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臆造的事实与荒谬的逻辑——薛宝钗“改嫁”贾雨村问题透视(摘要)

臆造的事实与荒谬的逻辑——薛宝钗“改嫁”贾雨村问题透视(摘要)

作者阿眉 标签薛宝钗 阅读次数:695
论文摘要·原文出处:贵州省红楼梦学会《红楼》杂志2000年第3期第39——42页

题目:
  臆造的事实与荒谬的逻辑
    ——薛宝钗“改嫁”贾雨村问题透视
作者:李庆之

主要内容:

一、 根源性错误在于“探佚”

  “改嫁”一事仅是“佚稿”中可能存在的内容,只是一种推测。
所谓“探佚”,就是从观念上砍去“伪续”的后40回,依据脂批透露的蛛丝马迹,对已经失传的80回后的“真本”内容进行探索、考证的红学课题。
文学作品的物质载体是文本,一旦文本消失就全然寂灭。任何关于佚稿的传闻或转述资料,都不是它的本身,我们也无法根据这些信息去窥探它的原貌和使之再现。除非那些佚稿突然冒出来别无办法。至于脂批提供的信息,充其量只能证明“曾经有过佚稿”这一事实,此外别无意义;而有关佚稿中具体的情节叙写、思想内涵、艺术品质等等,就再也不可寻觅了。脂批既不是佚稿本身,也无起码的文学表现功能,根本不能和后40回作对等的比较。
“探佚”着不顾科学的基本规范,痴迷于脂批的蛛丝马迹,有如蝇争血、蜂酿蜜,热闹起来,力图像考古工作者从地下发掘文物那样使佚稿重见天日。“探佚”之学由此大兴,各家著述层出不穷。他们推测想象,非但能勾勒出佚稿内容的轮廓,连细节也想的出来。同时在思想价值评判上力赞这“真本”而贬低后40回。“改嫁”说即此派生物。
更进一步是,干脆把理论的探佚变成创作实践的“复佚”,要重现佚稿旧梦。张之之“补”,电视剧之改,据说皆依脂批,但出来的却是两副面孔。可见复佚完全没有客观的确定性。

二、 自为的逻辑破绽百出

  朱淡文观点(见《红楼梦探源》):

  金无彩——改嫁贾雨村。改嫁是失节,是封建时代妇女的最大的不光彩。
  贾雨村成了贾府的新主人。对宝钗起色心。宝钗不会刚烈自杀,只能顺从改嫁。
  做了一品夫人的宝钗成就了“青云之志”。
  贾雨村充军发配,宝钗随行,终于北国,应验“金簪雪里埋”的预言。
  (以上要点)

论者面对的不是文本,而是主观臆造的事实。纵使贾雨村由权贵跌为充军的罪犯,也未必和薛宝钗有什么关系。所谓“新主人”、“一贯好色”云云,是连脂批的影子都没有的凭空想象,也是为否定薛宝钗的道德人格制造逻辑——要否定薛宝钗,必先否定贾雨村。
破绽:
1、 既然作者将宝钗当作林黛玉的对立面给予贬斥性的描写,则作为“封建淑女”的人物属性已经确立,那么作者反封建妇德的立场也不会动摇。然而探佚者竟想象作者在佚稿中让薛宝钗打破封建信条而改嫁失节,并且仍受贬斥。这就造成了逻辑的冲突:有“停机之德”和“山中高士晶莹雪”之称的薛宝钗性格,不可能存在这种嬗变基因;作者的立场也不会从反封建礼教一下子就变成维护封建礼教。
2、 论者使用“悲剧女性”这一概念,但按论者的评述,薛宝钗一生命运简直就是自作自受,罪有应得。但正是这个“无彩”的女性却被作者堂堂正正放到与林黛玉并驾齐驱的地位,合绘一图,合咏一诗。论者的思想与作者的本意大相径庭。
3、 按《石头记》框架构思,石头幻形入世,到返朴归真之时,就是贾宝玉离家出世之时,薛宝钗的故事也随之宣告结束。其后应是通过贾雨村甄士隐回波余韵式的对话交代结果。果如探佚者所言,宝钗在贾宝玉走后还有那么一大段“后传”故事,就与青埂峰顽石没有任何关系,也就无法纳入《石头记》了。所以“改嫁”纯粹是节外生枝的胡扯。
4、 论者也不能自圆其说。其一,既是贾雨村逼迫就范,薛宝钗即使是一品夫人,也谈不上是“成就了青云之志”。因为被动的屈服和主动的争取是截然相反的人格心态,现实里无法统一于一人之身。这是胡乱联系《柳絮词》。其二,既然贾雨村已由大司马变成配军,必为朝廷重犯,不可能享有带随军家属的特殊待遇。这只是为了套解“金簪雪里埋”而已。

三、 事实的考证穿凿附会

改嫁是如何臆造的?
主要是尚未得志时的贾雨村的一联:“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吴世昌和朱淡文犯的是同样的毛病:望文生义,穿凿附会——盯住了“钗”和“时飞”这两个人名就强加联系,抛开了上句的含义和全联的表层意思,硬在“伏笔”逻辑上展开思维。他们的思维本来是以脂批为法宝的,可是这里的脂批与他们相左,便一脚踢开。
1、 吴世昌认为“上下二句不会同指他一个人的抱负,而且……以男人而自比于钗也是决不会有的事”。“宝钗所期待的正是像时飞一样的达官贵人”,“宝钗最后的归宿,岂不是嫁了贾时飞”?
2、 吴世昌认为“时飞”之“飞”是动词,与“善价”之“价”不配,只有把“时飞”作为一个名词来用才对。——应是“待飞时”,其实是为了照顾到嵌名的需要,才倒置的。
实际上,此联应从双关笔法来领悟。
曹雪芹笔下,贾雨村和甄士隐一样,都是实体人物和虚体意念的拈合体,既是“假语村言”,“真事隐去”,又是两个实体人物。同样上联也有两层含义:实者,表现贾雨村其人抱负;虚者,传达了作者对书中两个重要女性的综合审美评价,应看作是互文释义:钗黛皆是藏于深闺、待价而沽的希世之宝,惟有识宝者能解其意。
附带说明:如果“金无彩”是指薛宝钗改嫁失节,那么“玉不光”是什么?是指贾宝玉或林黛玉必将做出损阴败德之举吗?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