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红学的疑惑
作者:糊涂熊 标签:曹雪芹 红楼梦 | 阅读次数:187 |
![]() ![]() ![]() |
| ![]() ![]() ![]() |
我也一直在想类似的问题,有几点看法:
一、红学在研究什么 我认为,这么多年来研究红楼梦的成果当中除少数走偏了,且有哗众取宠之嫌外,大多数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其中至少有四个角度: 1、历史的角度。红楼梦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曹雪芹因为其丰富的经历,使我们可以透过他的书看到当时的中国社会。那么研究红楼梦的历史意义不言自明了。 2、文学的角度。红楼梦作为一部小说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更不用说了。谁敢说近现代那位文学家不直接间接地受其影响。 3、作者的角度。即与作者本人有关的问题。这点争议颇多,但我认为这正是作者写书的原动力。才华横溢之人不能一展抱负,退而著书立说,这合情合理;自己经历的痛苦想向人诉说,这也是人之常情;一个人经历了美好的事物,但当它逝去之后去回忆它这是很自然的事(而这种回忆会逐步地把以前的事物理想化,这是人思维的模糊性造成的,嘻,电脑就做不到这一点。诸位只要想想自己的回忆经历就不难发现的),而把它记述下来也是顺理成章的。这三个因素合起来,曹雪芹就有了写作的动力。美好的回忆,痛苦的现实交织在一起,这也正是红楼梦写的是锦衣玉食的生活,却有悲剧的气氛贯穿始终的原因。又由于某种原因,曹雪芹不愿或不能把真事原本记述下来。于是才有了“真事隐”。然而这里就有了矛盾了,想向人讲述真事,而又不能写真事。讲的明显了,会很容易猜出,那还不如不“隐”;隐的深了,又担心人们猜不出来。红楼梦开篇第一段及石头与空空道人的对话中,作者就说明了自己的写作目的,其矛盾的心情也表现出来。 “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 ----作者说的还不明白吗? “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 ----作者的写作素材,目的。 “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 ----作者的写作决心。 “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 ----作者一方面对自己的作品有信心,一方面对于世人会如何看待此书也是心中没有十足的把握:“人们能理解我吗?唉,就算不能理解我的苦心,也不定要他们‘喜悦检读,只愿他们当那醉淫饱卧之时,或避世去愁之际,把此一玩,岂不省了些寿命筋力?就比那谋虚逐妄,却也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脚奔忙之苦.再者,亦令世人换新眼目,不比那些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满纸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红娘小玉等通共熟套之旧稿.’” 总之,如果我们理解作者本意,把自己想象成作者,一些问题应不难想到合理的答案。 4、现实的角度。即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红楼梦。一般来说,我们研究一部文学作品离不开其写作的环境。但既然前人留下了这个财富,后人利用它也无可厚非。我曾经看到一篇文章,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来分析红楼梦,虽有点啼笑皆非的感觉,但也不能说什么。 在悼红轩中第一个角度的文章似乎较少,而我也更想知道一些专家的研究成果。诸如:关于红楼梦中的茶文化;中国古代酒令的种类;红楼梦中的药方;……如那位红友有关于这方面的文章贴上,在下感激不尽。红米版主如再能“编述一集,以告天下”,善哉。 有关第二个角度的讨论似乎不少。你喜欢林黛玉,我喜欢薛宝钗;我认为湘云应嫁给宝玉,你认为她应独身。其实,轩中人才济济,大家如能在讨论之余写写自己心中人物的命运又有何妨。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敷演出一段故事来,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小鸿的尝试就非常值得称道。我就很佩服他的勇气及绘画技巧。 关于第三个角度,有个索隐的问题,下面要讨论。 关于第四个角度,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错又如何?大家来品评。只要态度认真谁能指责我? 二、红楼梦的成书过程,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红楼梦中其实不光时序混乱,地点也很混乱。这与成书过程及作者的表现手法有关。 我记得有一篇文章提到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时是:白天带上纸笔,找一处合适的环境写下一些片断(这些片断包括自己的回忆,虚构的故事,还可能有以前留下的类似于日记之类的东西)。晚上回到家,再整理。(具体是那篇文章我记不清了,还请诸位帮助查证)这样就很有意思了,作者首先不可能清楚地记得自己经历的每一件真事得先后顺序(大事虽不会错,但小事就难说了),更别说还有虚构的故事穿插其中了。那么如何组织这些片断呢?作者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其中一项内容可能也在不断的尝试怎么排最好。这客观上造成了红楼梦的结构有些类似于毕加索的画,时间、空间扭曲在一起。这就在无形中形成了几点妙处:作品的实际容量加大了;营造出了真真假假的效果。缺点是时序等的混乱,然而作者要解决这缺点虽不难,也不易。因为如只是单线索的故事,作者只需要虚构好每一个时间点就好了。而红楼梦中事件的线索很多,发展又参差不齐,要想都契合起来就不易了。作者开始可能也尝试过契合每一个时间,但发现太费精力,所以干脆就不有意去安排每一个时间点,而是把事件的安排作为重点。这样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作者不必再为了时间先后的契合而去虚构改变本来真实的时间了。 三、如何索隐 要想从红楼梦本身索隐可谓是吃力不讨好。因为书中故事本身是真真假假,正如我前面说的,有作者记忆的片断,有完全的虚构。更何况语言本身就有歧义性。就算加上脂批又能怎样?所以从书本身去索隐充其量是猜测而已。人们猜了成千上万的可能性,就算有正确的在其中,又有什么意义呢?你能确切的指出哪一个猜测是正确的吗?索隐派的失败就在于此。 那到底如何做呢? 最保险和客观的,当然是坐着时间机器去看看了。嘻,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了。但这提醒我们应注重历史的考证。其缺点是史料不足,但真想研究红楼梦背后的真实故事,这就不亚于研究历史(只不过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的历史事件罢了),这是半点取巧不得的。一些考证派的红学家在这方面很有贡献。 瞎猜不行,对一般读者考证又太难。其实不妨取个折衷:充分参考专家对曹雪芹的相关历史的考证,把自己变成了解曹雪芹的朋友,再来读红楼梦,书中的故事可以作为历史的旁证,感觉就会大不相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