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自考<内经选读>大纲

自考<内经选读>大纲

作者瑛溯 标签欢迎板砖 阅读次数:97
说明:
此大纲,一来对自考的同学来说会是很好的帮助,二来,快要临近期末的诸位本科同学,S恐怕来不及把所有的提纲给大家列一遍了。这个大纲,是很好的参照物.它是根据旧版教材写的,在看的时候我们今年学内经的同学要自己留意一下,课本上没有的内容你自动过滤掉,就可以了。一有机会,S也会尽量多改一些贴进博雅,减少你自己分析过滤的时间.若考试之前S整理不完,你们照着这个复习也完全可以。:)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医学专业

黄帝内经选读
自学考试大纲

目     录

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Ⅱ考试内容与考核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
导论
《黄帝内经》的成书及沿革
《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
学习《黄帝内经》的方法
素问选读
上古天真论(节选)
四气调神大论
生气通天论
阴阳应象大论(节选)
五藏别论
脉要精微论(节选)
玉机真藏论(节选)
经脉别论(节选)
太阴阳明论
热论
评热病论
咳论
举痛论
痹论
痿论
调经论(节选)
标本病传论(节选)
至真要大论(节选)
疏五过论
素问节要
六节藏象论
五藏生成篇
汤液醪醴论
宝命全形论
奇病论
水热穴论
六微旨大论
五常政大论
六元正纪大论
灵枢选读
本神
营卫生会
决气
论痛
天年
水胀
百病始生
灵枢节要
本输
脉度
口问
师传
海论
五阅五使
顺气-日分为四时
本藏
五味
邪客
大惑论
Ⅲ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附录 题型举例

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黄帝内经选读》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医学专业必考的课目,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的中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反映出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然对中医学术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具有指导价值,也是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黄帝内经选读》选取原著中理论意义大、指导实践作用突出的重要篇章组成。本课程既是中医学最基本的基础理论课,又是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之后的提高课程。在自学考试命题中应充分体现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设置本课程的具体目的要求是:使自学应考者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基础上,通过原著的学习,进一步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原著的学术思想,同时培养自学应考者研读古典医籍的能力,以便毕业后能够比较好地适应医疗卫生工作的需要。

Ⅱ考试内容与考核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

导    论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篇的学习,熟悉《内经》的成书年代、沿革及主要注本,掌握《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了解学习《内经》的方法。
二. 考试内容
(一)《黄帝内经》的成书及沿革
1.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主要内容出自战国,秦汉以来代有补充,将汇繤成书可能在西汉时期。故本书是众多医家的论文汇编,非一人一时之作,“黄帝”仅是托名。
2. 《黄帝内经》分《素问》、《灵枢》两部分,每书各八十一篇,合计共一百六十二篇。《素问》之名始见于东汉末年,唐代王冰整理注释后,又经宋代林亿等校正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是现代通行的版本。《灵枢》原称《九卷》,晋代又曾称为《针经》,而《灵枢》之名最早见于唐代,现在通行的是南宋史崧校刊本。《黄帝内经》书名首见于《汉书·艺文志》。
3. 《黄帝内经》书名的含义:《内经》的“经”是常道、规范的意思。“内”与“外”是相对而言,书名分内外,并无深意,仅是内容的分类而已。《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医学的规范。《素问》书名的含义,按林亿《新校正》引《乾凿度》意,“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灵枢》书名的含义,据张介宾说:“神灵之枢要,谓之《灵枢》。”
4. 《黄帝内经》的注家与注本。主要有齐梁·全元起《素问》注本,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次注本,宋·林亿等《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明·吴崑《素问吴注》,明·张介宾《类经》,清·张隐庵《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清·高世栻《黄帝内经素问直解》等。
(二)《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阴阳五行学说本属古代哲学范畴,是认识宇宙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被引进医学领域后已经赋予了医学的内涵。
藏象学说是《内经》通过人体外部所表现的征象来认识内部脏腑器官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以及这些活动变化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与脏腑关系的学说。
病因病机学说主要探讨引起人体疾病的各种因素及其致病特点、发病机理与传变途径、规律等。
病证包括疾病与证候,《内经》共介绍了180多种病证的病因、病机、症状和治法。
诊法是诊察疾病的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内经》论述切诊最详,望诊次之。
论治包括治则、治法、制方等。
养生学说阐述防病强身,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强调精、气、神的摄养,突出了未病先防的医学思想。
运气学说是古代的医学气象学,以阴阳、五行为法则,天干地支为演绎工具,推测气象变化及其与物候、人类疾病的关系。
三. 考核知识点
(一)《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沿革及主要注本
(二)《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四. 考核要求
(一)《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沿革及主要注本
1. 识记:①《内经》的成书年代及作者。②《内经》、《素问》、《灵枢》书名的含义。
2. 领会:①《内经》现在通行的版本。②《内经》的主要注家、注本及其特点。
(二) 《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领会:《内经》理论体系的组成及主要内容。


素问选读
上古天真论(节选)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篇的学习,掌握养生的意义、原则和方法,熟悉人体生长、发育、衰老的生理过程和肾气的作用。
二. 考试内容
(一) 上古之人长寿及《内经》时代人早衰的基本原因。
上古之人能够掌握养生之道,顺应自然,食欲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保持形神和谐,故能尽终天年。
《内经》时代的人把酒作琼浆,生活起居无节,纵情色欲,竭耗精气,不善于保养精神,贪图一时快乐,违背养生规律,故造成早衰。
(二) 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1、顺应自然;2、节饮食、顺起居,注意劳逸结合;3、主动避免虚邪贼风的侵袭;4、节情欲,保精气;5、调摄精神,保养正气。
(三) 人体生长壮老的自然过程,肾气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性
1. 女子从一七至七七分成七个阶段,男子一八至八八分成八个阶段。肾气的盛衰直接关系到人体生长、发育、衰老和生殖能力,提示养生的关键在于保养肾气。
2. 天癸是在肾气的作用下产生的与生殖、性功能成熟密切相关的物质。
3. 肾与脏腑的关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
三. 考核知识点
(一) 养生的意义
(二) 养生的方法
(三) 人体生长壮老的生理过程及肾气的作用
四. 考核要求
(一) 养生的意义
1. 识记:①“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含义;②“天年”的含义;③“形与神俱”的含义;④“天真”的含义。
2. 领会:①上古之人长寿的原因;②《内经》时代人早衰的原因;③语译并领会原文“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故半百而衰也”。
(二) 养生的方法
1. 识记:背诵、解释原文:“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 领会:养生的方法
(三) 人体生长壮老的生理过程及肾气的作用
1. 识记:①天癸、天癸至、肾气、天寿的含义;②背诵、解释原文:“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
2. 领会:①人体生长壮老的分期及生理标志;②肾气在生长壮老过程中的作用;③人年老而有子的原因;④肾与五脏六腑精气的关系。
3. 应用:①补肾法对延缓衰老的意义;②调理冲任与生殖机能的关系。

四气调神大论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篇的学习,熟悉“四气调神”的养生之道,如果违背了四时阴阳所产生的病变;掌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思想及“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
二. 考试内容
(一)“四气调神”的养生之道
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是春主发陈,夏主蕃秀,秋主容平,冬主闭藏,人欲维护健康,必须顺应这些规律,从生活起居和精神志意两个方面,做到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
(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思想
四时阴阳是万物之根本,如果违逆四时之气,则产生肝气内变、心气内洞、肺气焦满、肾气独沉的病变;顺从四时阴阳,则苛疾不起。正确的养生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
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为喻,强调“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道出了《内经》防重于治的医学思想。
三. 考核知识点
(一)“四气调神”的养生之道
(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意义
(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意义
四. 考核要求
(一)“四气调神”的养生之道
领会: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和顺从四时阴阳养生的方法。
(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意义
1. 识记:①“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含义;②内格的概念。
2. 领会:①四时阴阳是万物之根本,“逆之则災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的意义。
3. 应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对指导养生保健的现实意义。
(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意义
1. 识记:背诵及语译原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2. 应用:“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价值。

生气通天论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篇的学习,掌握阳气的生理及主要病理,掌握阳气与阴精的关系,了解饮食五味过用对五脏的危害。
二. 考试内容
(一) 阳气的生理
1. 阳气为人身之本:“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2. 卫外功能:“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3. 养神养形:“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4. 阳气的昼夜消长规律:“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二) 阳气的病理
1. 阳失卫外,感受外邪
(1) 因于寒,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2)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
(3)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筋脉拘急或弛长。
(4) 因于气(风),为肿。
若寒、暑、湿、风交相为患,终致阳气衰竭。
2. 阳亢精绝:由烦劳过度,致阳气偏亢,阴精耗伤,又受暑热煎熬,造成煎厥。
3. 阳气厥逆:由大怒而气血上逆,发生薄厥。
4. 阳气偏沮:阳气运行障碍,偏阻于一侧,造成半身不遂。
5. 阳气内盛:由嗜食膏梁厚味,阳热内盛,致生疮疡。
6. 阳气郁遏:汗出后受湿邪侵袭,阳气郁结于肌表,可生痤疮或汗疹。劳动时汗出受风,可患皶。
7. 阳气开合不得,邪气留恋:①入筋:大偻;②入脉中:瘘;③营气不从:痈肿;④入脏腑:善畏,惊骇;⑤入俞穴:风疟。
8. 阳气阻隔:病久传化,上下不并。阳气畜积病死。
(三) 阳气和阴精的关系
1. 互依互存:“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本篇着重强调阳气的重要性,“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2. 阴阳不和的病变: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四) 饮食五味过用对五脏的危害
饮食不节,五味偏嗜,使五脏受伤,产生疾病。
三. 考核知识点
(一) 阳气的生理
(二) 阳气的病理
(三) 阳气与阴精的关系
(四) 饮食五味过用对五脏的危害
四. 考核要求
(一) 阳气的生理
1. 识记:①“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的含义;②气门的概念。
2. 领会:①阳气的生理功能;②阳气的昼夜消长规律。
(二) 阳气的病理
1. 识记:①煎厥、薄厥的概念;②“高梁之变,足生大丁”的含义。
2. 领会:①阳气的种种病理表现及其发生的机理;②领会下列原文精神:“因于寒… …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三) 阳气和阴精的关系
1. 识记:①“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的含义;②背诵及解释原文:“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③洞泄、肠澼、痎疟、痿厥概念。
2. 领会:①阳气与阴精的关系;②“阴不胜其阳”,“阳不胜其阴”的病理变化;③领会原文精神:“因于露风,乃生寒热。…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四) 饮食五味过用对五脏的危害
1. 识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的含义。
2. 领会:饮食五味过用对五脏的危害。
3. 应用:饮食五味对五脏作用的临床意义。

阴阳应象大论(节选)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篇的学习,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内容;掌握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具体运用。
二. 考试内容
(一) 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阴与阳是事物对立两方的概括,这两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是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根源。故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二) 阴阳的基本内容
1. 对立:如“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等。
2. 可分:如“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等。
3. 互根:如“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等。
4. 互制:如“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
5. 转化:如“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等。
(三) 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具体运用
1. 生理方面
(1)“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浊阴归云府。”三对“清阳”、“浊阴”含义各异,但均指生理活动。
(2)解释饮食生化过程
药食气味分阴阳,滋养形体,充实精气,而气化作用又促使药食转化为精气。如饮食不节气味太过,也可损伤阴精阳气。“味归形,形归气… …气伤于味。”
2. 病因发病方面
(1) 五气致病特点:“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2) 不同病邪所伤不同:“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府;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3. 病机方面
(1) 阴阳升降失常:“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真胀。”
(2) 阴阳偏胜和转化:偏胜:“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转化:“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如“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
4. 辩证方面
阳证:“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俛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
阴证:“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等。
阴证、阳证是病机的反映,病机不同可见同一症状,如“腹满”,既可由阳盛伤阴,邪实中焦所致,也可由阴盛阳衰,中焦不运所引起。
5. 药性功用方面
(1) 气味分阴阳:“阳为气,阴为味。”“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等。
(2) 少火壮火:药食气味纯阳者为壮火,温和者为少火。少火如参芪,温和益气;壮火如乌附,辛燥伤气。后世少火引伸为人体的正常阳气,生理之火;壮火引伸为病理之火。
6. 诊法方面
以阴阳为诊法大纲,如“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
7. 针刺治疗
阴阳指导刺法,如“善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等。
8. 养生方面
阴阳指导养生,“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9. 治疗原则
以阴阳理论指导治则。治病须首辨阴阳、气血、邪正、虚实,然后采用补虚泻实,因势利导的方法治疗。“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 …气虚宜掣引之。”
三. 考核知识点
(一) 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 阴阳的基本内容
(三) 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具体运用
1. 生理方面
2. 病因发病方面
3. 病机方面
4. 辨证方面
5. 药性功用方面
6. 诊法方面
7. 针刺方面
8. 养生方面
9. 治疗原则
四. 考核要求
(一) 阴阳的基本概念
1. 识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治病必求于本”的含义。
2. 领会:阴阳的哲学概念与具体事物的两个方面的概念之区别。
(二) 阴阳的基本内容
1. 识记:①“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含义;②“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的含义;③“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的含义;④“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的含义。
2. 领会:阴阳的对立、可分、互根、互制、转化的关系。
(三) 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具体运用
1. 解释生理
(1) 识记:①三对“清阳”、“浊阴”的含义;②背诵并语译:“清阳出上窍… …浊阴归六府。”
(2) 领会:药物饮食进入人体后,其气与味分别转化为人体的形、精、气、化的过程,以及气味太过对人体的危害。
2. 病因发病方面
(1) 识记:背诵并语译:“风胜则动… …湿胜则濡泻。”“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2) 领会:①五气致病特点。②内伤七情致病特点。③不同病邪所伤不同部位的规律。“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 …。”
3. 病机方面
(1) 识记:背诵并语译:①“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真胀”;②“阴胜则阳病… …阴胜则寒”;③“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
(2) 领会:①阴阳偏胜和转化的临床指导意义;②四时伏邪致病对后世伏气温病的启发。
(3) 应用:阴阳升降失常病机的临床应用
4. 辨证方面
领会:阳胜则身热所致的腹满与阴胜则身寒所致的腹满的不同辨证。
5. 药性功用方面
(1) 识记:①少火、壮火的概念;②背诵并语译:“壮火之气衰,… …少火生气。”
(2) 领会:“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气薄发泄,厚则发热。”“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的基本精神。
(3) 应用:“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的临床意义。
6. 诊法方面
领会:“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以诊则不失矣”的精神。
7. 针刺治疗
(1) 识记:“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的含义。
(2) 领会:用阴阳理论指导针刺治疗的意义。
8. 养生方面
(1) 识记:“七损八益”的含义。
(2) 领会:调节阴阳对养生的意义。
9. 治疗原则
(1) 识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 …气虚宜掣引之”的含义。
(2) 应用:用阴阳理论指导虚实补泻的临床意义。

五藏别论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篇的学习,掌握五脏“藏而不泻”和六腑“泻而不藏”的含义及其临床指导意义。了解奇恒之腑的概念,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以及全面诊察病人形神状况的重要性。
二. 考试内容
(一) 奇恒之腑及其功能特点
1.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2. 功能特点:“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
(二) 五脏的功能特点
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实。
(三) 六腑的功能特点
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魄门亦为五藏使。
(四) 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
胃为五脏六腑之源,脾胃运化精微经肺而布散营养全身,故可以肺经寸口部位诊察五脏疾病。
(五) 全面诊察的重要性
1. 凡治病,必察其全身上下,适其脉,观其志意。
2. 拘于鬼神者及病不许治者,治之无功矣。
三. 考核知识点
(一)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功能特点
(二) 独取寸口和全面诊察的诊断意义
四. 考核要求
(一)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功能特点
1. 识记:①奇恒之腑的概念;②背诵、解释“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 …故实而不能满也。”
2. 领会: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功能特点及异同。
3. 应用:五脏六腑功能特点在辨治脏腑疾病中的临床指导意义。
(二) 独取寸口和全面诊察的诊断意义
1. 识记:独取寸口的原理。
2. 领会:全面诊察的精神实质。

脉要精微论(节选)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篇的学习,掌握诊法常以平旦的原理,四诊合参的原则,以及察五色、视精明、观五脏有余不足,察四时脉象,尺肤诊等诊断方法。
二. 考试内容
(一) 诊法常以平旦的原理
平旦人初醒,阴阳气血未受干扰,最能反映机体真实状况。
(二) 四诊合参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上述要求必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能达到。
(三) 脉象主病
脉为血之府,脉气盛衰可反映全身气血盛衰。“长则气治,短则气病… …”。
(四) 五色的善恶
望色,以明润含蓄为佳,主预后良好;枯涩晦暗为恶,主预后不良。
(五) 察五脏精气盛衰
望目之神采,形体之盛衰,听声音,问病情,以了解五脏情况。五脏“得守”,“得强”则生,“失守”,“失强”则死。
(六) 四时脉象
“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脉象与四时相应。
(七) 尺肤诊
诊前臂内侧皮肤的一种诊法,左右各分上、中、下三段,分主不同脏腑部位。
三. 考核知识点
(一) 诊法常以平旦
(二) 四诊合参
(三) 脉象主病
(四) 五色善恶
(五) 察五脏精气盛衰
(六) 四时脉象
(七) 尺肤诊
四. 考核要求
(一) 诊法常以平旦
1. 识记:背诵“诊法常以平旦… …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2. 领会:平旦切脉的原理
(二) 四诊合参
领会:“切脉动静而视精明… …决死生之分”的主要精神。
(三) 脉象主病
1. 识记:背诵并解释“长则气治,短则气病… …緜緜其去如弦绝。”
2. 领会:脉象主病的意义。
(四) 五色善恶
领会:“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的主要精神。
(五) 察五脏精气盛衰
1. 识记:解释①“倉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②“头者精明之府”;③“背者胸中之府”;④“腰者肾之府”;⑤“膝者筋之府”;⑥“骨者髓之府”。
2. 领会:五脏“失守”,“失强”的症状表现。
3. 应用:“五脏者,中之守也… …失守者死。”“夫五脏者,身之强也,… …失强则死。”对临床诊断疾病的意义。
(六) 四时脉象
1. 识记:“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的含义。
2. 领会:四时脉象的特点及诊断意义。
(七) 尺肤诊
1. 识记:尺肤诊的含义,内容。
2. 领会:尺肤诊的临床意义。

玉机真藏论(节选)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篇的学习,掌握“四难”、“四易”、“五实”、“五虚”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熟悉五脏真脏脉脉象及原理。
二. 考试内容
(一) 五脏真脏脉脉象及原理
脉来或刚劲不柔,或浮大虚散无根,或乍数乍踈,均为真脏脉,是“邪气胜”、“精气衰”,病情严重的脉象,预后较差。其原理为胃气衰败,真脏之气独见。
(二) 判断疾病预后的依据
以色、脉与四时,形与气是否相应为判断依据。“四难”:形气相失,色夭不泽,脉实以坚,脉逆四时。四易:形气相得,色泽以浮,脉从四时,脉弱以滑。
(三) 五实与五虚
1. 五实证: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实者应驱邪外出,“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
2. 五虚证: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虚者重在胃气的恢复,“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
三. 考核知识点
(一) 五脏真脏脉脉象及原理
(二) 判断疾病预后的依据
(三) 五实与五虚
四. 考核要求
(一) 五脏真脏脉脉象及原理
1. 识记:真脏脉概念。
2. 领会:真脏脉脉象及原理。
3. 应用:临床上真脏脉的辨别及真脏脉对疾病预后判断的意义。
(二) 判断疾病预后的依据
1. 识记:①四难概念;②四易概念。
2. 领会:判断疾病预后的依据。
(三) 五实与五虚
1. 识记:①五实概念;②五虚概念;③背诵“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原文。
2. 应用:“虚者活”和“实者活”的临床意义及应用。

经脉别论(节选)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篇的学习,掌握体质强弱与发病的关系,“生病起于过用”在发病学上的意义。掌握水谷精微的吸收布散过程,以及水液的代谢过程。
二. 考试内容
(一) 体质勇怯与发病的关系
凡人之驚恐恚劳过用,可影响经脉气血运行和五脏功能,导致“喘”,“ 汗”等。如“夜行则喘出于肾”,“有所堕恐,喘出于肝”,等等。“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说明能否导致发病,主要取决于体质的强(勇)弱(怯),体质壮实者不致于发病;体质虚怯者,则“着而为病。”
“生病起于过用”指出“过用”是人体发病的普遍规律。“过用”包括了“饮食饱甚”;“驚而夺精”的情志过用;“持重运行”的劳倦太过等致病因素。从发病学角度而言,无论是外感内伤都存在“生病起于过用”的规律。
(二) 食物精微的布散过程
水谷入胃后,经胃的腐熟消化,化生精微物质,由脾运输,分成三端:①散精于肝,输布于全身筋脉;②部分精微物质,上归于心,输布于全身血脉;③上输于肺,输布于全身皮毛、四肢百骸。
(三) 水液的代谢过程
水饮入胃后,由脾输布于肺,肺主通调水道,转输全身,灌溉脏腑经脉,代谢产物(尿液)下输膀胱,排出体外。此过程与脾、胃、肺、膀胱(肾)关系最为密切。
三. 考核知识点
(一) 体质勇怯与发病的关系
(二) 食物精微的布散过程
(三) 水液的代谢过程
四. 考核要求
(一) 体质勇怯与发病的关系
1. 识记:“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的含义。
2. 领会:①体质勇怯与发病的关系;②“生病起于过用”的意义.
3. 应用:“生病起于过用”在发病学、治疗学上的意义。
(二) 食物精微的布散过程
1. 识记:①“浊气”的含义;②“气口”的概念。
2. 领会:“食气入胃,散精于肝… …以决死生”的精神。
(三) 水液的代谢过程
1. 识记:背诵并语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 …揆度以为常也。”
2. 应用:本段原文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太阴阳明论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篇的学习,掌握脾与胃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关系;熟悉病邪与脏腑发病的关系,风邪湿邪致病的特性;了解脾的主时。
二. 考试内容
(一) 足太阴脾与足阳明胃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关系
1. 生理关系:“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亦为之行气于三阳”。
2. 病理关系:“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而四肢不用。
(二) 病邪与脏腑发病的关系
感受外邪,阳受之;饮食起居失常为内伤,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府,阴受之则入五脏。
(三) 风、湿之邪侵袭的部位
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犯人体上部;湿为阴邪,重浊粘腻,易犯人体下部。
(四) 脾的主时
脾属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寄治于四季之末各十八日。
三. 考核知识点
(一) 脾与胃在生理病理上的关系
(二) 病邪与脏腑发病的关系
(三) 风、湿致病的特性
(四) 脾的主时
四. 考核要求
(一) 脾与胃在生理病理上的关系
1. 识记:脾胃的生理关系。
2. 领会:脾病而四肢不用的机理。
3. 应用:四肢不用以健脾法治疗的临床意义。
(二) 病邪与脏腑发病的关系
1. 识记:“阳道实,阴道虚”的含义。
2. 领会:“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府,阴受之则入五藏”的发病规律。
(三) 风、湿致病的特性
1. 识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的含义。
2. 领会:风邪、湿邪致病的特性。
(四) 脾的主时
1. 识记:脾主时,四季之末各十八日。
2. 领会:脾属土,治中央的意义。

热论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篇的学习,掌握热病的概念,热病的传变规律、病证特点、预后,热病的治疗原则,热病的遗、食复和禁忌,热病预后与胃气的关系。
二. 考试内容
(一) 热病的概念
热病指由外感六淫引起,以发热为主的病证。将外感性热病命名为伤寒,是由于寒为病因,寒在此赅括四时邪气。
(二) 热的传变规律、病证特点、预后
热病的传变由表入里,从太阴→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次第相传。无论三阴、三阳,多为热证、实证,预后一般良好,而两感于寒者预后较差。
(三) 热病的治疗原则
病在三阳经,热在表,可用发汗的方法,汗出表解;病入三阴经,热在里,可用针刺泄热,通里攻下,清热解毒,凉血渗利等治法。
(四) 热病的遗、食复和禁忌
遗,指热病余热未清,治疗依据邪正情况决定补泻;复,指病愈复发,本文指因食肉不当引起食复。由于饮食不节,过食肉类可引起遗、复,故热病不可犯禁忌,切实加强饮食护理。
(五) 胃气与热病预后的关系
阳明胃是十二经脉之长,血气盛。胃气存则热病虽甚不即死,胃气尽则死。
三. 考核知识点
(一) 热病的概念
(二) 热病的传变规律、病证特点、预后
(三) 热病的治疗原则
(四) 热病的遗、食复和禁忌
(五) 胃气与热病预后的关系
四. 考核要求
(一) 热病的概念
识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含义。
(二) 热病的传变规律、病证特点、预后
1. 识记:①“两感”的概念;②热病的传变规律;③六经主症。
2. 领会:①“两感于寒”的主症;②热病的预后;③热入三阳、三阴的证候的特点。
3. 应用:六经分证对《伤寒论》六经辨证的指导价值。
(三) 热病的治疗原则
识记:热病的治则。
(四) 热病的遗、食复和禁忌
1. 识记:遗、复的概念。
2. 领会:①热病遗、复的原因和治则;②热病的禁忌。
(五) 胃气与热病预后的关系
1. 领会:胃气存亡与热病预后的关系。
2. 应用:保护胃气对临床治疗的重要性。

评热病论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篇的学习,熟悉外感热病过程中出现的阴阳交、风厥、劳风、肾风等病证的病机、症状及治则。
二. 考试内容
(一) 阴阳交的病机、证候及预后
病机:阳热之邪入于阴分不解,邪盛而正衰。
症状:汗出辄复热,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
预后:不良。
(二) 风厥的病因病机、症状、治则
病因病机:太阳经受风,少阴经气上逆。
症状:身热,汗出,烦满。
治则:针刺太阳表里两经,及服汤药。
(三) 劳风的病因、病位、症状、治则及预后
病因病位:劳累体虚,感受风邪所致,病位在肺。
症状: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振寒发热。
治疗:针刺引导太阳经气,“以救俯仰”。
预后:①与年龄体质强弱有关。“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②与邪气是否有出路有关。“咳出青黄涕… …从口中若鼻中去,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四) 肾风的病因病机、症状
病因病机:肾虚不足,风邪侵袭,聚水为肿。针刺误治,变证频出。
症状:少气时热,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
症状分析:阴虚生火,故少气时热,汗出手热;口苦,小便色黄。水迫于肺,故不能正偃,正偃则咳。水邪薄于脾胃,故烦不能食,身重难行,腹中鸣。水气闭阻胞络,故月事不来。
三. 考核知识点
(一) 阴阳交的病机、证候及预后
(二) 风厥的病因病机、症状、治则
(三) 劳风的病因、病位、症状、治则及预后
(四) 肾风的病因病机、症状及分析
四. 考核要求
(一) 阴阳交的病机、证候及预后
1. 识记:“阴阳交”的概念。
2. 领会:“阴阳交”的病机、证候及预后。
3. 应用:“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的临床意义。
(二) 风厥的病因病机、症状、治则
1. 识记:“风厥”的概念。
2. 领会:“风厥”的病因病机、症状、治则。
(三) 劳风的病因、病位、症状、治则及预后
1. 识记:“劳风”的概念。
2. 领会:“劳风”的病因、病位、症状、治则及预后。
3. 应用:劳风,“咳出青黄涕… …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的临床意义。
(四) 肾风的病因病机、症状
1. 识记:①肾风的概念;②“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含义。
2. 领会:肾风的病因病机、症状。
3. 应用:水邪泛滥导致各种证候的临床意义。

咳论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篇的学习,掌握咳的病因病机,熟悉辨证分类的方法及治法,了解咳与四时气候变化的关系。
二. 考试内容
(一) 咳的病因病机
外邪袭肺,或由他脏受邪传至肺,或“内外合邪”发病。“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二) 辨证分类
1. 五脏咳:咳而兼五脏及相应经络的症状。特点多痛。
2. 六腑咳:咳而兼六腑及相应经络的症状。特点多泄,多由五脏久咳不愈传来。
(三) 与咳关系最密切的脏腑
咳与肺胃关系最为密切,“此皆聚于胃,关于肺。”
(四) 咳的治疗
“治藏者治其愈,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三. 考核知识点
(一) 咳的病因病机
(二) 咳的辨证分类及治疗
(三) 咳与肺胃的关系
四. 考核要求
(一) 咳的病因病机
1. 识记:①“外内合邪”的含义;②“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含义。
2. 领会:咳与五脏四时气候的关系。
3. 应用: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临床应用。
(二) 辨证分类及治法
1. 识记:①五脏咳的症状特点;②六腑咳的症状特点;③“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的含义。
2. 领会:五脏咳六腑咳辨证分类及治法。
(三) 咳与肺胃的关系
1. 识记:“此皆聚于胃,关于肺”的含义。
2. 应用:肺胃二脏在治咳中的重要性。

举痛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篇的学习,掌握引起痛证的病机,“百病生于气”的意义以及九气致病的机理。
二.考试内容
(一) 痛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要点
1. 引起疼痛的总病机:寒邪伤人,一则可使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二则因血脉不畅,脏腑组织不能得到充足的气血濡养,气血亏少,不荣则痛。
2. 列举十四种痛证,其病机可归纳为六种:
(1) 脉挛缩绌急。“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 …得炅则痛立止。”
(2) 气血厥逆。“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
(3) 气血瘀滞。“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4) 脉涩血虚。“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涩,脉涩则血虚,血虚则痛”。
(5) 热盛便结。“热气留于小肠,… …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6) 脏腑厥逆。“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 …气复反则生矣”。
3. 痛的辨证要点
从所举十四种痛证归纳:①发作时间长短,间歇久暂;②对按压的反应;③对寒热的反应;④有无牵引痛;⑤疼痛的兼见症状。
(二) 望诊和切诊在痛证中的具体应用
面色青黑为痛,黄赤属热,白属寒。局部疼痛喜温恶寒,得热痛解属寒;局部红肿热痛,拒按,喜凉恶热,得寒痛减属热。局部血脉壅盛隆起或喘动应手,属实;按之陷下,濡软,为虚。
(三) 百病生于气
1. 百病生于气的意义:“气”的含义在这里不应理解为直接的致病因素,是指各种内外致病因素影响气的异常变化,而导致各种病变,故称百病生于气。
2. 九气致病问题:“九气”是内外致病因素的概括,其中“寒”、“炅”(热)代表外感六淫之邪;“劳”表示劳伤致病因素;“怒”、“喜”、“恐”、“惊”、“思”表示情志因素。气上、气下、气缓、气消、气收、气泄、气乱、气耗、气结,是气机的九种异常变化,是疾病发生的基本病机。
三. 考核知识点
(一) 痛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要点
(二) 望诊、切诊的应用
(三) 百病生于气
四. 考核要求
(一) 痛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要点
1. 识记:①“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的含义;②“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而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的含义。
2. 领会:①引起疼痛的总病机;②十四种痛证的病机;③痛的辨证要点。
(二) 望诊、切诊的应用
应用:望诊、切诊在痛证中的具体应用。
(三) 百病生于气
1. 识记:背诵及解释原文:“余知百病生于气也。… …思则气结。”
2. 领会:①“百病生于气”的含义;②九气致病的机理。
3. 应用:“百病生于气”的临床意义。

痹论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篇的学习,掌握痹的病因病机、分类、治疗及预后,熟悉痹的症状特点。
二. 考试内容
(一) 痹的病因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以外邪为主。
(二) 痹的分类:
1. 病因分类:风胜则行痹,寒胜则痛痹,湿胜则着痹。
2. 病位分类:肢体痹:肌痹、皮痹、筋痹、骨痹、脉痹。五脏痹:肢体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五脏,成为五脏痹。
(三) 痹的发病
机体自身失调加上感受风寒湿外邪,“两气相感”而发病。“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营卫之气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四) 痹的症状
以疼痛、麻木、沉重为主。
(五) 痹的治疗
针刺疏通营卫之气,“从其气则愈”。
(六) 预后
风邪偏胜或病位在皮肤者预后好,病位在脏或筋骨间者预后差。
三. 考核知识点
(一) 痹的病因
(二) 痹的分类
(三) 痹的发病
(四) 痹的症状
(五) 痹的治疗
(六) 痹的预后
四. 考核要求
(一) 痹的病因
识记:①“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的含义;②痹的概念。
(二) 痹的分类
1. 识记:①背诵、解释“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则为着痹”;②行痹、痛痹、着痹的概念;③肢体痹的概念。
2. 领会:①痹的分类方法;②肢体痹传为五脏痹的发病条件。
(三) 痹的发病
1. 识记:①“两气相感”的含义;②“阴气者,静则神藏,… …肠胃乃伤”的含义;③“营卫之气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的含义。
2. 领会:痹发病的条件。
(四) 痹的症状
领会:痹的主要症状及五脏痹、肠痹、胞痹的症状特点。
(五) 痹的治疗
领会:痹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六) 痹的预后
1. 识记:背诵、解释“风气胜者其人易已”,“其入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2. 领会:形成痹的病因、病位对预后的影响。

痿论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篇的学习,熟悉痿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掌握治痿“独取阳明”的机理。
二. 考试内容
(一) 痿的病因病机及发病规律
1. 五脏气热,皆可致痿。五脏气热形成的原因有四:一是“有所失亡”,“悲哀太甚”,“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情志所伤,气郁化热生痿;二是“有渐于湿,以水为事”,湿邪浸淫,久而化热致痿;三是“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劳伤太过,伤阴耗液,阴不制阳,阳热致痿;四是“运行劳倦,逢大热”,即触冒暑热,伤津耗液成痿。
2. “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五脏气热中尤以“肺热叶焦”而不能敷布精气津液,则五脏失养,四肢不用,发为痿躄。
发病规律:五脏各有所合,心气热,生脉痿;肝气热,生筋痿;脾气热,生肉痿;肾气热,生骨痿,等。其规律是由内而外,由脏腑而肢体。
(二) 痿的证候特点
主要表现为肌肉枯萎不荣和肢体痿废不用,或弛缓不用,“胫纵而不任地”;或拘急不用,“筋膜干则筋急而挛”。
(三) 痿的治疗原则
1. 治痿“独取阳明”: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筋骨肌肉,四肢百骸,皆赖以资生,若阳明虚弱,气血亏损,宗筋失养,便生痿疾。取阳明以滋化源,补养气血津液,濡养筋脉关节,使痿者得复。
2. 治痿必须辨证论治:“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 …。”
三. 考核知识点
(一) 痿的病因病机及发病规律
(二) 痿的证候特点
(三) 痿的治疗原则
四. 考核要求
(一) 痿的病因病机及发病规律
1. 识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的含义。
2. 领会:①痿的病因病机;②痿的发病规律。
(二) 痿的证候特点
领会:痿证的主要临床表现。
(三) 痿的治疗原则
1. 识记:治痿独取阳明的机理。
2. 领会:痿的治疗原则。
3. 应用:①治痿独取阳明的临床应用;②痿与痹,在病因病机、证候表现、治疗原则上的区别。

调经论(节选)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篇的学习,掌握气血以并、阴阳相倾的虚实病机,掌握阴阳盛衰的寒热虚实病机。熟悉导致虚实的病因,以及外邪侵犯经络由表入里的过程。了解调治经络的原理。
二. 考试内容
(一) 气血以并,阴阳相倾的虚实病机
经脉失调,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乱于经,血气离居而成虚实病机。
血与气相并为实,血与气相失为虚,“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
(二) 外感、内伤导致的虚实病机
1. 病因:外感为风雨寒暑,内伤有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前者属阳,后者属阴。
2. 虚实病机:外邪先伤肌表,使气血并聚于分腠者为实,营卫不足于分腠者为虚;内伤使脏腑气血并聚为实,使气血消散为虚。
3. 外邪侵犯经络,由表入里,由浅入深。
(三) 阴阳盛衰的寒热病机
1. 阳虚则外寒:寒邪阻遏卫阳,体表失于温煦。
2. 阳盛则外热:外邪郁遏卫阳,阳气不得宣越而发热。
3. 阴虚则内热:劳倦伤脾,致上焦不行,下焦不通,胃气郁而化热。
4. 阴盛则内寒:寒气久留胸中,损伤阳气,寒盛于内。
(四) 治疗经脉虚实的针刺补泻手法
1. 呼吸补泻:吸气进针和呼气出针为泻,呼气进针和吸气出针为补。
2. 开阖补泻:出针后不闭按针孔为泻,出针后闭按针孔为补。
3. 因病而刺:“其病所居,随而调之。”
三. 考核知识点
(一) 气血以并,阴阳相倾的虚实病机
(二) 外感、内伤导致的虚实病机
(三) 阴阳盛衰的寒热病机
(四) 治疗经脉虚实的针刺补泻手法
四. 考核要求
(一) 气血以并,阴阳相倾的虚实病机
1. 识记:①虚实病机的含义;②背诵、解释“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③大厥概念。
2. 领会:气血以并,阴阳相倾的虚实病机的精神。
(二) 外感、内伤导致的虚实病机
1. 识记:“夫邪之生也,… …阴阳喜怒”的含义。
2. 领会:外感、内伤导致的虚实病机;外邪侵犯经络的过程。
(三) 阴阳盛衰的寒热病机
1. 识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的含义。
2. 领会:本篇阴阳寒热病机与后世阴阳寒热病机的区别。
(四) 治疗经脉虚实的针刺补泻手法
1. 识记:①呼吸补泻、开阖补泻的含义;②缪刺概念;③巨刺概念。
2. 领会:调治经络虚实的原则和方法。

标本病传论(节选)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篇的学习,掌握治分标本的重要性,以及标本先后缓急的临床应用。
二. 考试内容
(一) 认识治分标本的重要性
疾病有主次、先后、缓急之分,这些都可归纳为标和本两大类。治疗须分别标本,有先标后本,先本后标,标本兼顾等。
(二) 标本先后缓急的举例
1. 本病先治。如先病后逆,则治其先发之证,先逆后病治其逆,先寒后病治其寒,先热后病治其热,先泄、先中满者皆先治之等。
2. 标急治标。如腹满、大小不通等症,不及时扼制疾病发展,甚至可虑及生命,故当先治之。
3. 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病情错杂而病势尚轻者,应标本并治;病势危重者,应采用标急治标,本急治本的“独行”法。
4. 标本先后。以邪气有余为本之病,则邪易传他处而见标病,应先治其实邪之本,杜绝传变,则标病自然易治;若以正气不足为本之病,则易受乘侮之气,应先治其乘侮之标,才利于正气。
三. 考核知识点
(一) 标本的重要性
(二) 标本治则的应用
四. 考核要求
(一) 标本的重要性
1. 识记:①语译原文:“病有标本,刺有逆从,… …不知标本,是谓妄行”;②语译原文:“夫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 …言标与本,易而勿及。”
2. 领会:掌握标本治则的重要性。
(二) 标本治则的应用
1. 识记:“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的含义。
2. 应用;标本先后缓急治则的具体应用。

至真要大论(节选)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篇的学习,掌握病机的概念及重要性,病机十九条的内容,正治、反治的概念和方法以及虚寒、虚热证的治疗原则。
二. 考试内容
(一) 病机的概念及掌握病机的重要性
所谓病机,张介宾说:“机者,要也,变也,病变所由出也。”“审察病机”针对疾病变化之关键施治,可得“桴鼓相应”之效,是辨证论治的基础。
(二) 病机十九条的主要内容
属五脏、上下、六气诸条的病证及其机理。“十九”乃病机举例。不同症状病机属性不同;也有症状类似而病机属性不同,或症状不同而病机属性相同。分析病机的方法是:“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
(三) 正治、反治的概念与方法,及虚寒、虚热证的治疗原则
正治,又称逆治,就是逆症状而治的方法。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 …”;反治,又称从治,就是顺症状而治的方法,如“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阴虚生热,阳虚生寒,若按实证施治,必然愈治愈虚,旧病不减,新病又增,当直补阴精阳气,寒热之象就会消除。
三. 考核知识点
(一) 病机的概念及重要性
(二) 病机十九条
(三) 正治、反治及虚寒、虚热证的治则
四. 考核要求
(一) 病机的概念及掌握病机的重要性
1. 识记:①病机的概念;②“谨守病机,无失气宜”的含义。
2. 领会:掌握病机的重要意义。
(二) 病机十九条的主要内容
1. 识记:①十九条病机的含义;②“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的含义。
2. 领会:①分析病机的方法;②“疎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的意义。
3. 应用:病机十九条对临床的启迪意义。
(三) 正治、反治及虚寒、虚热证的治则
1. 识记:①正治的概念与方法;②反治的概念与方法;③“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的含义。
2. 应用:①正治、反治的临床应用;②虚寒、虚热证治则的临床应用。

疏五过论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篇的学习,了解医者诊病易犯的五种过错,以及作为医者必须遵循的“四德”,了解治病的一般原则。
二. 考试内容
(一) 医者诊病的“五过”、“四德”
五过:①诊病不了解“尝贵后贱”、“尝富后贫”的致病道理,“良工所失,不知病情”;②诊病不懂得“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不知补泻,不知病情”;③“为工而不知道”;④不知“诊有三常”,“医不能严,不能动神”,“医事不行”;⑤诊病不问终始,治疗草率,“亟利阴阳,身体解散,四肢转筋,死日有期”。
四德:①“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②知“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③要“从容人事,以明经道”;④做到“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
(二) 治病的原则
(1)“治病之道,气内为宝”;(2)“守数据治,无失俞理”。
要做到上述原则,须深谙古代医经,“决以明堂,审于终始,可以横行”。
三. 考核知识点
(一) 诊病的“五过”、“四德”
(二) 治疗的原则
四. 考核要求
(一) 诊病的“五过”、“四德”
1. 识记:“脱营”、“失精”的含义。
2. 领会:诊病的“五过”、“四德”及其现实意义。
(二) 治疗的原则
领会:“治病之道,气内为宝”,“守数据治,无失俞理”的含义。


素问节要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六节藏象论:熟悉自然界五气、五味与五脏的关系,掌握藏象的概念和特点。
五藏生成篇:熟悉脉、髓、筋、血、气与目、脑、节、心、肺的关系;掌握血与视、步、握、摄功能的关系。
汤液醪醴论:掌握“神不使”的道理及水肿病的病机、治则和治法。
宝命全形论:掌握五行相克理论及治病之五法。
奇病论:掌握脾瘅病因病机及治疗,熟悉癫病与先天的关系。
水热穴论:掌握水肿的发生与脏腑的关系。
六微旨大论:熟悉自然界气的升降变化理论。
五常政大论:掌握毒药治病的基本原则。
六元正纪大论:熟悉妇人重身的治疗原则。
二. 考试内容
六节藏象论
(一) 自然界五气、五味与五脏的关系
人赖大自然而生存,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五味入口,藏于肠胃,“神”则由五脏精气所化。
(二) 藏象的概念及性能
藏,是指藏于躯体之内的脏腑;象,是指机体表现于外的各种生理现象。从外部征象探讨内在脏腑的活动规律,是谓藏象。
心为生之本,神之变,华在面,充在血脉,通于夏气;肺为气之本,魄之处,华在毛,充在皮,通于秋气;肾为封藏之本,精之处,华在发,充在骨,通于冬气;肝为罢极之本,魂之居,华在爪,充在筋,通于春气;脾胃等为仓廪之本,营之居,华在唇,充在肌,通于土气。凡十一藏皆取决于胆。
五藏生成篇
(一) 脉、髓、筋、血、气与目、脑、节、心、肺的关系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
(二) 血与视、步、握、摄功能的关系
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汤液醪醴论
(一) “神不使”的道理
神气为人体脏腑气血功能的综合表现,是针石赖以发挥治疗作用的生理基础。如果“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泣卫除”,使神气不能发挥作用,终至治疗失败。
(二) 水肿的病机、治则、治法
病机:“五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五脏阳气被阻,水液代谢失常所致。
症状:“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
治则:“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 调节阴阳偏胜,祛除陈腐郁积。
治法:“开鬼门,洁净府”,即发汗利小便,除此还应配合温衣,微动四肢,缪刺其处等,使五脏阳气敷布,水肿可愈。
宝命全形论
(一) 五行相克规律
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
(二)治病五法
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藏府血气之诊。
奇病论
(一) 脾瘅的病因病机、治疗及转化
过食肥甘,脾热内生而成脾瘅;症见中满口甘,治以兰草;脾瘅日久,内热伤津,转化为消渴证。
(二) 癫疾与先天的关系
癫,指痫病,名为“胎病”,得之母腹中受惊。
水热穴论
水肿的发生与脏腑的关系
水肿的发生“其本在肾,其末在肺”,肾为胃之关,关门不利故聚水,上下溢于皮肤。
六微旨大论
气的升降变化理论
气之升降是自然界变化的根本原因,天气下降,地气上升,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自然万物的生长化收藏及人的生长壮老已,无不关乎气的升降出入,“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五常政大论
毒药治病的基本原则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最根本宗旨在保护正气。
六元正纪大论
妇人重身的治疗原则
“有故无殒,亦无殒也”,“衰其大半而止”。
三. 考核知识点
(一) 自然界五气、五味与五脏的关系
(二) 藏象的概念及性能
(三) 脉、髓、筋、血、气与目、脑、节、心、肺的关系
(四) 血与视、步、握、摄功能的关系
(五) “神不使”的道理
(六) 水肿的病机、治则治法
(七) 五行相克规律
(八) 治病五法
(九) 脾瘅的病因病机、治法及转化
(十) 癫疾与先天的关系
(十一) 水肿的发生与脏腑的关系
(十二) 气的升降变化理论
(十三) 毒药治病的基本原则
(十四) 妇人重身的治疗原则
四. 考核要求
(一) 自然界五气、五味与五脏的关系
领会:原文“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神乃自生”的精神实质。
(二) 藏象的概念及性能
1. 识记:藏象的概念。
2. 领会:①脏腑的性能及与自然界的关系;②“凡十一藏取决于胆”的意义。
3. 应用:藏象学说对临床指导意义。
(三) 脉、髓、筋、血、气与目、脑、节、心、肺的关系。
识记:背诵原文“诸脉者皆属于目,… …诸气者皆属于肺”。
(四) 血与视、步、握、摄、功能的关系
识记:背诵原文“故人血归于肝,… …指受血而能摄”。
(五) 神不使”的道理
1. 识记:“神不使”的含义。
2. 领会:“形弊血尽而功不立”的原因。
3. 应用:“神不使”理论的临床应用。
(六) 水肿的病机及治则方法。
1. 识记:①“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的含义;②“开鬼门,洁净府”的含义。
2. 领会:①水肿的病机;②水肿的治则、治法。
3. 应用:水肿治则治法的临床应用。
(七) 五行相克规律
1. 识记:背诵并解释:“木得金而伐,… …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2. 应用:五行相克规律的临床应用。
(八) 治病五法
1. 识记:背诵原文“一曰治神,… …五法俱立,各有所先。”
2. 应用:把“治神”及“养身”作为治病首要原则的临床意义。
(九) 脾瘅的病因病机、治法及转化
1. 识记:①脾瘅的概念;②消渴的概念。
2. 领会:脾瘅的病因病机、治法及转化。
3. 应用:①“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的临床意义;②“治之以兰,除陈气”的临床应用。
(十) 癫疾与先天的关系
1. 识记:胎病的含义。
2. 领会:癫疾与先天的关系。
(十一) 水肿的发生与脏腑的关系
1. 识记:“肾者,胃之关”的含义。
2. 领会:水肿的发生与脏腑的关系。
3. 应用:“其本在肾,其末在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十二) 气的升降变化理论
1. 识记:①“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的含义;②“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的含义。
2. 领会:自然界变化的基本原理。
(十三) 毒药治病的基本原则
1. 识记:背诵原文“大毒治病十去其六,… …不尽,行复如法。”
2. 领会:毒药治病的基本原则。
(十四) 妇人重身的治疗原则
1. 识记:“有故无殒,亦无殒”的含义。
2. 应用:“有故无殒,亦无殒”的临床应用。

灵枢选读
本神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篇的学习,掌握神的概念及针刺必本于神的意义,掌握五脏与神的关系。熟悉神的产生及人的思维过程,了解情志失调伤神伤脏而致病。
二. 考试内容
(一) 针刺本于神的原理
掌握精神状态和病人机体调节适应能力(神机),为针刺治疗的关键。
(二) 神的产生及人的思维过程
1. “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
2. 人的思维过程:(心)任物→意→志→思→虑→智→处物。
(三) 神的概念
1. 广义之神:指人的生命活动。
2. 狭义之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包括魂、魄、意、志、思、虑、智等。
(四) 五脏与神的关系
1. 生理:“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
2. 病理:“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气虚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泾溲不利”;“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
(五) 情志失调伤神伤脏的病症
情志过激或持续不解,可致五脏功能失调、气机紊乱,产生不同的情志症状和形体症状。
三. 考核知识点
(一) 神的意义及人的思维过程
(二) 五脏与神的关系
(三) 情志失调伤神伤脏的病症
四. 考核要求
(一) 神的意义及人的思维过程
1. 识记:①“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的含义;②神、魂、魄、意、志、思、虑、智的概念。
2. 领会:①人的思维过程;②神的产生
3. 应用:针刺必本于神的临床意义。
(二) 五脏与神的关系
1. 识记:①背诵、解释“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②“泾溲不利”的含义。
2. 领会:①五脏与神的生理关系;②五脏虚实变化对情志的影响。
3. 应用:脾肾虚证致五脏不安的临床意义。
(三) 情志失调伤神伤脏的病症
1. 识记:“不精则不正”的含义。
2. 领会:①情志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②防止情志致病的养生原则;③情志失调伤神伤脏各种病症产生的机理。

营卫生会篇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篇的学习,掌握营卫之气的生成与会合,三焦的生理功能,及汗血同源的道理,了解营卫与睡眠的关系。
二. 考试内容
(一) 营卫之气的生成与交会
营、卫之气都由水谷精气所化生,营气温顺柔和,多行脉中,卫气刚悍滑利,多行脉外。营卫昼夜循行五十周,于夜半交会一次。
(二) 营卫与睡眠的关系
卫气入于阴则入睡,出于阳分则醒寤。
壮者昼精夜瞑:气血盛,营卫之行不失其常;老者昼不精,夜不瞑:气血衰,营气衰少,卫气内伐。
(三) 上、中、下三焦的生理功能
上焦心肺宣发布散精微之气,如同雾露弥漫灌溉周身;中焦脾胃腐熟水谷、吸收精微,如沤渍饮食物,使之变化;下焦肾和膀胱排泄水液,如同沟渠。
(四) 汗和血的关系
“汗血同源”,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三. 考核知识点
(一) 营卫之气的生成与交会
(二) 营卫与睡眠的关系
(三) 上、中、下三焦的生理功能
(四) 汗与血的关系
四. 考核要求
(一) 营卫之气的生成与交会
1. 识记:①营卫之气的生成、运行与交会;②“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的含义;③“太阴主内,太阳主外”的含义。
2. 应用:从营卫之气昼夜循行规律,说明人体的生命节律现象。
(二) 营卫与睡眠的关系
领会:从老人与少壮之人的精力和睡眠情况,领会营卫二气与人体生理活动的关系。
(三) 上、中、下三焦的生理功能
1. 识记:①“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的含义;②“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的含义;③漏泄的概念。
2. 领会:三焦的部位划分、三焦之气的分布与功能特点。
(四) 汗与血的关系
1. 识记:“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含义。
2. 领会:“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的意义。

决气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篇的学习,掌握精、气、津、液、血、脉的基本概念,生理作用及病理变化;掌握六气与水谷精气的关系。
二. 考试内容
(一)“六气”的概念
1. 精:“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
2. 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
3. 津:“腠理发泄,汗出溱溱。”
4. 液:“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
5. 血:“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
6. 脉:“壅遏营气,令无所避。”
(二)“六气”的化源,与脏腑的关系
1. 六气化生于胃,胃为六气大海。“五谷与胃为大海”。
2. “六气者各有部主”。肾主精;脾主津液;肺主气;肝主血;心主脉。
(三)“六气”不足的病理表现
精脱-耳聋;气脱-目不明;津脱-腠理开,汗大泄;液脱-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胫酸,耳鸣;血脱-色白夭然不泽,脉空虚。
三. 考核知识点
(一) 六气的概念
(二) 六气化源,与脏腑的关系
(三) 六气不足的病理表现
四. 考核要求
(一) 六气的概念
识记:①六气的概念;②背诵并语译:“两神相搏,合而成形… …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二) 六气的化源,与脏腑的关系
领会:“六气者,各有部主也… …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的精神实质。
(三) 六气不足的病理表现
1. 识记:背诵“精脱者耳聋… …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2. 应用:“精脱者耳聋… …此其候也”对诊断疾病的指导意义。

论痛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篇的学习,了解人体对疼痛及药物的耐受性因体质差异而不同;掌握疾病的预后与体质强弱、正气盛衰之间的关系。
二. 考试内容
(一) 对疼痛及药物的耐受性因人而异
人体对针石、火焫引起的疼痛的耐受性存在着个体差异,临床要因人而治。
人体对药物的耐受性亦存在着个体差异,胃气强,形体壮实者,耐受力高。反之,则耐受力低。
(二) 疾病预后与体质、正气强弱有关
人同时受邪发病,预后与正气强弱密切相关。出现多热症状的,说明体质强,正气盛,疾病易愈。出现多寒症状的,表明体弱正衰,正不胜邪,故病难愈。
三. 考核知识点
(一) 对疼痛及药物的耐受性因人而异
(二) 疾病预后与体质、正气关系
四. 考核要求
(一) 对疼痛及药物的耐受性因人而异
1. 识记:“火焫”,“毒药”的含义。
2. 领会:“人之骨强、筋弱、肉缓… …不耐针石之痛,于火焫亦然。”“胃厚、色黑… …皆不胜毒也。”的精神。
(二) 疾病预后与体质、正气关系
领会:“同时而伤,其身多热者易已,多寒者难已”的精神。

天年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篇的学习,熟悉古人对生命形成的认识;掌握人之寿夭的根本因素;了解人之生长壮老的过程。
二. 考试内容
(一) 人始生的物质基础
人在形成时是以母血为基础,以父精所化生的阳气为外卫,阴阳互根互用,促进胚胎发育成长。“以母为基,以父为楯”
(二) 神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虽五脏已成,血气已和,荣卫已通,更须“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所以“失神者死,得神者生。”
(三) 脏腑功能活动与人之生长壮老及寿夭的关系
人体以十岁为一阶段,随五脏功能逐渐稳定,旺盛而逐步生长发育壮盛;至五十岁以后随五脏功能渐渐衰退而逐步衰老。如五脏坚固,血脉和调,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寿能长久;反之,五脏不坚,血气虚,脉不通则寿短。
三. 考核知识点
(一) 人始生的物质基础
(二) 神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三) 脏腑功能活动与人之生长壮老及寿夭的关系
四. 考核要求
(一) 人始生的物质基础
识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的含义。
(二) 神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识记:背诵并解释“血气已和… …乃成为人。”
(三) 脏腑功能活动与人体生长壮老及寿夭的关系
领会:①“五脏坚固,血脉和调… …故能长久”的主要精神;②“人生十岁,五脏始定… …故中寿而尽也”的主要精神。

水胀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篇的学习,掌握水胀、肤胀、臌胀的临床鉴别,掌握肠覃、石瘕的病因病机、鉴别诊断及其治疗原则。
二. 考试内容
(一) 水胀、肤胀、臌胀的鉴别诊断
三者皆有身肿腹大的症状,应加以鉴别。
1. 水胀:眼睑浮肿,颈脉跳动明显,喘咳,大腿内侧冷感,足胫肿,腹胀大,按其腹随手而起。
2. 肤胀:寒邪客于皮肤。全身肿、皮厚、腹胀大,叩之如鼓,中空不实,腹色不变,副腹随按之不能随手而起。
3. 臌胀:腹部及全身肿胀情况与肤胀类似,但臌胀色青黄,腹部青筋显露。
(二) 肠覃、石瘕的病因病机、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1. 肠覃:寒邪入侵肠外,与卫气相互搏结,气血阻滞,日久成积,初起大如鸡卵,最后状如怀子,按之坚,推之移,月经正常。
2. 石瘕:寒邪侵犯子宫,胞宫闭塞,恶血留滞而成,腹大如怀子,月经不能按时来潮。
两者均为积证,但一在肠外,一在女子胞宫,故肠覃男女都有,石瘕只见于妇女;月经是否正常可作为鉴别要点。两者都是气滞血瘀之证,治疗当“可导而下”。
三. 考核知识点
(一) 水胀、肤胀、臌胀的鉴别诊断
(二) 肠覃、石瘕的鉴别、治疗
四. 考核要求
(一) 水胀、肤胀、臌胀的鉴别诊断
1. 识记:水胀、肤胀、臌胀的症状特点及异同。
2. 领会:三证的鉴别诊断。
(二) 肠覃、石瘕的鉴别、治疗
1. 识记:肠覃、石瘕的概念及临床特点。
2. 领会:肠覃、石瘕在病因病机和治疗原则方面的不同点。

百病始生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篇的学习,掌握《内经》关于发病的基本观点以及积的病因病机;熟悉病因与发病部位的关系,外邪致病的传变规律。
二. 考试内容
(一) 病因与发病部位的关系
“三部”:喜怒不节-伤脏-病起于阴;清湿袭虚-病起于下;风雨袭虚-病起于上。
(二) 外感发病的机理
“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人体正气强弱是发病与否的关键,突出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
(三) 外邪致病的传变规律
由表入里:皮肤→络脉→经脉→内脏。邪浅易治,深难治。
(四) 出血部位与所伤络脉的关系
血外溢-衄血-阳络伤;血内溢-后血-阴络伤。
(五) 积的病因病机
“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形成积的病因有,寒气入侵,内伤忧怒,饮食起居不节,用力过度等;病机是,气机逆乱,气血阻滞,津液涩渗,日久成积。
三. 考核知识点
(一) 病因与发病部位的关系
(二) 外感发病的机理
(三) 外邪致病的传变规律
(四) 出血部位与所伤络脉的关系
(五) 积的病因病机
四. 考核要求
(一) 病因与发病部位的关系
1. 识记:“三部”的含义。
2. 领会:“喜怒不节则伤藏… …是谓三部”的主要精神。
(二) 外感发病的机理
1. 识记:背诵并语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 …故邪不能独伤人。”“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
2. 领会:外感发病的机理。
3. 应用:本篇的发病观点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三) 外邪致病传变规律
1. 识记:①“伏冲之脉的”含义;②“膂筋”的含义;③“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的含义。
2. 领会:“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 …邪气淫泆,不可胜论”的主要精神。
(四) 出血部位与所伤络脉的关系
1. 识记:背诵并解释“阳络伤则血外溢… …血内溢则后血。”
2. 应用:本句原文对临床的出血病证诊断、治疗意义。
(五) 积的病因病机
1. 识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的含义。
2. 领会:积的病因病机。
3. 应用:积的病因病机对后世治疗积聚病证的临床指导意义。


灵枢节要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输:掌握脏腑表里关系及六府的生理功能。
脉度:掌握五脏之气与七窍的关系。
口问:熟悉上、中、下气不足的证候。
师传:熟悉食饮衣服适寒温、胃肠寒热的证候及劝慰法。
海论:掌握人之四海及其有余、不足的证候。
五阅五使:掌握五官候五脏的症状。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熟悉疾病与昼夜阴阳变化的关系。
本藏:掌握血气精神、经脉、卫气、志意的生理作用及脏腑功能特点。
五味:熟悉五味入胃各走所喜及别出营卫之道。
邪客:掌握宗气、营气、卫气的分布及功能。
大惑论:掌握眼与五脏的联系。
二. 考试内容
本输
脏腑表里关系及六府的生理功能
心-小肠-受盛之府;肝-胆-中精之府;脾-胃-五谷之府;肺-大肠-传道之府;肾-膀胱-津液之府。三焦(孤)-中渎之府-水道出焉。
肾与肺、膀胱的关系:“肾上连肺,故将两藏”。
脉度
五脏之气与七窍的关系
“五藏常内阅于七窍”,肺气通于鼻,心气通于舌,肝气通于目,脾气通于口,肾气通于耳。五脏和顺,七窍通利而功能正常;“五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府不和则留而为痈”。
口问
上、中、下气不足的证候
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乃为痿厥心闷。
师传
(一) 胃肠寒热的证候
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胃中寒则腹胀。肠中热则黄出如糜;肠中寒则肠鸣飧泄。
(二) 劝慰精神疗法
“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
(三) 食饮衣服适寒温
“食饮衣服,亦欲适寒温,寒无凄怆,暑无出汗。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
海论
人之四海及有余、不足的证候
四海:胃为水谷之海,脑为髓海,膻中为气海,冲脉为血海。
四海有余、不足的证候:“气海有余,气满胸中…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五阅五使
五官候五脏的症状
“肺病者,喘息鼻张;肝病者,眦青;脾病者,唇黄;心病者,舌卷短,颧赤;肾病者,颧与颜黑。”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疾病与昼夜阴阳变化的关系
根据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一年之中,自然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化规律。一日之中也有相似的变化,人体阳气也随着昼夜阴阳的消长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在病理情况下则表现为: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本藏
(一) 血气精神、经脉、卫气、志意的生理作用
血气精神:奉生周于性命者。
经脉:行血气,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
卫气: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
志意: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
(二) 脏与腑的生理功能
五脏以藏为主,“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
六腑以通利为主,“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五味
五味入胃各走所喜及别出营卫之道
五味各走所喜:酸走肝、苦走心、甘走脾、辛走肺、咸走肾。
谷入胃,其化生的水谷精气,由中焦开发散布,分出营卫之气,别行两道,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布散于胸中的一部分气,与肺吸入的清气相合,形成宗气。
邪客
宗气、营气、卫气的分布及功能
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贯心脉,行呼吸;
营气:泌津液,注于脉,化为血,以荣四末,注于五脏六腑;
卫气:出于悍气之慓疾,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昼行于阳,夜行于阴。
大惑论
眼与五脏的联系
“五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眼为精之窠。瞳孔-骨(肾);黑眼-筋(肝);白眼-气(肺);络-血(心);约束-肌肉(脾)。为后世眼科“五轮学说”之滥觞。
三. 考核知识点
(一) 脏腑表里关系及六腑的生理功能
(二) 五脏之气与七窍的关系
(三) 上、中、下气不足的证候
(四) 胃肠寒热的证候
(五) 劝慰精神疗法
(六) 食饮衣服适寒温
(七) 人之四海及有余、不足的证候
(八) 五官候五脏的症状
(九) 疾病与昼夜阴阳变化的关系
(十) 血气精神、经脉、卫气、志意及脏腑的生理功能
(十一) 五味入胃各走所喜及别出营卫之道
(十二) 宗气、营气、卫气的分布及功能
(十三) 眼与五脏的联系
四. 考核要求
(一) 脏腑表里关系及六腑的生理功能
1. 识记:①脏腑的表里相合关系;②六腑的生理功能。
2. 领会:“少阴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藏”的含义。
3. 应用:“肾上连肺,故将两藏”的临床应用。
(二) 五脏之气与七窍的关系
1. 识记:五脏之气与七窍的关系。
2. 领会:五脏、六腑不和的病机。
(三) 上、中、下气不足的证候
识记:上、中、下气不足的证候。
(四) 胃肠寒热的证候
领会:胃肠寒热的证候及机理。
(五) 劝慰精神疗法
1. 识记:背诵及解释:“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 …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
2. 应用:劝慰开导法的临床应用。
(六) 食饮衣服适寒温
领会:食饮衣服适寒温的意义。
(七) 人之四海及有余、不足的证候
1. 识记:四海的概念。
2. 领会:四海有余、不足证候的机理。
(八) 五官候五脏的症状
1. 识记:五官与五脏的关系。
2. 应用:五官候五脏的临床意义。
(九) 疾病与昼夜阴阳变化的关系
1. 领会:疾病“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机理。
2. 应用:疾病随昼夜阴阳变化规律的临床意义。
(十) 血气精神、经脉、卫气、志意及脏腑的生理功能
识记:①背诵及领会原文“人之血气精神者,… …适寒温,和喜怒者也”;②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十一) 五味入胃各走所喜及别出营卫之道
1. 识记:五味入胃走五脏的规律。
2. 领会:水谷精微别出两行的生理规律。
(十二) 宗气、营气、卫气的分布及功能
领会:宗气、营气、卫气的分布及功能。
(十三) 眼与五脏的联系
1. 识记:眼与五脏的联系规律。
2. 应用:眼与五脏联系规律的临床应用。


Ⅲ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兹对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并进而提出具体实施要求。
一. 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
为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在列出考试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章规定了考核目标,包括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明确考核目标,使自学应考者能够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更有目的地系统学习教材;使考试命题能够更加明确命题范围,更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易度。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是低层次的要求。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其中“简单应用”,是指在领会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一两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综合应用”,是指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 关于自学教材
王庆其主编:《黄帝内经选读》2000年出版。
推荐参考书:
河北医学院编:《灵枢经校释》,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
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编:《黄帝内经素问校释》,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
三. 自学方法指导
学习《内经》的目的主要有三:一是了解《内经》的基本内容;二是了解这些内容的学术价值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三是培养研读古典医籍的能力。而要真正达到这三个目的,必须掌握以下学习方法:
1. 利用工具书,弄懂文理
《内经》诞生于二千多年以前,其文字古奥,词义隐晦,因此,要学习《内经》必先弄懂其文理,读通原文。除了要有一定的古汉语基础外,还必须借助于字典、训诂及一些文字学常识等工具书,才能避免望文生义而曲解经旨。《内经》中有许多通假字,如“佩”通“背”,“要”通“约”。一字多义的现象十分常见,如“能”可释为“耐”、“态”等;“精”有“精气”、“清爽”、“强壮”、“灵活”等多种不同含义。还有一些修辞现象也应引起注意:如“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一句,应作“养神则精,养筋则柔”理解。又如“大筋软短,小筋弛长”,应作“大筋小筋或软短,或弛长”理解,于文理、医理皆通。因此,学习《内经》必先读通原文,才能进一步理解其精义。
2. 借助注家,弄通医理
弄懂文理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弄通医理,即掌握原著的医学内涵。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借助历代《内经》有关注本是必不可少的。《内经》学术绵延千年,历代医家对《内经》的研究和发展,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其注书中,借助这些注家,我们既可了解原文的基本精神,也能掌握这些注家的学术观点。学习时可查阅有关著名注家的学术观点,通过分析、比较、思考,掌握原著的真谛。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因于气为肿”中的“气”字,有人作“气虚”解,有人作“邪气”解,而高世栻作“风”解,并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为佐证。从此节前后文例分析,前言寒、暑、湿诸气,则此作“风”较顺,且与下文“四维”通联。借助不同注家以弄通医理的方法,可以培养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联系临床实践,掌握理论的真谛
古人说:“《内经》是一部治病的法书”。《内经》所阐述的理论,是古代医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尽管其理论性很强,但归根到底是用来指导医疗实践的。因此,学习《内经》要真正掌握其理论的真谛及其学术价值,必须结合临床实践才能深刻理解它。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有“面肿曰风”说,一般来说浮肿大都属水,何以曰风?联系临床中坐卧当风确可引起浮肿,后世浮肿证中有“风水”一证,初起用祛风疏表法即可退肿,现代临床用祛风法可消除急慢性肾炎的蛋白尿确有疗效。这样联系,才能深刻领会经旨的学术价值及对现代临床的指导意义。
四. 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 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钻研指定教材,明确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的特点和学习要求,对自学应考者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引导他们防止自学中的各种偏向,把握社会助学的正确导向。
2. 要正确处理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关系,努力引导自学应考者将识记、领会同应用联系起来,把基础知识和理论转化为应用能力,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和提高自学应考者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要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课程内容有重点与一般之分,但考试内容是全面的,而且重点与一般是相互联系的,不是截然分开的。社会助学者应指导自学应考者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掌握全部考试内容和考核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突出重点。总之,要把重点学习同兼顾一般结合起来,切勿孤立地抓重点,把自学应考者引向猜题押题。
五. 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要求
1. 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大纲所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试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不要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要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内容重点。
2. 本课程在试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占15%;领会占30%;简单应用占35%;综合应用占20%。
3. 试题要合理安排难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易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易占20%;较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20%。必须注意,试题的难易度与能力层次不是一个概念,在各能力层次中都会存在不同难度的问题,切勿混淆。
4. 本课程考试试卷采用的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题、判断题、计算题、问答题、论述题等。各种题型的具体形式可参见本大纲附录。

附录

题型举例
一. 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
1.《素问·汤液醪醴论》说:“形弊血尽而功不立”的原因是( )。
A胃气尽
B肾气竭
C神不使
D元气衰
2.《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冬伤于寒”春必患何种病(  )?
A寒热
B温病
C咳嗽
D洞泄
二. 多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有二至五个是正确的,将其全部选出并把它们的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错选或漏选均不给分)
1.《灵枢·水胀》中臌胀的主症有(       )。
A目窠上微肿
B腹胀身皆大
C色苍黄
D颈脉动
E腹筋起
2.《素问·评热病论》中阴阳交的主症有(       )。
A病温者,汗出复热
B脉躁疾不为汗衰
C汗出而烦满不解
D恶风而振寒
E狂言不能食
三. 填空题(将正确答案填入空内)
1.“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     ,短则      。”
2.《素问·热论》说,热病的治疗:“其未满三日者,      ;其满三日者,     。
四. 词句解释题
1. 煎厥
2. 天癸
五. 简答题
1. 《素问·上古天真论》所提示的养生方法有哪些?
2. 谈谈“诊法常以平旦”的原理。
六. 论述题
1. 根据《素问·经脉别论》谈谈水液代谢的过程。
2. 默写《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五脏病机,并解释原文的含义。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