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普照寺及其他

普照寺及其他

作者冰雪红豆 标签文学漫步 阅读次数:3
   普照寺及其他
   《普照寺》隐于泰山南麓的小山包后面,是一座不大的寺院。据传,初建于南北朝时期,可谓古也。由于其久远的建寺历史,和近代如爱国将领冯玉祥、抗日老人范明枢的名人效应,渐渐引起国内外的注目。
寺院座落在向阳的山坡上,左傍小山溪,右临峡谷的出口,可谓左右逢源。朴实无华的建筑群,顺山势向上而建,院门横匾《普照寺》三个大字。一进寺门,左、右是钟鼓楼,东、西厢房各一,附近丛竹婆裟。迎阶而上,是一个高高的大平台,台上的香炉中,轻烟缭绕,平台的正北面是大雄宝殿,东、西厢房同样各一,只是地势抬高不少,明窗净几,规格又自不同。大殿东西两侧,各有小门进入后院,进入后院是更高的石台,人须仰视,由两侧拾阶而上,迎面是虬枝盘札的花架,匾书《筛月亭》。亭后是一栋木结构两层楼房。两侧各有旁院,月门相通,东、西旁院内,各有平房数间,风格迥异。西院华贵,腊梅、桂花等花树不少。东院简洁、干净,可能是僧房。整个寺院掩映在翠绿的松柏树林里,气氛祥和而又幽静。
历史上,《普照寺》自有香火缭绕的鼎盛时期,数千年来,保存至今实属不易。筛月亭上,那棵虬枝盘龙数千年的老树,便是一个历尽沧桑的见证。就近百年来讲,轰轰烈烈的民族变迁,它又何曾置身事外。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它接待过民族的优秀儿女,直到今天,冯将军、范老人的陵墓仍在它附近陪伴。
身在他乡为异客,月夜思念故乡人。作为一个普通人,几十年来,我浪迹天涯,足迹大半个中国,每每思念家乡和亲人,《普照寺》,在我心中占据着一个重要位置。因为一生的喜怒哀乐,它几乎都陪伴着我。
新中国刚刚建立,满目是战争的创痍,百废待兴。大人们忙于修复战争毁坏的家园,《普照寺》接纳了我们这些无人问津的孩子,他们,大都是在战争中失去了亲人的孤儿。当时的《普照寺》,门窗洞开,残坍断壁,院里蒿草丛生。荒芜的寺院,平时绝少人迹,却成了孩子们的玩乐场所。在这儿,童趣,使孩子们暂时忘却了失去亲人的痛苦,寝沉在天真烂漫的欢乐中。直到傍晚回到家里,心又收缩起来,怯怯地看着大人的脸色,笼罩在家庭哀痛的阴影中。
以后,我上学了。随着时光的流失,心中的哀痛渐渐淡漠下来,但是,在星期天和寒暑假期,我常来《普照寺》,有时是复习功课,有时纯是信步而来。当然,有时是和伙伴们一起来,有时是我自己。我上中学的时候,《普照寺》经过修整,按上了门窗,整齐多了。但仍很少有人涉足,平时很清静,是个学习的好去处。高考前夕,《烈士陵园》、小松林、《普照寺》,成了我的固定的复习场所。这三处地方,离我家和一中校园都不远,带几个煎饼和咸菜,加上几瓣蒜(喝生水杀菌用),一整天都不用挪动地方。出一中校门,北面二百米小山包上是《烈士陵园》,翻过小山包,后面的山坡上,东边是小松林,西边是《普照寺》。直到离开家门,到外地读大学,我才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普照寺》。……
动乱的十几年里,我家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打下十八层地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无声;让人感到彷徨。春节的日子,我心情沉重地又到《普照寺》里旧地重游,面对寺中的杂乱景象:神坛上的佛像没有了,仅剩一个砖台子,到处散发着一种霉烂的气味。我的脑海里仿佛响起了颂经的声音,好象有人唱着:天上有个太阳,普照人间,莫问善恶好坏。地上有个和尚,吃斋念佛,那管世态炎凉。太阳,和尚;和尚,太阳;太阳,和尚;和尚,太阳……。我的眼里,涌出委屈的泪水。
再访《普照寺》,已是十几年动乱过去后的冬天。踏着林间铺满积雪的小路,看到路旁巨石上的“虫二”二字,不由哑然而乐。儿时的哑谜,豁然而解,此乃“风月”二字去其边,取‘风月无边’之义,赞美周围好风景也!进入寺院,只见晶莹纯白的雪地上,丛丛绿竹,微风袭来,叶欲滴翠;黄花满枝的老梅树,香飘满园人欲醉;丹墙、明窗、净几,轻烟颤颤缭绕,殿中大佛含颌微笑;这可能就是普照寺的本来面目吧。虽然我是个无神论者,仍不由拈香心祝,愿我们的国家从此富强,我们的民族不再遭受蹂躏,让灾难离人民远去吧!忽然听到响声,我一惊抬头看去,原来是旁边的僧人敲了一下木鱼和磬。……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