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月葬诗魂”探源 -- 刘恒
作者:红米 标签:红楼梦 花魂 诗魂 | 阅读次数:1192 |
![]() ![]() ![]() |
| ![]() ![]() ![]() |
http://www.sina.com.cn 2001/03/02 18:39 《夜看红楼》
夜凉河汉静无声,澄澈天开万里晴。 蟾吐寒光呈校洽,桂排踩影甚分明。 良宵方喜故人共,醉语那知邻舍惊。 一片诗魂招不得,九霄直与月俱清。 -----这是元-段成己写的一首七言律诗,题长不录。如果将它--特别是后两联 与《红楼梦》挂钩的话,人们一下子就会想到"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的细节描 写.-那是一个月净风清的夜晚,湘云、黛玉二人坐在"两个湘妃竹墩上","只见天上 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微风一过,粼粼然 池面皱碧铺纹,真令人神清气净''(见"新校本"第七十六回,下同)恰便是"夜静月校, 天开影踩''的"良宵''啊!"中秋之夕"(段诗题中语)不过尔尔,难得是从黛玉、湘云 眼中写出,这在《红楼梦》中是少见的,也就更具玩味的余地。 然而这两位都"有许多不遂心的事"的姑娘,一个是"潇湘妃子",一个是''湘江 水逝",二人也可说是''故人"了;今遇"良宵","方喜与共",两位"容寄之人"便都 诗兴大发,不免"联"起"诗"来,竞至"忘了东方之既白"!真真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了! 正如黛玉所说:"谁知道就这个时候了!''尤其令人解颐的是:二人只顾你"讥"我"讽 "、互不相让地"狂联",却早"惊动"了一个人,犹如段诗所说"醉语那知邻舍惊"--却 说那妙玉,"听见大家尝","也出来玩尝这清池皓月","忽听见''二位姑娘"联诗", 便被"惊住了"。 只是她听见"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云云,殊觉句意"虽好,只是过于颓败凄 楚"了,便"出来止住"。因为她认为"此亦关人之气数",也就是此句是黛玉结局的"谶 语",而这正是段诗"一片诗魂招不得,九宵直与月俱清"的寓意,两处是如此的吻合! 我在一篇习作中曾说过"(冷月葬诗魂)就是从元-段成已的'一片诗魂招不得,九宵直 与月俱清'凝炼而来;它既表现了林黛玉'冰清玉洁'的高尚品格,也是他日黛玉涸尽 而逝'质本洁来还洁去'的谶语。"(《写作》八六年第五期)窃以为妙玉"此亦关人之 气数"正与此合。 "新校本"根据"花魂默默无情绪"以及"梦稿"等"其他各抄本均作"冷月葬花魂", 而校定为"冷月葬花魂",固亦可通,但"庚辰"、"甲辰"等本却先作"死魂",后又点 改为"诗魂",又当怎解?我认为,这是两人共同抄写造成的错误!二位抄者,一位口 念,一位手写;口念者"诗"、"死"不分,将卷"shi"读成了平舌"si",故写者便以"死 "代"诗"了。嗣后,抄者(?)发现误写了,便援笔将"死"字又点改成"诗"了。 当然,这纯系臆测,未必就准中的;然而,"诗魂"之说,不但可通,含意且胜 "花魂",更与段诗环环相扣,处处关合。所以我认为,段诗是"冷月葬诗魂"的渊源, 或不至太谬。至于"诗魂"一词,虽可溯到周密词"长是河桥三月,做一番雪晴恼、乱 诗魂",但周词毕竟与《红楼梦》无甚瓜葛,还是以段诗为"诗魂"语源为好。 (此文转载自夜看红楼) 转贴注:新浪原文错误较多,本人略加校改,难免仍有遗漏处,请参考原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