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之道佛红楼
作者:林梦夕 标签:评论 | 阅读次数:208 |
![]() ![]() ![]() |
| ![]() ![]() ![]() |
本文试图揭示《红楼梦》的主旨不在道家的“虚无”和佛教的“色空”思想中。本文所指的“道”是指以先秦老子、庄子为代表的学术派别,而非产生于东汉中叶的通俗形式的宗教团体------道教。***
小说从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即俗称癞头和尚、跛足道人开始,大量表达了道佛的“虚无”和“色空”观念。道佛连举,在于道佛都以现实的对立面------彼岸世界或宗教形式出现。书中极其强烈地将现实“空幻”化,第一回中〈〈好了歌〉〉及〈〈好了歌注〉〉,“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要了”, “了”便是要与现实做个了断,“好”便是要遁入那“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忧”的彼岸精神世界。*** 雪芹兄对书中现实给予了极其悲惨的描写,贾府的衰亡,家族的破败,官吏的贪赃枉法草菅人命,大观圆的人事流亡,这些无不在敲打着由繁华坠入贫困的作家的心灵。作家也由此转入了思考、探索人生和历史的奥秘,这恰恰在统治当时人们头脑的儒家思想中难以找到(见〈〈红楼梦之名教红楼〉〉),转入向道家哲学和佛道禅理寻求借鉴则成为可能。作为对盛衰起伏,难以把握的现实而言,道佛思想无疑是一针镇痛剂。可悲的是,道佛思想恰恰不能给现实一个合理的出路,反而加深了对现实无可奈何,不得解脱的悲惨一面。也正是道佛思想的宿命观念对美好事物的无情粉碎才赋予了〈〈红楼梦〉〉作为悲剧作品的基本条件,而红楼悲剧得以成立的充分条件则是在全书低沉气氛中始终透出一股不愿屈服现实的傲然之气。这股 “傲然之气”才是红楼的精髓所在,尼采说过:人,并不是去习惯生活,而是要习惯去爱。此理同也。*** 从悲剧的形式看,〈〈红楼梦〉〉总体类似于西方悲剧体裁中的命运悲剧,命运悲剧往往使我们感到有一股人无法控制和人的理性无法解释的力量,这股力量对一切,无论善恶,都给予摧毁。而人们往往不甘于这种非理性的力量,因而产生悲剧冲突,最后命运以血淋淋的方式将对方打倒作为收场,达到亚里士多得所说的“心灵的净化”。*** 道佛思想在红楼的可能在于它给出了一个宿明的解释,而道佛思想在红楼的不可能在于它无法给现实一个解释,这也构成了红楼悲剧的来源。所以道佛思想不可能是〈〈红楼梦〉〉的主旨归趣。*** 既然名教及道佛都不是〈〈红楼梦〉〉的主旨归趣,那么〈〈红楼梦〉〉的主旨归趣会是什么?什么又能可能?还记得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详尽阐述了自然科学如何可能的问题,康德以伟大的先天综合命题的可能给自然科学如何可能做了回答,先天综合命题则以先天逻辑揉和经验知识得到答复。*** 本人试图以康德的方法对红楼一问,对人生一问:我们的人生如何可能?何以成立?此为困惑鄙人一生的问题,诚难解也。呜呼唉哉!!!*** 红米(hqq)于 2002年4月24日 21:50:08 编辑过本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