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也谈薛宝钗 -- 回夏雨的“为薛家母女说说话”

也谈薛宝钗 -- 回夏雨的“为薛家母女说说话”

作者春解舞 标签宝钗 红楼梦 薛宝钗 阅读次数:1534
也谈薛宝钗
-回夏雨的’为薛家母女说说话‘


因为工作的关系,很少有时间参与BBS讨论,每次只能匆匆看看。至于加入讨论,今天还是第一次。这里的兄弟姐妹不管评论何人,何种主题,都已经深深的进入到了大观园中,甚至已经变成其中人物的也有。曹公’一把辛酸泪‘,可我们也是‘字字都带血’呀。

看了大家对薛宝钗的大讨论,对我很有启发。可惜我来得晚,没有能够参加讨论,今借夏雨的’为薛家母女说说话‘为题,并众位网友之所言,略谈我的想法。

我第一次接触红楼梦是1987年通过看中央电视台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了解的,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黛玉流了不少眼泪,而对宝钗谈不上反感,也没什么感觉,印象不深。但后来通读了原著,再加上人生阅历的增长,对人物开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显然电视剧本身是不能反映红楼梦的全部面貌和内涵的。直到现在我根据大家的分类标准,竟成了‘钗党’。这个名字有趣,不过我也愿意实受。我不怕大家说我什么,喜欢就是喜欢。不谈薛宝钗的才和德,谈谈大家争议最大的宝钗处事哲学。根本来说,大家争论的焦点之一是薛宝钗的言行不一致,为人处世哲学心里一套,做又是一套,有虚伪之嫌。她自己才华出众,又劝姐妹读书无用。她生活朴素之极,又想借风上青云。等等诸多。所以尽管她才华出众,但读者印象却不好。再加上她与宝玉成亲,不仅使宝黛的姻缘成梦,更使苦绛株魂归离恨天,落得骂名。她的柳絮词成为非议最多的内心写照。

红楼梦中有一段是宝钗给宝玉讲六祖惠能承禅宗法嗣的故事(第二十二回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就从这里谈起吧。 禅宗是于公元五二七年由印度普提达摩传入中国的。达摩在少林寺面壁十载,最终于公元五三六年将衣钵穿给了二祖惠可,从而使禅宗在中国生根发芽。为什么禅宗会在中国大盛而流传呢?正是中国独特而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禅宗的思想有及其紧密的联系。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就有列子的御风而行,庄子的浮游于道德,孔孟的儒家治国等思想存在。列子和庄子讲究自由的飞翔,和禅宗的追求内心的超然有相似之处。孔子则是开尚礼治国的先河,埋下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独特的儒家风尚和沧桑的历史责任感。禅宗至五祖弘忍之前未盛,到六祖惠能,摒弃了出世修禅的做法,提倡禅宗的灵活自由,追求内心的大悟,并将禅发展至鼎盛。自唐宋禅宗思想盛行,众多文人仕士以禅宗并道家作为修身养性的方法。既追求功名,又淡泊功名。有机缘则入世思报国,无机缘则出世求淡泊。在追求心境的平衡中,实现个人的理想。从唐代的王维,白居易到宋代的苏轼,沈括,司马光,而至后来的李渔,郑板桥等都崇尚禅宗。甚至连朱熹,周敦颐这样的理学家也游情于山水。中国封建社会越发展到后期,士大夫们就越来越逃遁于内心天地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寻求精神的平衡安恬。这就是中国士大夫心中的矛盾和统一。究其根本,报国无门。哪个不是宦海几经沉浮。所以以内心的平静度过人生的风雨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点。报国须隐忍(无论在朝还是被贬),隐忍须看淡(无论报国之心多么强烈),看淡必洒脱(洒脱既可出世,又可入世)。才华出众甚至令男人汗颜的薛宝钗身上正深深体现了这种矛盾和统一。曹公不是神仙,他也是封建社会的文人,也有千百年来沉积在中国人身上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历史责任感。纵然有一天化成灰,也会留下无尽的叹息。否则他也不会用毕生的血泪写成红楼梦一书。而薛宝钗也不是神人,她只是十几岁的孩子而已。恐怕薛宝钗正是曹公内心深处报国无门,仰天长叹的影子。论隐忍二字,中国古代的女性可真算是古今中外无出其二了。而曹公也通过薛宝钗陈述了许多艺术和审美观点。曹公将宝钗作为大观园中第一才女也罢,美女也罢,淑女也罢,怕的就是一个巧字。所有这些连同中国传统的哲学精华加于一个女孩儿身上,还要将她打倒,曹公在骂谁呢?

扯的大家已经腻凡了,现在回来看看薛宝钗的柳絮词吧。

白玉堂前春解舞,
东风卷得均匀。
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
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无牵无挂任飘摇。薛宝钗的‘柳絮词’无论在名字还是内容上都和中国入世禅宗这种思想出奇的贴切。既曾’随逝水’,又能’上青云’。

而引导贾宝玉走向出世第一课的居然是薛宝钗给他讲六祖的故事--’普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她告诫宝玉再不可参禅了,恐怕也是因为宝玉不同于文人墨客,他实在是个异类,哪管出世入世之分。说句让大家逆耳的话,宝玉实在是个最没有责任感的人。说起来的好听,做起来一塌糊涂。

在中国无数的园林建筑、庭院楼阁中也深深体现着这种禅的思想。实际上,文人大夫所谓出世,不是出家修行,而是在家隐居。庭台楼阁,别有洞天。这是把出世修禅的环境移到了自己的家中。大观园集天下美景于园中,从建筑的角度也是将禅的思想(或者说结合了中国士大夫的处事哲学)反映的淋漓尽致。中国古代的文人一直和仕途分不开,有一句为文人墨客敬奉直至今天都爱引用的座佑名叫‘志存高远’,细细体味,和宝钗的柳絮词结句有相通之处。有位网友说宝钗的才学让贾府的男人惭愧,这话不假。除此之外,又岂止是宝钗的才学呢。宝钗的品行,才华和处世哲学是中国封建社会淑女和文人士大夫的综合。处处锋芒,非要依自己意志改变环境的只是不谙世事的年青人的幻想,怕多是会碰的头破血流。况且,人生就是一部书,越往后读,越明白书的内涵。薛宝钗屡劝宝玉读书,反被宝玉尴尬。其实,不管宝钗是否真爱宝玉,就从她的思想、与宝玉的姐弟情意,以及她所明白的宝玉在贾府中的地位也足以使她屡劝宝玉了。把她的规劝和她将来的荣华富贵连在一起,也是一种主要观点,但连在一起却不分开,认为这就是宝钗劝宝玉的唯一目的,却有些背离了生活的真实性,。

现在回头想想宝钗真的会将宝玉作为通向荣华富贵的云梯吗?宝钗对宝玉的感情是真的爱情,还是由日日相处产生的相悦之情,还是不过姐弟之情而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也是未完成的巨著留给我们的想象空间。但把宝钗对宝玉的感情建立在宝钗想借此向上爬的梯子,既不符合红楼梦中对宝钗生活、性格和为人的描写,也不符合宝钗才华出众,聪明过人的特点。说到底,小看宝钗了。宝钗和宝玉的婚姻实质上对双方都是不情愿,被硬拉到一起,是一场巨大的人生悲剧。在封建社会,男女婚姻不能自主,不仅仅是只对男性,或只对女性,而是对双方而言都没有自主性。直到入洞房的那一天才能看到自己的命运。如果曹公写红楼梦只为反映一场婚姻的悲剧是由于第三者插足加父母之命,不仅降低了红楼梦的文学艺术和历史政治的深远意义,对曹公恐怕是也看低了。

如果薛宝钗为人奸猾,那么最后的下场应该让人有恶有恶报的痛快之感,可我们感到的是无限的痛苦和压抑。即使大多数人不喜欢甚至讨厌宝钗,当宝玉弃之而去的时候,恐怕我们也是心里非常酸楚。究其根本,我们对宝钗的反感大多由宝黛悲剧引起并转嫁。

我倒是非常同意红米转载一位名叫Zhonggun的网友在’沉静淡泊的薛宝钗’一文中的说法,凭薛宝钗的豁达沉静,宠辱不惊,那么她既能守得住富贵又能耐得了贫贱,如果宝玉有了“雪夜围破毯,寒冬咽酸齑”的那一天,能够坐在宝玉身边与之相依为命的人,必是荆钗布裙的薛宝钗。

而a-wen写的’宝钗’一文中提到’黛玉式的悲剧怕是要少些,宝钗式的悲剧只怕多一些 ‘也是现实的思考。

我想曹公十年批阅,也绝不是只为儿女情长,不然哪里有‘辛‘酸可言,顶多‘心’酸而已。而曹公毕生心血写红楼也绝不是为写因果报应的。万艳同‘杯’的背后是对千千万万女儿的赞歌。这种赞歌的根基就是超越了对个人善恶的论评,而上升到对整个社会的批判和对女性整体的至高歌颂。我想,凭着我们个人的喜好和仅仅对宝黛的同情是远远不够的,更不应该为了这个女儿去骂那个女儿。应该说整个大观园里的所有女性都是曹公的血泪之作,都是封建社会中被迫害的对象,只是迫害的方式不同。从个人来说,没有任何一个女儿是完美的,包括黛玉,但这才是有血有肉的人物,才能让我们无尽爱怜。跳出儿女私情,以大爱和宽容的心对待每一个被压迫、被毒害和被侮辱的女性,也许这才是曹公的真心,才是‘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味道。

当我们站在今天的社会,经历过人生的大喜大悲之后,不也能够领悟到一些相仿的真谛吗。只不过今天我们要用真爱去宽容的已经不只是女性,而是对每一个人。曹公仙逝已是几百年了。

对于红楼梦,相信我看的次数比各位都少,所以不愿引用更多的原文。我的记忆力不好,文中如有引摘错误请大家原谅并指点。这样我也会对红楼梦以及中国古老的哲学文化更加深刻的理解。另外,很多网友的文章对我大有启发,如横塘月下人的’我也来凑凑热闹’,青荇的’也再说说薛宝钗’,绣鞍有泪的’我看薛宝钗’等。而之所以引用了夏雨的文章做标题,也是因为夏雨的文章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所以借来增加人气。

对于红楼梦的人物归宿,每个人尽可展开想象的空间,伟大的著作留下了不朽的遗憾,却散发出千古的魅力。每次读她如针在心头,血泪纵横。我借用青荇的一句话结尾罢,通过红楼梦去’了解人,认识人,爱护人。’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