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语潇湘
作者:紫云英 标签:黛玉 | 阅读次数:2422 |
![]() ![]() ![]() |
| ![]() ![]() ![]() |
关于黛玉,好象已经说了很多,但认真写她的文章,却是一篇也没有,怕自己稚拙的笔,写不出黛玉的绝代风华。无书可读的时候,又忍不住想记下些纷乱的意象,看落红成阵的日子,对花瓣雨问一声: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小时看红楼梦,是不懂那么多人性与社会的倾轧的,只被绛泪仙草还泪的神话吸引了,几乎是急切地翻完了有关黛玉的篇章,人物关系是脑海里的乱麻,只记得黛玉焚稿一节,读时泪湿衣襟,那时父亲从手中抢过书去,令我去吃饭,而我无助仰起脸来,只说得:黛玉死了……便扑到枕边痛哭起来。父母闻声,并不深劝,任我哭累睡去,只是再找《红楼梦》看时,却已不知被藏到了何处。第一次读红的印象,感觉书里的黛玉是一株摇曳的仙草,是一朵飘零的落花。 她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因为要还泪,所以她命里孤苦无依,父母双亡,寄人篱下。草胎木质,偏风刀霜剑严相逼。黛玉看了《西厢》,曾叹:双文佳人命薄,倘有孀母弱弟,而我一并连孀母弱弟俱无,一何命薄胜似双文! 唉~~原是风霜惹憔悴,还痛草木早飘零。 再读《红楼梦》正是少女花季,远离父母到异乡求学,周末的空暇全泡在图书馆里,此时读红楼,又觉得自幼离丧、少近礼教的黛玉更象是一条清澈的溪流:得宫花语出不忿,探宝钗言语含酸,喜怒溢于言表的真性情不加稍掩;奚落宝钗误开嫁妆单子的黛玉,握着胸口还称两晏大观园是携蝗大嚼图的黛玉,笑谑湘云咬舌根子、打趣探春是蕉下覆鹿的黛玉,风趣伶俐的话语,象是小溪流过的声音,清脆且灵动。也是能说会道的宝钗只能把黛玉腮上一拧,说道:“真真这个颦丫头的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 等不及地到书店里买了一套《红楼梦》,于是,真实的春秋风月渐尔淡去,唯有枕边的红楼是深深依恋的伴侣。第三次读红楼,记下了黛玉的诗篇,因为花在诗里被赋予了生命,又觉得前生本是瑶台种的黛玉也是首婉约的诗。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对花体贴如此,对命运敏感至此,对现实苦闷如此,对清净世界的追求执着如此……天下同命同情人岂不一掬辛酸泪! 其实仅作诗作来看,过于纤弱了些,不如唐诗宋词的特色鲜明。可是,与书里情节联系起来,才读懂黛玉的诗不仅在悲伤身世,寻求知音,还从个人的感伤辐射出对大观园里薄命女子的同情,实在是大观园女儿共同的挽歌。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更深刻的是诗里笔触由自然景色转入人生景象,就象那“江人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一样,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文字已是诗人特有的浪漫忧伤,却不独是伤春悲秋的女儿情怀了。 珍爱曹公笔下这个飘逸出尘的灵动女儿,欣赏她自然流露出的诗情画意。有时,觉得她是那么真,离我们那么近,竟是可以魂梦相依: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总是在现实里受伤时想起她来,象是忆起一个甜甜的梦: 恰如一场风暴之后突然雨息风霁,滋润的山川荡漾起一种宁静的和弦; 恰如一个旅人气喘吁吁地趴山,偶尔回首,见到了脚下蔚蓝色的大地; 恰如繁忙喧嚣的一日终于过去,夕阳和炊烟交织成一个醉人的黄昏; 恰如在令人沮丧的无边沙漠中找到了一泓清泉,一片树荫; 让人小憩之后抬起变得清明了的眼睛来打量美丽的瀚海…… 黛玉是心里一轮清灵的月,高远地、明净地、清冷地、柔和地陪伴我一个个无眠的夜。她不是现实里的景致,只是属于心里的一份不可磨灭的婉约心情,或者随着生活阅历的增长,我会离这份情怀越来越遥远,,而在还可以恣意地说梦的时候,我仍选择将专注的目光投向竹影深处幽居的潇湘妃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