心理痛苦都将由曹雪芹独自承担。他看着这个自己创造的、象玻璃一样剔透单纯的人物在苦乐掺杂的旋涡里努力找寻着人生的方向,而理想的境界是如此之难以企及——在在种种写作和思维不断冲突和升级的矛盾中,贾宝玉终于“悬崖撒手”了。贾宝玉并非不能有其他的结局,但是他不忍心让重新在红楼梦里复活的、孩童般的自己再捣同样的覆辙——曹雪芹的天才在面对人生欲望时也是这样的无能为力。虽然他可以忍受现实的困窘,但他用心塑造的贾宝玉不能。贾宝玉残忍的解脱或许是曹雪芹另外的向往——现实生活中的他没有那样决绝的勇气。或者,他自己对于目前生活的忍受也几近心理极限。贾宝玉在佛道中所得到的结局并没有给曹雪芹的内心带来平静。简陋的生活和完美的理想存在着巨大的落差,他丰富的情感在小说之外也没有发泄的机会——即使红楼梦已经完成或是不再继续写作了,文字的波澜也没有在曹雪芹的思想中停止冲击。“一病无医竟负君”,一代英才就此早逝。如果他还活着,我想他会说,“贾宝玉就是我。” ——而他最终也没能贾宝玉的生涯里得到精神的解脱。


爱不释手(999999)于 2003年5月28日 18:20:37 编辑过本帖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