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袭人晴雯辨-转自北大未名站作者巴陵

袭人晴雯辨-转自北大未名站作者巴陵

作者风月宝鉴 标签晴雯 阅读次数:261
红楼梦中蜚短流长的言语直指的对象,最多的时候并非是刺向黛玉,宝钗,而是袭人,晴雯。厚晴雯而薄袭人,已成红学通病。纵七尺初读红楼之童子,亦切齿痛骂袭人之奴性,告密;亦高赞晴雯之抗争,坚强。呜呼,无法可想,唯骂人而已!红学之流毒,而若是!

建国伊始,全民上下一条心,努力去走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盲目的服从和信仰,始不爱红妆爱武装的“铮铮铁骨”终于迎来了文化大革命。太久的战斗,流血,已经让他们淡忘了如何去读一本小说,因此他们选择了查禁,打倒。而也是那时,红楼梦的研究开始由于雨后春笋开遍大地---因为它成了为数不多的可以公开阅读的有滋有味的小说之一。遗憾的时,他们的眼睛已经习惯了马列语录,阶级分析,已经习惯了把每本中的主人公打上阶级的烙印。也就是从那时起,袭人的奴性成了批判的靶子,晴雯的抗争变成了具有革命意识的典型。

一刀切是何其的爽快!只是他们忘了,人性的复杂一直就是作者笔下最着力刻划的东西。用阶级斗争史来读红楼梦,把每个人物都贴上标签,从骨头里识人,对当时大搞批斗的政治形式确有很广的宣传意义。然而作品的艺术美感,也就此荡然无存。那时教育还没有普及,落后的思想还没有洗涤,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认识大多是向少数的专家看齐,真是全国上下一条心,把晴雯排上高台,把袭人推向地狱。那是一个盲从的年代。

十年动乱走了,文化大革命走了,同时也带走了愚昧落后疯狂的文学观点。遗憾的是,红学研究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留了下来。流毒不但未清,反而愈积愈厚,侵害了一代又一代喜爱红楼的人。谈论版本,史料,人物的奴性,考证某个字的字形,推敲某段话的来源,倒是被看作是读懂红楼的标准,才能称为红学大牛,扬眉吐气的叱诧于红学论坛。他妈的,一群没有脑子的混蛋!执红学研究之一鳞片爪,背红学研究的一些史料,就以为是解读红楼,就以为是看清这本千古奇书,简直幼稚得可怕。却放着原书不细读,放着原书的诗词歌赋不去领悟,放着原书的艺术价值不去欣赏,去寄心于搜集红学研究会的评论,搜集红楼续书的版本,无异于进铜山而求木,如玉林而求石。这等丢掉西瓜捡芝麻的蠢事,就发生在一代又一代的无知的读者身上!

带着红色眼睛的摘掉,嚼着红学残渣的人吐出来,扔掉你红学大牛的臭架子,我们回过头来在原书中看袭人,晴雯:

1。袭人的奴性。

 写下这个题目就是对袭人的亵渎。袭人是个善良的丫鬟,也是大观园中的奇女子之一。她知足,细心,周到,是个难得的好丫鬟。她所做的一切,原书中写得明白:把心思全用到宝玉身上而已。她只是处处为宝玉着想,处处想宝玉之未想。她只是做好她得本份,做个兢兢业业的丫鬟。曹雪芹的毕生都在塑造美,袭人无疑是着墨较多的一个。他给予她的,是同情,赞美,而非鞭挞。

 奴性一说,纯粹是阶级分析论的流毒。丫鬟忠心事主被贬为“奴性”,难道做丫鬟只有处处与主人做对,给主人背后捅刀子,使绊子,才叫一个没有奴性的“好”丫鬟?你家如果请保姆,你是否会选择一个这样“好”的丫鬟?或者,你骂她奴性是因为她甘于做一个奴婢,全然没有自己的理想,她不应该逆来顺受,而应该奋起反抗?那你觉得她如何做才对?--是不是应该揭竿而起,浴血奋斗,把上面的压迫她们的主子打倒才叫没有奴性? 这等奴性的谬论,倘若出于文革的红小鬼之口,也许还可以原谅他“一颗红心向太阳”,全然不懂文学。但如果出于受过高等教育的读者身上,是不是该骂一句“没有主见,胡说八道”?

刺向袭人的另一只毒箭是认为晴雯的悲惨下场是源于她的“告密”。我不知道这个说法来源者何,但是显然是牵强附会,凭空臆断。袭人"只想着讨太太一个示下,怎么变个法儿,以后竟还教二爷搬出园外来住就好了",因为她觉得“如今二爷也大了,里头姑娘们也大了,况且林姑娘宝姑娘又是两姨姑表姊妹,虽说是姊妹们,到底是男女之分,日夜一处起坐不方便,由不得叫人悬心,便是外人看着也不象.一家子的事,俗语说的`没事
常思有事',世上多少无头脑的人,多半因为无心中做出,有心人看见,当作有心事,反说坏了.只是预先不防着,断然不好.二爷素日性格,太太是知道的.他又偏好在我们队里闹,倘或不防,前后错了一点半点,不论真假,人多口杂,那起小人的嘴有什么避讳,心顺了,说的比菩萨还好,心不顺,就贬的连畜牲不如.二爷将来倘或有人说好,不过大家直过没事,若要叫人说出一个不好字来,我们不用说,粉身碎骨,罪有万重,都是平常小事,但
后来二爷一生的声名品行岂不完了,二则太太也难见老爷.俗语又说`君子防不然',不如这会子防避的为是.”至今思想起袭人的劝阻言语,依然如同在耳。袭人此说,是真切的为宝玉的声名着想,怕他终日“厮混于内帷”,不免一天好色成淫,身败名裂。即使不如此,也架不住闲言闲语,对以后的前途大有阻碍。这段话语起因于金钏,而非映射于晴雯。晴雯的遭人诬陷,来自于“王善保家的去趁势告倒了晴雯,本处有人和园中不睦的,也就随机趁便下了些话”,更是来自于她自己不谙世俗,枪打出头鸟。

所以晴雯之夭,实于袭人告密无关。袭人的话语只是提醒了王夫人,防止出现淫乱内帷的局面。至于王夫人整治丫鬟,绝非单单为了一个晴雯,而是因春袋下定决心,自司奇,蕙香,晴雯一起发落。而且是“特来亲自阅人”,“乃从袭人起以至于极小作粗活的小丫头们,个个亲自看了一遍”.换言之,王夫人是凭自己的好恶,加上婆子们的告密而发落丫鬟,而非来源于袭人。袭人之所以在这场风波中存在下来,是因为她素日小心谨慎,加上深谙王夫人心事。告密者“指宝玉为由,说他大了,已解人事,都由屋里的丫头们不长进教习坏了”的自有其人,但绝非袭人。把告密栽到袭人头上,纯粹是生拉硬拽,非要置袭人于死地而后快。

袭人绝非阴险狡诈之徒,而是一个心眼放在宝玉身上的丫鬟。她向王夫人说过那些话语之后,王夫人派人送来两碗菜,袭人却端了去告诉宝玉:“今儿奇怪,才刚太太打发人给我送了两碗菜来."宝玉笑道:"必定是今儿菜多,送来给你们大家吃的."袭人:"不是,指名给我送来的,还不叫我过去磕头.这可是奇了."宝钗笑道:"给你的,你就吃了,这有什么可猜疑的."袭人笑道:"从来没有的事,倒叫我不好意思的."

从这段话中可以清楚的看清袭人的性格。她说那些话语只是尽一个丫鬟的本份,好好的替宝玉着想,而非是想着讨好王夫人或得到赏赐。甚至晴雯遭贬后,袭人还替宝玉出主意:”果然舍不得他,等太太气消了,你再求老太太,慢慢的叫进来也不难.不过太太偶然信了人的诽言,一时气头上如此罢了.”这些话语又岂是告密领赏之徒所能言?告密一说纯粹是小人恶意中伤。

袭人是书中一个比较善良,美好的形象。至于她被扭曲到现在这个样子,纯粹是因为阶级分析论或是附从于红学会的恶果。

2。晴雯的抗争。

晴雯并非一个如此高尚的形象。事实上,晴雯才是一个真正想往上爬的丫鬟。只是她自恃相貌才智,不肯像袭人一样忠心侍主,却常常率性妄为,又不肯对居于她之下的婆子,丫鬟们和颜悦色。又见不得其他的丫鬟如袭人等受到恩宠,动辄醋意大发,因此得不到主人的欢心也是自然的事情。

晴雯最大的悲剧是身为一个丫鬟。“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是她一生的写照。她不甘于丫鬟的身份,却又找不到登天的路径。又不肯放下架子去逢迎主子,因此她注定了是一个悲剧。她只是一个任性的悲剧女子,并非某些读者口中抗争命运的英雄。事实上,我应该庆辛她没有身为一个主子,否则按她的性格对丫鬟也许比王夫人还要凶残。

晴雯之祸,皆因自取。从晴雯的一生中,我看不到什么抗争。只看到了一个谄上不得而欺下的形象。对于偷东西的坠儿,晴雯是这样对待她的:<晴雯便冷不防欠身一把将他的手抓住,向枕边取了一丈青,向他手上乱戳,口内骂道:"要这爪子作什么?拈不得针,拿不动线,只会偷嘴吃.眼皮子又浅,爪子又轻,打嘴现世的,不如戳烂了!">如果说这就是抗争的光辉形象,不如说是个仗势欺人的泼妇。

晴雯根本就不懂得谦恭之礼,也是眼睛长在头顶上的典型。关于她,我实在不想说些什么。我可以同情她的命运,却不会赞扬她的性格。我只能说,“是一个荒唐的年代给了晴雯荒唐的荣誉”。

最后加一句话:薄袭人而厚晴雯,是不会读书只会盲从的弱智病的表现。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