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不懂的黛玉
作者:一捧雪 标签:黛玉 | 阅读次数:447 |
![]() ![]() ![]() |
| ![]() ![]() ![]() |
最近看红楼,有一件事可是怎么看怎么不明白,所以提出来,好与大家商榷。我所怀疑的就是在轶稿中,黛玉的思想是否会回归正统,从此变回一个正统淑女?
在红楼里,一开场,宝黛便是以叛逆者的形象出现的,宝黛之间的恋情也正是以他们共同的叛逆思想为基础的,这一点从宝玉的两段话里可以看得非常清楚,宝玉因“只有黛玉自幼从不劝他去立身扬名,所以深敬黛玉”。另,在32回,湘云劝宝玉反被抢白后,宝玉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她生分了”。这两段话很清楚地表明了宝黛爱情的叛逆性,也正因为共同的叛逆基础,使得宝黛的恋情与一般的才子佳人的小说决然不同。 然而,从红楼80回的后半段的发展迹象来看,黛玉的叛逆却有了回归的迹象。 在第42回里,黛玉因为在游览大观园时说了几句西厢记里的话被宝钗叫去教育了一番,黛玉在受教育后的反映是“一夕话,说的黛玉垂头吃茶,心内暗服,只有答应‘是’的一字”。如果说“垂头吃茶、答应‘是’”还可以说是表面工夫,那么“心内暗服”则明明白白地表明黛玉是打心底里接受这番教育的。这能不能说是黛玉回归的起始呢? 如果说这里还只是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那么在第45回里黛玉的一番剖心话里就有很明白的表现了. 在第45回金兰契互培金兰语里,宝钗来瞧黛玉,黛玉难得的说了一大段心里话:“从前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时候,又无姐妹兄弟,我长了今年才十五岁,竟没有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来教我”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黛玉称宝钗的不看杂书的劝导为“好话”,而那些话若被宝玉听到,多半会被斥为是“混帐话”,而且黛玉表明“竟大感激你”,这说明黛玉是听进了并消化了宝钗的话,并承认往日是她错,“实在误到今”,回归的迹象已经很明显了。 如果说这种改变还只是在黛玉心里,那么在79回可是付诸言语,而且是对宝玉说的。 在79回里,宝玉念完晴雯的昧文后,黛玉出来了,说起明日一早过大舅母那边去,宝玉托言身子不好不去,黛玉劝到:“‘又来了!我劝你把脾气改改罢。一年大,二年小····’一面说话,一面咳嗽起来”。于是就把下面的话淹住了。然而这半截未说完的话,也颇值得玩味。黛玉这里的劝已不同于宝玉挨打时劝的话了,那时是迫于外在势力的压迫下的违心之言,这里却是实实在在真心真意地“劝你把脾气改改罢”。按照这样的思路,如果让黛玉把这句话说完,大概接下来的话也就是宝玉所鄙夷的混帐话了。是不是曹公也觉得让黛玉说出这样的话来太过逆耳,所以适时地让她“咳嗽”而止住了下面的话?我不知道。 从书中这样的发展思路来看,黛玉的回归正统似乎是越来越明显。黛玉的叛逆思想的基础原本就比宝玉弱。宝玉自小受正统思想的灌输然而他本身却极力反对这种思想,而黛玉叛逆思想的形成却仅仅是因为在其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段,有一大段的真空领域,没有人教育过她,让她未受世俗思想的污染,从而能自由的发展。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时候,又无姐妹兄弟,我长了今年才十五岁,竟没有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来教我”。所以,宝玉是“入而出”,黛玉却仅仅是“未入”而已。而这是不是就说明了黛玉的立场远比宝玉弱,如果外界有她所信任的人稍加劝导,也许便会改变?如果黛玉果然回归,那么续书中一直为人垢病的赏海棠花时由黛玉口中说出那么一番刺耳的话来似乎也并非不可能了。 所以我实在不能想象黛玉在曹公佚稿里的形象。如果黛玉最终回归正统,那么无疑是抽去了宝黛恋情的叛逆基础,宝黛恋情的悲剧就既非性格的悲剧,又非叛逆的悲剧,而仅仅沦为黛玉病体不支和门第之别的悲剧了。这样无疑大大削弱了红楼叛逆思想的光辉。也与一般的才子佳人的书无异了。 我想不通,书中那三个环环相扣的黛玉思想变化的细节是否真的预示黛玉的最终回归?我想曹公未必是随便写写,如果黛玉在佚稿中果真回归“正道”,那么我实在难以想象,也为此感到悲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