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齋隨筆 何紹奇
作者:一牛吼地 标签:欢迎板砖 | 阅读次数:837 |
![]() ![]() ![]() |
| ![]() ![]() ![]() |
六一齋隨筆:外感咳嗽 何紹奇 /香港 我想在這裏談談外感咳嗽。這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一個病,但是如果辨證不清,治不得法,卻不易見效。有的人一咳就是十天半月,甚至還有連咳好幾個月的。實際上中醫治療外感咳嗽,效果是好的,較之西醫有明顯的優勢。現將我多年的體會,分以下幾個方面陳述,謹供同道參考。 一、外感咳嗽,當究六氣 六氣在一年之中是循環往復的,一年四季、十二個月、二十四個節氣,有六個氣候上的變化,即風、火、暑、濕、燥、寒。六氣過則為淫,外感咳嗽的發生,即與六淫攸關。 六淫引起的咳嗽,因邪氣的性質不同而呈現不同臨床表現,因此不可能用任何一方一藥去解決它。 六邪 風 寒 暑 濕 燥 火 溫熱
二、風是重要的誘發原因 三、外感咳嗽證治 頭脹痛加薄荷,鼻塞加辛夷,痰多加浙貝,氣逆加蘇子。惡寒加麻黃少許,咽乾加天花粉。肺位最高,藥宜輕清,故藥量不宜大,煎煮時間也不要太長,否則就會藥過病所。把藥物研成粗末,合勻,每用20-30克作煮散,只煎幾分鐘,去渣服,效果好。風咳其來也速,其去也快,如無兼挾及宿恙者,一、二付即癒。 風寒咳嗽:風寒之邪傷人,多在冬令嚴寒之時,但春季天氣多變,忽而春光明媚,忽而春寒料峭,使人很難適應,一不小心就受涼了。夏天雖說很熱,但偏偏易於受寒,古人多責諸睡臥貪涼,今天外則空調冷氣,內則冰水雪糕,這就應了古人“長夏善病洞泄寒中”這句話了。風寒咳嗽,或有兼惡寒,發熱無汗之表證者,更多只有惡寒而無發熱者,或只有背心發冷者,咳痰清稀,舌淡脈浮。其治宜辛溫之藥解其外,稍佐化痰降氣。輕者在麻黃湯、桂枝湯二方中選擇,如寒不甚,麻黃湯減桂枝,即為三拗湯;背冷即咳,葉天士常用桂枝湯去芍藥加杏仁,同屬辛溫法而用藥卻有所棄取。重則蘇陳九寶湯(麻黃、桂枝、杏仁、甘草、蘇子、陳皮、薄荷、桑白皮、大腹皮、烏梅、生姜),此方看似用麻黃湯為底子,但麻桂用量均較輕,一般只用3克,取“輕可去實”,溫散風寒外邪之效,方中桑白皮、烏梅,略同於小青龍湯之芍藥、五味,寓發中有收的意思。嘔,加半夏;痰多加蘇子、白芥子。 此證當然亦可用小青龍湯或射干麻黃湯,只要中外皆寒,即無痰飲宿恙者也可以用。我學習寧波范文虎先生的經驗,小青龍湯除半夏外,其全的藥都只用2-3克,頗驗。 寒咳可不可以不用麻桂?寒甚者必用,寒不甚者,就可以變通。誠如明人繆仲淳說:仲景之法不可改,其用藥則有時可改,淮陽荊廣,雖值冬令,也不甚寒,就可以從時從地而調整用藥。新安吳楚常用的溫肺湯(蘇葉、防風、前胡、杏仁、半夏、茯苓、生姜、桔梗、甘草、細辛)的用藥就可以參考。寒咳也多由誤治引起,最常見的就是誤用、久用寒涼之劑,傷及中陽,當然這已經是內傷咳嗽,離開我的議題了。 此外還有一點要說明,有些寒咳表現並不典型,杏蘇散、小青龍湯、華蓋散大家都學過,可一到臨床,遇到具體的病人,說是寒又非寒,說是熱又非熱,很拿不住。我的經驗,五個字:無熱便是寒。也就是說,沒有明顯的熱象,如舌不紅,口不渴,尿不黃,就可以照寒證處理。這不是我的發明,是我從張介賓的書中學到的。 暑風咳嗽:暑是夏天的主氣。暑熱本同氣,“在天為熱,在地為暑”,但二者也有不同,熱在一年四季都可見到,暑則專主於夏天。暑熱挾風,襲於肺衛,也就是夏季感冒,其以咳嗽為主證者,即暑風咳。夏暑發自陽明,是說暑熱由口鼻吸受,但初起仍多兼表衛症狀,如頭額脹痛,無汗畏風。其治宜清暑瀉熱,挾濕者兼用利濕,勿拘拘乎止咳,忌大發散。常用六一散加香薷、杏仁、蔞皮、天花粉、西瓜翠衣,此葉天士藥法。熱盛加黑山、黃芩,傷陰加沙參、地骨皮,咳甚加川貝、枇杷葉。 香薷,前人稱之為“夏月之麻黃”,實際上它發汗作用並不強,只微微發汗,但可以化濕(其氣芳香),兼“去宿水”,實為暑熱證初起較理想之藥。吾鄉農民,夏季在農田勞作時,自採香薷煮水代茶飲,一大碗喝下去,一汗而暑濕頓消。 濕痰咳嗽:其發病不惟長夏,四季均可見,病者皆多濕多痰之體,有酒茶嗜好者居多,平時咯痰,痰滑易出,不一定咳,咳則由風寒外邪,引動在裡伏痰。其證憎寒喜暖,面色黃晦,或兼頭重身痛,或兼發熱,胸悶嘔惡,腹脹納呆,便溏尿少,苔膩脈滑,即丁甘仁醫案所謂“外寒襲於表衛,濕痰內蘊中焦,太陽陽明為病”者。其治,在外解散風寒,在裡燥濕化痰,和胃行滯,常用平胃散(蒼朮、厚朴、陳皮、甘草),二陳湯(半夏、茯苓、陳皮、甘草)合方,是為平陳湯,加蘇葉、防風、羌活、獨活一、二味解外,此證麻桂亦可用,加白蔻、杏仁、苡仁、建、紫菀、前胡、枳殼、車前仁、桔梗和胃暢中,多效。猶記三十年前,我在甘肅水電站工地作醫生,三營參謀李誠友罹此病證,我為之處方後即因事返川。同道趙君,見我的處方,說此非感冒之方,改用銀翹散加子、黃芩,藥後諸恙不減,咳嗽愈劇,更增腹瀉不食,改用原方一、二付即愈。讀《蒲輔周醫案》沈某感冒案,正與此案相似。蒲老指出,外感六淫之邪,皆可致感冒,不得執銀翹一方,通治六淫外感。此濕痰咳嗽,實際上是表裡兼病,也就是廣義的“新感引動伏邪”。濕勝則陽微,更何況苔膩、脈滑、憎寒、胸悶、腹脹納呆者乎!
涼燥,其證惡寒、頭痛、無汗、鼻塞,咯痰清稀而多,舌淡,脈弦或浮滑,與風寒襲表無異而較輕,所異者,鼻乾咽乾而已。可用杏蘇散(杏仁、蘇葉、半夏、茯苓、橘皮、甘草、枳殼、桔梗、前胡、姜棗),我常用此方合止嗽散或只取止嗽散的紫苑、百部,以增強溫潤止咳之功。 溫邪咳嗽: 指風溫、春溫以及不同時令的冬溫引致的咳嗽。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風溫為新感,即風與溫合,風挾溫熱;春溫為伏邪,其熱自裡發外,也就是說,甫病則裡熱亢盛,熱多由新感引發,所以初起都可有不同程度的表證。冬溫則多屬客寒包火。其證惡風,發熱汗出、頭痛、咳嗽、鼻乾、口乾或渴,或聲音嘶啞,或咽痛舌紅,脈浮數,右寸(肺)獨大。其治宜清瀉肺熱,然必兼用透表,清熱是針對溫邪,透表的意義不僅是解除惡風頭痛症狀,散熱,更重要的是給病邪以出路,減削病邪對機體的損害,使病邪外解,不至深入。一般地說,風去熱撤,消除了病因,咳嗽亦可隨之而癒。輕者桑菊飲,重則銀翹散,萬友生先生主張重證可合桑菊、銀翹於一方,收效較捷。實際上,兩方用藥都不必拘泥,更不宜原方照搬,因為兩方對於肺胃郁熱者,清熱之力都不足,而邪在衛分,惡風寒而無汗者,即葉天士所說的“冷束”,解表之力也嫌不足。我對於溫邪咳嗽,則首選麻杏石甘湯。我小時候讀過的一本《溫病四字訣》,就主張用此方。 “風溫春溫,微兼表證,初起惡寒,主以麻杏”(麻杏石甘)。張錫純則認為此方本來是溫病之方,但溫病忌用溫藥,麻杏之性皆溫,所以用薄荷蟬退換麻黃,用牛蒡子換杏仁,保留石膏、甘草。 實際上,麻杏石甘湯之麻黃,在方中用量輕,其用意也不在發汗,而在宣肺;杏仁微溫,更不至助熱,何況還有較麻杏二味藥多十倍用量的石膏呢。但我汲取了他用牛蒡子的經驗,因牛蒡子外可散風熱,內可利咽喉,化熱痰。胸悶加枳殼、桔梗(一降一升)。裡熱亢盛者,加銀花、連翹、魚腥草、黃芩、知母、蘆根,痰多加桔梗、蔞皮、車前仁袪痰,咳劇加枇杷葉、浙貝,肺氣上逆加射干、桑白皮,口乾加天花粉。初起惡寒無汗,應合蔥豉湯,或只加蔥頭,表解則去之,不可再用。總之,溫邪咳嗽,無論風溫、春溫、冬溫,重點不在咳嗽,而在溫邪。透之,清之,病邪去,咳嗽就不成大問題。 但痰熱留連不解,亦頗費周章。痰熱不去,則氣化不展,所以反覆發熱,咳嗽不爽,痰黃而黏,胸悶,尿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時間長了,陰也傷了。治宜清熱化痰,通利三焦,俾氣化得展,治節乃復,陰虛也才有可能慢慢恢復。常用小陷胸湯(黃連、半夏、瓜蔞仁)、千金葦莖湯(桃仁、苡仁、冬瓜仁、鮮葦莖或蘆根)溫膽湯(半夏、茯苓、陳皮、枳殼、竹茹、甘草)等方化裁,胸悶加郁金、菖蒲,發熱加石膏、竹葉,發熱持續加黃芩,重加葎草、魚腥草。虎杖既能透表,又有清熱活血,化痰通腑之力,我也常用。前面已經說過痰熱久,其陰必傷,此際若多用滋膩,則適以助痰,所以不能早用滋膩,唯北沙參養陰而不膩滯,且有袪痰作用,可在清化痰熱的同時用以護陰。 葎草又名拉拉秧、過溝龍、鋸鋸藤,鄉村田野,路邊荒地處處有之。最早見於《別錄》﹐謂“主瘀血”,《唐本草》亦載,謂“主五淋”,並說“古方時亦用之”。《三因方》用治“血淋”。性味甘苦寒,無毒。有清熱、利尿、清瘀、解毒之功。不知為何,此藥竟遭冷落,擠到草藥堆裡去了。近世始有葎草及其花“治肺結核”(葉橘泉),“肺病咳嗽,大葉肺炎”(《貴州中草藥》)及呼吸道炎症,氣管炎,菌痢的報道。我體會葎草清肺泄熱,利水活血,故用於溫熱性質的咳嗽是比較適宜的。但用量宜大,常用量鮮者可用至 120克(煎湯代水)。 火咳: 幾個有關問題的討論: 2. 關於止咳方: 但是,也有風去、寒散、熱清、燥復,而咳嗽仍然不休不止者。這時,要看有無兼挾(如痰飲、瘀血、食積等),有否臟腑內傷(如脾虛、腎虛、肺虛),如有,則須兼治兼挾,臟腑內傷有時更需要放作重點,例如咳嗽不止,而食少,便溏、乏力、汗出畏風這樣的脾肺兩虛症狀出現了,再用宣散降氣消痰止咳,勢必更加損傷已虛的脾肺,應改以調理虛損的治法,甚至可以完全不管咳嗽,誠如葉天士所說:“已經食減便溏,何暇紛紛治嗽”。通過健脾、益氣、溫肺,治本為主,不治咳嗽而咳嗽自止。這裡本的概念又調整成為“病為標,人為本”了。 如果已無六氣為病的表現,也不見兼挾及臟腑虛損而咳不止者,可以考慮用止咳方來止咳。於此宋元多用罌粟殼、冬花,《聖濟總錄》多用百部(如百部丸方:百部、款冬花、天門冬、貝母、桔梗、紫苑;百部煎方:百部、生地、生薑、百合、麥冬;紫菀散:紫菀、冬花、百部)。以及九仙散(冬花、罌粟殼、貝母、人參、桑白皮、五味子、烏梅、阿膠、桔梗)。 今人姜春華老師用截咳湯(南燭子、五味子、烏梅、訶子、馬勃、天漿殼);姚善止醫師用咳停方(焙蜂房、蟬衣、訶子、浙貝、川貝、木蝴蝶、桔梗、白前、玄參、野蕎麥、連翹),張孟林醫師用速效止咳湯(炙冬花、炙僵蚕、川貝、炙粟殼、桔梗、全蝎),這些處方,可供臨床者參考。一般來說,表證未解者,痰多者皆不宜用。 3. 關於痰白為寒,痰黃為熱: 4. 關於燥邪 此方之適應證,也應當不是“溫燥傷肺”,更不當在什麼“輕宣肺燥”之列,而是雜病內燥之方。二十五年前我在西苑侍診於方藥中老師時,北京拉鍊廠有一老工人患肺癌來就診,其證乾咳,喉有黏痰,但膠黏不出,氣逆喘促,方老即處以清燥救肺湯用人參的方,加吞浙貝、蟲草粉,效果不錯。此病例我曾留心隨訪過數年,所以印象頗深。 5. 關於喉癢: 6. 關於體質: 風寒咳嗽,在陽虛體質者,直須扶其陽。鄭欽安說:陽虛者,定見困倦懶言,四肢無力,人與脈息無神,唇舌青淡白色,而喜熱飲,食少心煩,身無發熱,吐白泡沬痰,喜食辣椒、姜等熱物,扶其陽則咳嗽自止,不可見痰化痰,見咳止咳。 我曾治過這樣一些病人,咳連數月,吹點冷風,沾點冷食就咳,追溯其治療經過,大都如鄭氏所云,所用無非市俗之杏仁、貝母、紫苑、冬花、半夏、南星、芥子、百合、桑白皮、化紅、蘇子、枇杷葉,一味雜投,治成“壞病”了。改從體質論治,根本不管咳嗽,溫其陽,散其寒咳嗽即癒。這也就是前面說過的“病為標,人為本”了。 听月剑客(woshigu)于 2005-1-9 21:47:19 编辑过本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