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曹雪芹的生年 和生父(转自首都图书馆)

曹雪芹的生年 和生父(转自首都图书馆)

作者哈斯软糖 标签曹雪芹 阅读次数:112
   曹雪芹的生父,及雪芹的生年,红学界一直存在歧义,参商之见,简直无法统一。

  先说曹雪芹的生父。

  这个问题,括而言之,迄今有两说:一为曹顒之子,一为曹頫之子。这又迁涉到雪芹的亲祖父是谁,如为曹顒之子,则亲祖父应为曹寅;如为曹顒之子,则亲祖父应为曹宣(荃)。这原本在存有两说情况下,也是没有什么怀疑的。因为最充足也是最有力的证据,便是《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中所列举的诸多材料了,其余尚且不论(如谱牒等)。但是后来有关曹家的史料又陆续发现了一些,因此,也就出现了新的问题。直接与上述两说有关的,是在1983年在南京召开的“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二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上,第一历史档案馆的代表,向大会公布了一件新发现的曹雪芹家世档案史料,这确是一件重要的史料,兹将原文照录如下(注:《历史档案》1984年4期。):

  总管内务府咨行户部

  案据本府奉称:三格佐领下苏州织造郎中曹寅之子曹顺,情愿捐纳监生,十三岁;三格佐领下苏州织造郎中曹寅之子曹颜,情愿捐纳监生,三岁;三格佐领下南巡图监画曹荃,情愿捐纳监生,二十九岁;三格佐领下南巡图监画曹荃之子曹顒,情愿捐纳监生,二岁;三格佐领下南巡图监画曹荃之子曹鮋,情愿捐纳监生,五岁;都虞司所属玉田县镶黄旗鹰户刘勋之子刘成章,情愿捐纳监生,六岁,北京汉人;都虞司所属住玉田县镶黄旗鹰户张文芳之子张昙,情愿捐纳监生,十八岁,北京汉人;■锡管领下住蔡村收豆人季秀之子兆儿情愿捐纳监生,十七岁,北京汉人。等因。将此等人名各缮一绿头牌并拟将此送部等情具奏。奉旨:知道了。钦此。为此咨行。

  这件重要档案披露的材料,同我在本章第一节《雪芹族谱》中所列四家的曹氏世系表,均出现了矛盾之处,虽然表三、表四发表时间是在这件档案公布之后的1990年,而表三的“说明”中还指出此档案亦为该表的根据之一(另一根据为《五庆常谱》),但在关键之处与此档仍有不合,如曹顒依然列为曹寅之子,曹颜依然列为曹宣(荃)之子,就很明显。

  档案馆的张书才、高振田二先生对此档案史料发有专文予以“初探”(注:《红楼梦学刊》1984年2期。),并在文章最后,结合有关材料,绘制一份简表。

  据此表,曹寅的亲生儿子,可以肯定的是曹颜和珍儿,而曹顒在生父曹荃下、继父曹寅旁,都打了(?)号。张、高文章中也认为:“惟曹顒的情况比较复杂,尚需进一步发掘史料,方可最后论定。”

  为此,把曹寅与曹宣的子女分别搞清楚是必要的,虽有种种困难(如史料中的矛盾,史料之不足等等),但亦当尽力探讨,疑义之处,共相析之。

  曹寅生有二女,长女曹佳氏,嫁平郡王纳尔苏,这是学界不争之论。问题是曹寅这位长女,即曹雪芹的大姑,生于何年,亦即是否是曹寅子女中年最长者。纳尔苏生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曹佳氏生年当在同年或稍后。嫁纳尔苏为康熙四十五年(1706)(注:见《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材料》,“江宁织造曹寅奏谢复点巡盐并奉女北上及请假葬亲折”、“江宁织造曹寅奏王子迎娶情形折”。),时纳尔苏十七岁,曹佳氏不会太小。此女为寅继室李氏所生。

  据上引档案,曹寅还有个儿子曹顺,康熙二十九年纳监生时十三岁,则生于康熙十七年(1628)。这位曹顺,不仅远远大于曹佳氏,且不可能是继室李氏所生,只能是前妻所生。但我们从现知的其他档案、史料看,正如上节所说,“前妻无所出”,而《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材料》康熙四十八年四月十三日奏折中,明记:“曹寅弟弟之子曹顺呈称:“我伯父曹寅自四十五年五月起接办铜事,……我伯父曹寅……。”这个曹顺应为曹宣长子。曹顺如为寅子,除非早殇,不然何以曹顒能继任江宁织造?这亦可为顺为宣子之佐证。新档与此亦相抵牾。另,张、高二先生文章中承认新档中“也可能存在二处错漏”,并说:“另外,这件咨文中关于‘曹寅之子曹顺’、‘曹荃之子曹顒’的记载,与《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一书中所收康熙四十八年以后的有关档案相矛盾。对于这种记述上的矛盾现象,我们认为存在着两种可能性:一是档案的记载有误,即这两种记载中必有一误,而其中很可能是这件咨文的记载与史实相悖;二是档案的记载无误,即这种记述上的矛盾现象,恰是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历史真实,揭示了曹氏家族内部复杂的继嗣关系。在经过初步的研究以后,我们倾向于后一种可能性,惟曹顒的情况比较复杂,尚需进一步发掘史料,方可最后论定。”我倾向于认为,这件咨文不仅“可能存在两处错漏”,而且在曹顺,曹颜、曹顒和曹寅、曹宣的嫡亲关系上也可能存在误记。

  徐恭时先生有《寅宣子系似丝棼——新发现的曹雪芹家世档案史料初析》一文,剖析颇中肯綮。关于曹寅,其中提到:“从旧存档案细考,乏过继关系的痕迹。如若以单独材料否定旧档案,扦格难解。由于他是雪芹之祖父尤宜审慎改断。”唯文长不能多引(注:《历史档案》1985年2月,另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社复印报刊资料《<红楼梦>研究》1985年3月。)。

  这件咨文如张、高二位所说,“在迄今发现的所有有关曹寅子侄及曹荃的档案中,是年代最早,内容最为集中详细的一件,具体地记载了曹顺、曹颜、曹頫、曹顒的支系和年龄,记载了曹荃曾任南巡图监画及其年龄,为曹雪芹家世研究提供了不少前所未知的家世史料,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注:《历史档案》1985年2月,另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社复印报刊资料《<红楼梦>研究》1985年3月。)

  这件档案未记曹頫,是否漏记?还是曹頫尚未出生?我看应是后者。曹頫生于何年?没有明文记载,但大致可推算出来。我推算出他大约生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注:亦有推曹頫生于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者,谨供读者参考,不赞。),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初七日“曹頫奏谢继任江宁织造折”,这是曹顒死后,曹頫过嗣,刚上任,他在折中自称“黄口无知”,虽是奏给康熙,但“黄口”一词却不是可以随便用的,黄口一词古指儿童,虽曹頫自称,岂能与年龄出入太大?康熙五十七年六月初二康熙对曹頫的请安折批云“尔虽无知小孩”,虽是老皇帝的口气,但“小孩”二字也不是随便用的。“黄口”未成丁也,“小孩”未冠也。康熙五十七年为公元1718年,康熙五十四年为公元1715年,如曹頫约生于1700年,正是未冠、未成丁之年。此说若不差,则曹顒要比曹頫大十一岁(顒生于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曹佳氏约比曹頫大十岁。

  周汝昌先生在康熙五十一年九月初四的曹连生奏折后云:“按连生本年称‘年当弱冠’,应为十七、八岁。汉贾谊为博士,终军请缨,并年十八,皆称‘弱冠’,旧时此词用法可参看。清制王公亦十八行冠礼。”(注:《红楼梦新证》514页。)依周先生之“按”,曹顒应生于康熙三十四年(以十八岁为“弱冠”)。那么曹寅诗“堂前儿女”的儿除顒外又会是谁?珍儿尚未出生。

  周先生用《后汉书·胡广传》中贾、终二人之典,参解曹颙之年岁,未必尽妥。左思《咏史》:“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左思未必就正是十七、八岁时“弄柔翰”。刘禹锡《子刘子自传》:“初,禹锡既冠,举进士,一幸而中试。”刘禹锡中进士在唐贞元九年(793),时年二十二。另一则我认为很有说服力,曹寅先有《荔轩草》诗集,舅顾景星为其作序,中云:“……(寅)既舞象入为近臣,今始弱冠,而其诗清深老成……”文后署“己未四月朔,黄公顾景星书于都门旅次”。己未为康熙十八年(1679)。曹寅生于顺治十五年(1658),顾氏言“今始弱冠”时,曹寅己二十二岁(见《楝亭集》序一),这难道是顾景星错了?曹顒连父亲生前编刊的诗集都没看过?

  “文章切忌参死句”。这里,我觉得有必要要斗胆地参一参。“年当弱冠”,若换“年方弱冠”自不同,“既冠”若换“方冠”也不同,一字之差,意思就不一样了。曹连生奏折中说:“……奴才年当弱冠,正犬马效力之秋,又蒙皇恩怜念先臣,止生奴才一人,俾携任所教养。……”我以为第一、二两句不能分开解。具体说,奏折中的“弱冠”指二十岁左右为妥,意谓正当成人,因此有下句“正犬马效力之秋”。

  由此,康熙二十九年的《咨户部文》中,曹顒二岁,当是比较可信的,若是,则曹顒生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五十一年曹连生(顒)奏折称“年当弱冠”,时年为二十四岁。可是问题又出现在曹顒与曹佳氏二人孰大?前已谈及,曹佳氏生年不早于康熙二十九年(即不应早于其夫平郡王纳尔苏的生年)。如此则曹顒为长,曹佳氏为次,另一女为三,殇亡的珍儿为四。

  朱淡文先生在《曹氏家族年谱简编》一文中,将曹佳氏编在康熙二十九年“约生于本年前后”,并亦认为曹顒生于康熙二十八年,但在后附《曹氏家族世系表》中(见本章一节表四),却列曹佳氏为长、曹顒为次,这就令人费解了。即表与年谱本身出现了长、次之颠倒。而周汝昌先生将曹顒排在寅次女之下,亦令人费解(见表二)。康熙四十八年曹寅次女入京嫁某侍卫,奏折中云“臣有一女,今年即令上京当差,送女同往,则臣男女之事毕矣”。而康熙五十一年时,周先生认为曹顒“应为十七、八岁”(见上文),那么四十八年时,曹顒只有十四、五岁,如是,则“送女同往”当改为“陪女同往”,因为同行入京的是二姐,长幼有序。此亦可参解上文曹顒“年当弱冠”之年岁,即康熙四十八年时顒二十一岁。

  愚拙见,如《咨户部文》年龄不误,则顒应为长。

  康熙五十年冬,曹顒生有一子,见张云台《闻曹荔轩银台得孙却寄兼送入都》,时顒在京任职,年22岁一23岁?一般认为,此子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之前即殇,学名不知。(注:吴新雷先生《〈村集〉所反映的曹家事迹——兼考曹雪芹的生年和生父》(收入《曹雪芹江南家世考》),吴氏认为“这可能就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但此子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如是曹雪芹,则卒年为五十二岁了,与曹雪芹朋友悼念中所说“年未五旬而卒”、“四十年华赴渺冥”等均不合,难以说通。疑此子是否未能成年。)

  曹雪芹生父是谁,学界有两说,一为顒曹遗腹子,一为曹頫子。多年来之所以争论不已,因为这不论对研究曹雪芹还是《红楼梦》都是很重要的。

  据五庆堂《重修辽东曹氏宗谱》载明:“十三世,顒,寅长子,内务府郎中,督理江南织造,诰封中宪大夫,生子天佑。十四世,天佑,顒子,官州同。”另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七十四,“天佑”作“天祐”,“曹天祐,现任州同。”

  自三十年代李玄伯之后,王利器先生后在《马氏遗腹子·曹天祐·曹霑》一文中,详细考证论述了曹天祐即是曹霑,曹顒妻马氏的遗腹子,也就是曹雪芹。天佑与霑之关系,典出《诗经·小雅·谷风·信南山》,王先生在本文中对祜、佑、祐三字考证颇深,并加以其他的佐证。较之周汝昌先生在别无旁证的情况下,主要依凭曹雪芹的好友敦诚的一句挽诗“四十年华付杳冥”,认为只能暂按四十岁的年寿把雪芹推为雍正二年(1724),王先生的推论就要充分多了。我是赞同这一观点的(注:见《红楼梦学刊》1980年第四辑,又见王氏《耐雪堂集》。近又有提出曹雪芹为丰润曹顒之于,见《人民日报》1992年8月2日报导。此实为新论,因未见考证文章,故未敢说奇谭也。)。即曹雪芹是曹顒之遗腹子。

  其实,冯其庸先生在其《曹雪芹家世新考》中,也承认曹天佑是曹顒的遗腹子,只不过认为,曹天佑不是曹霑(曹雪芹),曹霑是曹頫的儿子,二人均恰是康熙五十四生。但冯先生未提出论据。倒是冯先生在这一节最后的注释中,说的较明白:“最近承香港程靖宇先生来长涵,详细论述了曹天佑即曹霑即曹雪芹的问题,惜本书版已排好,不能详引。我认为‘天佑’与‘霑’,字义上确是关联紧密,与曹家的实情亦相吻合,因无更多确切的资料足资论证,故未敢遽作此论也。姑记于此,以待进一步研究。1980年1月19日附记。”

  考证曹雪芹的生父、生年,不仅重要,而且,因为史料之少,又很艰巨。我们只能在现有史料之中进行种种考证和推论,但由此又得出不同的结论。我认为目前情况下,在考证和推论上,当做一比较。比较一下,那一家的考证较为翔实,推论较为公允,如果能做此一比较,识者自会心中有个谱。当然我并不排斥各家之论,包括胡适先生的45岁(生于康熙五十七年)、吴新雷先生的52岁(生于康熙五十年)等诸说。因为这是百家争呜。因为真理自有公论,也自有实践和时间的考验。当然,我有我的见解。

  因此,我认为,曹雪芹的生父应当是曹顒,也是马氏遗腹子,生于康熙五十四年,即1715年。

  另据《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戍本第一回楔子云:“……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上有一条朱笔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另据传录靖应昆鸟藏本(已迷失,毛国瑶先生手录批语),第十三回有一条双行夹批,落款为常村,应为棠村(当系抄手之误)。仅据甲戍本之眉批(参证靖本),则知曹雪芹有个弟弟,叫棠村。曹雪芹如果是曹顒的遗腹子,那么这个曹棠村,当为曹頫之子,其生年小于曹雪芹,卒年当在甲戍(1754年)以前。根据甲戊本批语,参照靖本落款,棠村当亦如雪芹一样,并非原名。曹雪芹原名曹天佑(从五庆堂谱),后单名霑,号雪芹、芹溪、芹圃,另从批语的棠村与雪芹并署来看,棠村当为字、号为妥,其本名则不详了。从批语外,雪芹这个弟弟的生平难考。如果他生于1716年(设按比雪芹小一岁),卒于1753(设按比甲戍早一年),则享年不超过三十八岁,他为雪芹早年的《风月宝鉴》一书写序,可见兄弟二人关系甚笃,亦有相当文才。这是我的推论。

  另外,曹頫除棠村外,是否还有子、女不得而知。

  根据以上诸节,参证其他材料,我绘制了一份曹雪芹家族关系表,以供读者参阅,也供同仁批评、比较(见下页)。

  另,徐恭时先生此后又发表了《秦淮梦幻几经春——曹雪芹生年新析》一文,对曹雪芹的生年又做了综合考证,主要从敦诚诗句、张宜泉诗及题注,参以其他辅证,仍认为雪芹生年为康熙五十四年己未,即1715年。因文长难以引录。另,霍国玲先生的《曹雪芹生辰日月考》,徐先生认为“论证颇细,具有新见”,霍先生“结论定曹雪芹生于康熙五十四年五月初三日,公元为1715年6月4日”徐先生又认为,“拙意霍提日月,可以采用”。本文首先旨在考证曹雪芹的生年、生父,至于“悬弧令旦寻日月”,正如徐先生所说,“更乏直接文证”。本文旨不在此,考证雪芹的生年生父,如说尚有“文证”,而我写本书的目的在于,考其生年、生父,来论证“曹雪芹与北京”的关系,而不是像周汝昌先生批评胡适先生的“就赶上不上繁华”了那样简单。因此月日之出入,本节不想枝蔓。除非再考证《红楼梦》的内容及脂砚斋批语等,那就不是本书之范围了。而徐先生于此,亦略有提及(注:《红楼梦学刊》1990年4辑。)。至于我对“赶繁华”之说的异议,后文再提。

  我从周汝昌先生的《红楼梦新证·史事稽年》“一七四五 乾隆十年 乙丑”找出一条来商榷,引文如下:

  (前略)按《红楼梦》本书第一回有“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等语,又甲戍本第一回前七言律亦云:“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若不寻常。”可见惨淡经营,更历十载。按甲戊本第一回已有“至脂砚斋甲戍抄阅再评”之语,是年雪芹三十一岁(墨点笔者加,下同),故余以为如作者自云“一事无成,半生潦倒”。半生即是三十岁,而非“年方半百”之半生;其语疑即甲戍重评再录定本时所加者。自甲戍上推十年,约当本年。(以三十岁为半生,清人集中每有此例)。

  周先生既以敦敏《懋斋诗钞》编年而定为卒于癸未,而又以敦诚诗“四十年华付杳冥”而定为雪芹存年四十,生于雍正二年甲辰(1724),那么上段引文明说“是年雪芹三十一岁”,而又定为“半生即是三十岁”,如果雪芹存年四十,而这三十岁又不知是如何定的?

  再一条,《四松堂集》中《寄怀曹雪芹霑》“扬州旧梦久已觉”句下有一条小注:“雪芹曾随其先祖织造之任。”《四松堂集》是敦诚故后由其弟桂圃和兄敦敏整理刊刻的。问题出在这条小注错了,雪芹未赶上他祖父曹寅时代的繁华。或云此注为桂圃所加,因是他刊刻的,所以注错了,但证据何在?而兄敦敏在集前还有一篇《敬亭小传》的长文,写于嘉庆元年丙辰(1796)(纪昀的序也是这年写的)。桂圃刊刻之前,敦敏没有看过?我们从二敦的集子中,可以看出他们兄弟关系是如何的友爱和敦睦,弟弟的集子于刊刻前未予审阅,而只写一篇小传于情理似乎不合。另外,即便是桂圃所加,他是从哪儿听来的,不会像袁子才那样随便一说吧。这条注,说明对曹雪芹的年龄并不十分清楚。

  再者,敦诚的“扬州旧梦久已觉”,“废馆颓楼梦旧家”,敦敏的“秦淮旧梦人犹在”,“秦淮风月忆繁华”,也说明曹雪芹不会是生于雍正二年(1724)。雪芹一家于雍六年被抄家返京,那时他如五岁。而雍正元年,曹家的日子就不好过了,雍正在批曹頫的奏折中云:“……凡事有一点欺隐作用,是你自己寻罪,不与朕相干。”甚为严峻。雍正二年,曹頫奉旨交怡亲王允祥看管。雍正四年,曹頫两次因织缎粗糙分别被罚奉一年和诘责追赔。雍正五年,曹頫被罢职,曹家财物,“固封看守”。曹雪芹如生于雍正二年,从他一出生,曹家就没有平安过。到雍正五年时,曹雪芹才四岁,他如何能有“旧梦”,如何能梦“旧家”,尤其是,他如何能“亿繁华”?因为他生下来,曹家就无法繁华了,他如何“亿”?以上史料俱在,可以复按(注:上述雍正元年后的曹家情况,见《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材料》等。)。

  雍正二年(1724)之说,实在不能成立。

  如是,则反证康熙五十四年(1715)之说,则更为充实、合理,此说不仅凭诗句,而且有几条“文证”。

  曹雪芹生于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之说应当成立。

  我们既隆重纪念过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及二百二十周年(虽然壬午、癸未之争未定),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纪念这位伟大作家的诞辰呢?我感到惭愧,也感到遗憾。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