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宝钗的性恪特征

宝钗的性恪特征

作者潇湘孤雁 标签宝钗 薛宝钗 阅读次数:322

  薛宝钗的性格,已经被人们说的太多,但仍然没有形成一个定论。这到底是为什么?我想,这关键可能是作者写法上的缘故。为什么读者对贾宝玉在爱情上的态度没有不同的理解?为什么读者对林黛玉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没有争论?因为作者在对这两个书中最重要的人物,采取的是“透明”的写法。每到关键时刻,作者总要对他二人的心理活动,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描绘。可以说,宝玉和黛玉对作者乃至读者都是全方位开放式的。但宝钗就不同了。即便作者,好象也未能完全把握她的内心世界,他只是把宝钗这个人物在各种外界环境作用下的行为和反应真实的记录下来,至于宝钗为什么要这样做,她的心里有什么活动等等,则完全不予记录。这就是写作方法上的所谓“模糊处理法”。其实红楼梦中这样的写法非常多,可能也是它为什么那么耐人回味咀嚼的一个原因。

  薛宝钗的性格有许多方面,现在只谈与本话题有关的两点。

  1、藏愚守拙、随分从时。薛宝钗不是那种认定了死理就绝不回头,不撞南墙不死心,不见棺材不掉泪的人,她能够时时根据已经变化了的环境,不断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行为方式。薛宝钗随分从时,即便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常采用这种处事方法。凤姐约她同去清虚观打醮,她嫌天热,婉言谢绝了,可是转眼之间,贾母又要她去,薛宝钗不敢或不愿违拗这位老太君,只好欣然同往。在她的柳絮词中就有:“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的句子。薛宝钗已经说的够明白了,她对聚散分离采取的是一种超然的态度。同样是怡红院里成长并相互影响的宝玉和袭人,一个在黛死钗嫁后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另一个则是在贾府败落以后迅速适应了新的生活环境,并心安理得的做起了管家奶奶。高鄂的后四十回虽然水平有限,但也不乏闪光之处,看他把袭人改嫁前后的心理描写的如何贴切和逼真。真是“自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啊!同样是明朝重臣,史可法誓死抗清,宁死不屈,而洪承筹却在满清的八旗兵席卷中原的形式下,投降归顺并为之效劳。这就是外界环境的变化对人物命运的影响,为什么那么多国内的金童玉女,到了美国不久就劳燕分飞?因为不同人,面对相同的环境变化,会做出差异甚大,甚至完全相左的反应。
  
   所以我推断,在贾府彻底败落,薛家富贵不保,甚至衣食都难以为继的特殊情况下,再加上贾宝玉出家或出走,薛宝钗是有可能采取现实的态度,做出适应当时环境的举动的。

  2、薛宝钗有和贾雨村性格相似的一面。我们平时看到的宝钗是温厚和平,豁达大度,热心助人,似乎是封建教育体制下塑造出来的完美典型。但其实未必。薛宝钗可不是头脑冬拱,不谙变通的女夫子,她时常教导黛玉和其他姐妹,女子无才便是德,可她自己却诗词绘画样样精通,还不时有意无意的显示出来。你能说宝钗迷信封建伦理的那一套说教吗?人有时外在表现和内心的真实想法是不一样的。王夫人是贾府里出了名的慈悲人,信佛,吃斋,可一旦发现金钏“勾引”自己的宝贝儿子,严重危及自身乃至整个家族的利益,就毫不犹豫的一掌把这个服侍了自己那么长时间的丫头打到井里自尽去了。你能说王夫人不狠毒吗?但你也不能否认她平时的确是一心向善的。薛宝钗平时一向乐于慷慨助人,几乎惠及整个贾府上下。但一到关键时刻,会不会做出丢车保帅,舍人救己之事?事实证明她是会的。滴翠亭偷听小红坠儿“私聊”的是她自己,可宝钗却有手段让她们相信是黛玉知道了她们的秘密。谁知道这个“眼空心大”,头脑灵活的小红将来会有什么作为?令人吃惊的是宝钗的反映居然那么快。对赵姨娘这样的人,几两银子的小恩小惠当然最重要了,但对宝钗来说,是保留一些财物重要,还是获取贾府上下对自己一致的口碑更重要?答案不言自明。

   这一问题向大的方面靠拢,“无限上纲”的话实际上就是所谓的阴法阳儒,也是统治了中国几百年的成功经验。法,就是法家思想,主张以严厉的刑罚来统御下属和臣僚,红楼梦里王熙凤就是一个典型,你不听话,打扳子,罚月例,你敢反抗,杀!而儒家就完全不同了,他们主张君臣互爱,相敬如宾。看看红楼梦里的薛宝钗是怎么做人的,就知道儒家的魅力了。王熙凤虽然厉害,最后却是力拙失人心,薛宝钗似乎什么都没有做,最后却“好风凭借里,送我上青云”。多么明显的反差啊。再来看看贾雨村,他对门子说:“……但事关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实是重生再造,正当殚心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而废法?是我实不能忍为者。”他那么嫉恨嫌恶门子,却携起他手来说道:“贫贱之交不可忘。你我故人也,……”薛宝钗面对小妹的怀古诗说:“这两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面对正在垂泪的王夫人,她说,一定是不小心掉下去的,或者即便是自己跳的,也是个糊涂人,姨娘也不必为她难过。哈哈,如出一辙啊。
  
  不错,反正死者不能复生,还不如安慰安慰生者呢。反正三一八惨案已经发生,死的都已经死了,鲁迅先生何必要去较真,不如安慰安慰北洋政府好了。或者还可以获得两枚大洋,以及为死者争取两个上好的楠木棺材呢。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