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锁何来?---金玉良缘的背后
作者:三生石 标签:金锁 | 阅读次数:211 |
![]() ![]() ![]() |
| ![]() ![]() ![]() |
有很多人以为金锁是宝钗母女自己造出来的,目的是想让宝钗成为宝二奶奶.
我以为,这种说法过于臆测,红楼梦中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线索,而且,似乎曹 雪芹早就想到人们会如此猜测,开头就说宝钗是来准备入宫的,而作为一名 标准的封建淑女,宝钗的志向中,宫中嫔妃肯定比宝二奶奶强,而宝玉又是一 个"惫赖人物",不是那种"君子淑女"的佳配. 因此,我还是宁愿相信小说中说的,金锁是和尚道士送的.其实,细心的人 都会看出,这一僧一道经常出没于小说的叙事中.黛玉的病,也是他们在说一 世里见不得外人.这外人明显指宝玉.而宝玉在梦中也说:"和尚道士的话如 何信的?"可见,这僧道是在促成金玉良缘的,而非木石前盟.这是有点令人费 解的,因为我们一直认为作为超出凡俗的出家人,理应支持高出流俗的宝黛 爱情.这个问题涉及到作者整个的创作意图,所以我这里不一一细讲,只说明 一点:僧道是携石头历劫红尘的,象征作者的一番精神探索.如何在以情入世 与解脱逍遥中寻找人世的出路,这是作者的困惑,也是难解的结.但曹雪芹决 非像有些读者认为的是老庄信奉者.虽然其骨子里有庄子道家的精神,但也 有怀疑.如宝玉一读老庄,就被钗黛嘲笑.老庄的确无法解决许多问题,尤其 是情的问题.因此,可以假设,在文本中,僧道是代表与宝黛爱情对立的超脱 无情的道家逍遥精神.它与宝钗所代表的儒家入世精神在某一种程度上是合 流的,红楼中主要有四种正面的声音: 1,宝黛的情,新人的形而上学价值观; 2,宝钗的儒家入世,经济济世; 3,惜春,甄士隐的出世; 4,凤姐探春的法家. 后三者在现实中逐渐被否定.从主观心灵的价值判断上,第2种由于窒息人 的个性和自由,被否定.第3种则由于无用于世人的超脱而被怀疑,被作为 个人逃避的最后出路的备选.第4种倒是有实用性,有可能挽狂澜于即倒. 所以作者一直对凤姐和探春抱着那么深切的同情和赞赏.然而法家的过 于严厉,(如凤姐的威势),缺乏人性的关怀,使其很难担负起重挽末世的 重任.最致命的是,具有清醒意识和人世关怀的却无法成为社会的支柱力 量.(探春的女性角色就是象征),而第1种,虽有形而上的价值,却无法在 现实生存. 这样一说,扯远了,但我的想法很明确:金锁不是伪造的,而的确是僧道 的建议.否则,小说的深远意义不仅无从谈起,还容易陷入一种误读:以为 小说里尽是各种阴谋权术,尽是些无关大旨的谜语,这些事在这许多年的 红学中已经搞的太多了,浪费了许多人的精力和智慧,还产生了各种偏执 和误会.走出这条死路,真正学会读文学,是当前最需要做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