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嫦娥”与“嫦娥花”

“嫦娥”与“嫦娥花”

作者红米 标签嫦娥 香菱 阅读次数:371

香菱第三首咏月诗的最后一联是:“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巧的是第79回又写夏金桂“因想桂花曾有广寒嫦娥之说,便将桂花改为嫦娥花,又寓自己身分如此”。由此,北方的河先生便认为香菱诗中的“嫦娥”即喻指夏金桂。他大概以为这一联是在质问夏金桂这个“嫦娥”:你为何不让我永团圆?这恐怕是对这一联的误解。原诗中是嫦娥发出“缘何不使永团圆”之问,而不是反过来嫦娥被质问。而按北方的河的解释,“博得”、“借问”都无法理解,这一句恐怕要改成“怒向嫦娥应质问”才对。

蔡义江先生对此联的翻译是:“对月伤怀的人们应引得月里嫦娥的同情,而使她感叹命运之神为何不使人们都能永远团圆呢?”蔡先生并认为:“月亮本身也要亏缺,嫦娥自己也寂寞,反怜人们之不幸,是诗意所在”。蔡先生的解释要合理得多。因此,诗中“嫦娥”是个富有同情心的形象,而决不可能是指那个恶毒的妒妇夏金桂。

那么香菱诗中的“嫦娥”与夏金桂这个“嫦娥花”是否就完全不可能发生关联呢?我觉得还是有可能的,但不会是简单的“嫦娥即夏金桂”式的等式。尽管香菱咏月诗提到“嫦娥”的典故很自然,夏金桂改桂花为“嫦娥花”亦很符合她的性格,但因为香菱的命运与夏金桂有着太紧密的联系,怀疑作者写“嫦娥”与“嫦娥花”乃有意安排也并非无根之谈。

香菱命运之坎坷,在我们可见的前八十回中几乎可以说无出其右者。命运似乎总是捉弄她,让她的希望落空。她本是乡宦家的掌上明珠,却偏偏被拐子拐走;刚庆幸遇到一个痴情的冯渊,“自为从此得所”,却又被呆霸王横刀夺爱;薛蟠娶亲,她一心只想着“又添一个作诗的人了”,却怎知自己最后被此人折磨而死。作者在香菱的故事中多次运用期望与现实的强烈落差,来突出这个人物的不幸。

香菱笔下的“嫦娥”与夏金桂这个“嫦娥花”也构成这样一对强烈的对比。在善良的香菱的想象中,本来寂寞的嫦娥也会受到感动,来同情象她这样对月伤怀、不能与家人团圆的不幸之人;可是,在现实中,香菱遇到的“嫦娥”却是貌美如花而心似蛇蝎的夏金桂!即使作者不是有意如此设计,这样的巧合也使人不能不扼腕悲叹:悲香菱之不幸,叹造化之弄人。



红米(hqq)于 04/24/2001 10:48:30 编辑过本帖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