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不及防的怀恋
作者:曦仪 标签:周恩来 | 阅读次数:48 |
![]() ![]() ![]() |
| ![]() ![]() ![]() |
![]() 不知道为什么这两日像着了魔一样重新翻看起周恩来的东西。权延赤的文字最早见是在老家的时候,最多不过小学二年级,那本《领袖泪》。什么岁数上看的却记不清了。之后是《大地的儿子》,再之后是斯诺的《周恩来传》。 少时那些遥远而朦胧的爱慕似乎被记忆没有来由地封存多年,到如今同样没来由地追溯时,愕然发现它们是这样久远而固执地在时光暗影中沉默着。它们在长长的黑暗的甬道尽头静静望着我,以一双孩童清澈的眼睛,但饱含着神秘而让人战栗的深情。 在我贫瘠的记忆里,能清晰记得就是这样一个古怪的孩子,在三年级的语文课上,受老师点名诵读《周总理,你在哪里》,未卒而哽咽至泪下。 很惘然地一张张看着那些黑白照片,从人物到事件到纯粹的城市和空间,黑白色不止是历史,更多是艺术,记载的亦不是已过去的时空,却是和此刻平行着的另一种可能。唯一痛处是我无计穿梭于这种种可能,空对着模糊而极度模糊的画面,叹生不逢时。 帝都遗韵,津门往事,十里洋场,桨声灯影,都不是我的福分。而至于金戈铁马热血戎装的峥嵘,亦从来只能是想象;想象纵马一跃千里,想象于沟壕枪炮之中看身上如注的鲜血,想象义愤填膺的请愿,想象细细的狼毫写美丽的古体字,还想听听那样振奋人心的歌声,看洪湖水浪打浪唱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但那世界已弃我而去,留我在此刻温柔乡里,听着腻味的靡靡之音呷评着所谓艺术的电影,然后在夜半看着七六年人们的痛哭而痛哭。 我承认关注他个人胜过关注那一段历史本身。若没有这样一个人的存在,回望那段历史的目光将不会这样多情而专注。那样一个温柔的痛处默然沉淀在纷纷扰扰的人事当中,你看不真切它,但满怀相信着它的真切和亲切。毛泽东也是个可爱人物,却不免离人太远,或是离一个渴望着拥有完满传统人格的书生太远。于是看到他站了出来,深邃内敛的目光,隐忍坚定的嘴角,翩翩儒雅的风度,干净的私生活和沉默温柔的爱情,还有最后消失得神秘绝决的背影。 大一时和朋友闲聊,曾极不喜欢表演这一词,但终不得不承认任何真诚的人都是在寻觅自己此生所要表演的人格。他执著的表演无疑是美丽而震撼人心的。我呢,我痛恨着我残缺的信仰、自省而仍混沌的灵魂、焦虑而依然碌碌着的青春。若这热情寻不到可献身的支点,它终究是会灼伤我自己,还是将它自身燃成灰烬? 所有人在我遇见的时候,都已湮灭。我零落在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里,五光十色地逐渐腐烂逐渐沉没,看不见地面远方有任何清明的光、任何的希望,连呐喊也都微弱地听不确切,毫无意义。这仿佛已是世界的尽头,所有的激情和美丽都拂袖而去,是谁给了时间这样的权力,随意就让人残碎地跌落于此。 锦官城外柏森森,蜀相祠堂无处寻。 2004年3月21日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