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内经选读>教学大纲

<内经选读>教学大纲

作者stellywill 标签欢迎板砖 阅读次数:431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第一版)
《内经选读》教学大纲

一、前言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学术思想和思维方法,不仅对中医学术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至今仍有学术研究和临床指导的重要价值,是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内经选读》选取原著中理论意义大、指导实践作用突出的篇章,分为九个单元,主要包括养生、阴阳五行、脏腑、精气神、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及治则治法。附篇介绍了运气学说及《内经》注家。本课程既是中医学最基本的基础理论课,又是《中医基础理论》之后的提高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原著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地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熟悉《内经》的思维方法;了解研究《内经》的方法,培养研读古典医籍的能力,为其今后开展中医学的研究和临床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采取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自学为辅的方式,运用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讲授要注重理论的系统性、概念的确切性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并注意避免与其它课程不必要的重复。

二、大纲内容
导论
[教学目的]
通过本篇的学习,熟悉《内经》的成书年代、沿革;掌握《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了解构建《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方法及《内经》 学术价值,《内经》研究的概况及学习《内经》的方法。
[教学内容]
1、《内经》的成书及沿革:
  《内经》主要内容出自战国,汇繤成书可能在西汉时期。此书非一人一时之作,“黄帝”仅是托名。《内经》书名首见于《汉书·艺文志》。
  全书分《素问》、《灵枢》两部分,每书各八十一篇,凡一百六十二篇。《素问》之名始见于东汉末年,现代通行的版本《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是经唐代王冰整理注释,宋代林亿等校正的。《灵枢》原称《九卷》、《针经》,现在通行的《灵枢经》是南宋史崧校刊本。
  2、《内经》、《素问》、《灵枢》书名的含义。
3、《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条件:
社会变革,巫术衰落;医疗经验的积累;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科学技术和科学思想发展的影响。理论体系的构建方法主要有:司外揣内;援物比类;直觉领悟;揆度奇恒。
4、《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养生学说、阴阳五行、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则治法、运气学说。
5、《内经》的学术价值,《内经》研究的概况。
6、学习《内经》的方法。
[教学要求]
   1、熟悉《内经》的成书年代、沿革;《内经》、《素问》、《灵枢》书名的含义;《素问》、《灵枢》的通行本。
   2、掌握《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3、了解《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构建方法、学术价值和研究概况。
   4、了解《内经》的学习方法。

原文选读
第一单元
素问·上古天真论
[教学目的]
掌握养生的意义、原则和方法,熟悉人体生长、发育、生殖、衰老的生理过程和肾气的作用。
[教学内容]
1、上古之人长寿及《内经》时代人早衰的基本原因:
上古之人能够掌握养生之道,顺应自然,食欲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保持形神和谐,故能尽终天年。《内经》时代不懂养生的人把酒作琼浆,生活起居无节,纵情色欲,耗竭精气,不善于保养精神,贪图一时快乐,违背养生规律,故造成早衰。
2、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1)顺应自然;(2)节饮食、顺起居,注意劳逸结合;(3)主动避免虚邪贼风的侵袭;(4)节情欲,保精气;(5)调摄精神,保养正气。
  3、人体生长壮老的自然过程,肾气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性:
(1)女子从一七至七七分成七个阶段,男子一八至八八分成八个阶段。肾气的盛衰直接关系到人体生长、发育、衰老和生殖能力,提示养生的关键在于保养肾气。
(2)天癸是在肾气的作用下产生的与生殖、性功能成熟密切相关的物质。
(3)肾与脏腑精气的关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
[教学要求]
1、熟悉“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天年”、“形与神俱”、“天真”的含义。
2、理解上古之人长寿的原因及《内经》时代人早衰的原因。
3、掌握养生的方法。
  4、掌握人体生长壮老的生理过程及肾气的作用,“天癸”、“天癸至”、“肾气”、“天寿”的含义
  5、掌握肾与五脏六腑精气的关系。
  6、了解人年老而有子的原因。
  7、理解补肾法对延缓衰老的意义;调理冲任与生殖机能的关系。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教学目的]
熟悉“四气调神”的养生之道及违背了四时阴阳所产生的病变;掌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思想及“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
[教学内容]
1、“四气调神”的养生之道:
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是春主发陈,夏主蕃秀,秋主容平,冬主闭藏,人欲维护健康,必须顺应这些规律,从生活起居和精神志意两个方面,做到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
2、“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思想:
四时阴阳是万物之根本,如果违背四时之气,则产生肝气内变、心气内洞、肺气焦满、肾气独沉的病变;顺从四时阴阳,则苛疾不起。正确的养生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3、“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
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为喻,强调“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道出了《内经》防重于治的医学思想。
[教学要求]
  1、理解“四气调神”的养生之道。
  2、掌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含义及其养生保健的现实意义。
  3、熟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指导价值。

灵枢·天年
[教学目的]
熟悉古人对生命形成的认识;掌握人之寿夭的根本因素;了解人之生长壮老的过程。
[教学内容]
1、人始生的物质基础:
人在形成时是以母血为基础,以父精所化生的阳气为外卫,阴阳互根互用,促进胚胎发育成长。“以母为基,以父为楯”。
2、神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虽五脏已成,血气已和,荣卫已通,更须“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所以“失神者死,得神者生。”
3、脏腑功能活动与人之生长壮老及寿夭的关系:
人体以十岁为一阶段,随五脏功能逐渐稳定,旺盛而逐步生长发育壮盛;至五十岁以后随五脏功能渐渐衰退而逐步衰老。如五脏坚固,血脉和调,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寿能长久;反之,五脏不坚,血气虚,脉不通则寿短
[教学要求]
1、熟悉人始生的物质基础,“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的含义。
2、掌握神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3、了解脏腑功能活动与人体生长壮老及寿夭的关系。
4、熟悉“五脏坚固,血脉和调… …故能长久”的主要精神。

                    第二单元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教学目的]
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内容;掌握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具体运用。了解五行的演绎及在医学上的运用。
  [教学内容]
  1、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阴与阳是事物对立双方的概括,其对立统一运动,是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根源。故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2、阴阳的基本内容:
  (1)对立:如“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等。
(2)可分:如“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等。
(3)互根:如“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等。
(4)互制:如“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
(5)转化:如“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等。
  3、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具体运用:
  (1)解释生理:“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浊阴归六府。”三对“清阳”、“浊阴”含义各异,但均指生理活动。
  (2)解释饮食生化过程:药食气味分阴阳,滋养形体,充实精气,而气化作用又促使药食转化为精气。如饮食不节气味太过,也可损伤阴精阳气。“味归形,形归气……气伤于味。”
  (3)解释病因发病:六气致病特点:“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不同病邪所伤不同:“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府;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4)解释病机:阴阳升降失常:“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  胀。阴阳偏胜:“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转化:“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5)指导辩证:阳证:“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俛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 阴证:“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等。阴证、阳证是病机的反映,同一症状,可见于不同病机,如“腹满”,既可由阳盛伤阴,邪实中焦所致,也可由阴盛阳衰,中焦不运所引起。
  (6)分析药性功用:气味分阴阳:“阳为气,阴为味。”“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少火壮火:药食气味纯阳者为壮火,温和者为少火。少火如参芪,温和益气;壮火如乌附,辛燥伤气。后世少火引伸为人体的正常阳气,生理之火;壮火引申为病理之火。
  (7)指导诊法:以阴阳为诊法大纲,如“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8)指导针刺治疗:阴阳指导刺法,如“善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等。
  (9)指导养生方面:阴阳指导养生,“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10)指导制定治疗原则:以阴阳理论指导治则。治病须首辨阴阳、气血、邪正、虚实,然后采用补虚泻实,因势利导的方法治疗。“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气虚宜掣引之。”
(11)五行在医学上的运用:人体脏腑与自然界的五方、五时、五气、五体、五志、五色、五音、五声、五味的关系。
[教学要求]
  1、阴阳的基本概念。
  熟悉:“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治病必求于本”的含义。掌握:阴阳的哲学概念与具体事物的两个方面的概念之区别。
  2、阴阳的基本内容。
  熟悉“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含义;“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的含义;“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的含义;“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的含义。理解:阴阳的对立、可分、互根、互制、转化的关系。
3、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具体运用。
(1)解释生理:掌握三对“清阳”、“浊阴”的含义;”理解阴阳清浊升降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2)解释饮食生化过程:理解药物饮食进入人体后,其气与味分别转化为人体的形、精、气、化的过程,以及气味太过对人体的危害。
  (3)解释病因发病:掌握“风胜则动……湿胜则濡泻”五气致病特点;“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内伤七情致病特点及临床指导意义。 理解不同病邪所伤不同部位的规律。“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 …”
  (4)解释病机:掌握“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  胀”;“阴胜则阳病……阴胜则寒”;“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的病机。理解阴阳升降失常病机的临床应用。
了解四时伏邪致病对后世伏气温病的启发
  (5)指导辨证:理解阳胜则身热所致的腹满与阴胜则身寒所致的腹满的不同辨证。
  (6)分析药性功用:掌握少火、壮火的本义及其引申义及其临床意义。理解“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的基本精神。
  (7)指导诊法:理解“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以诊则不失矣”的精神。
  (8)指导针刺治疗:熟悉“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的含义。用阴阳理论指导针刺治疗的意义。
  (9)指导养生:理解“七损八益”的含义;调节阴阳对养生的意义。
  (10)指导制定治疗原则: 掌握“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气虚宜掣引之”的含义;用阴阳理论指导虚实补泻的临床意义。
  (11)五行在医学上的运用:了解人体脏腑与自然界的五方、五时、五气、五体、五志、五色、五音、五声、五味的关系。

素问·金匮真言论
[教学目的]
掌握冬季保养精气对四时发病的影响。
了解阴阳可分观及五行的具体应用。
[教学内容]
1、四时常见病证:
春季多鼽衄,仲夏病胸胁,长夏易泄泻寒中, 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等。
2、“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突出了冬季注意保养精气,对四时发病具有重要意义,亦为后世温病伏
气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3、阴阳可分观点在昼夜及人体中的运用:
  昼为阳,夜为阴。平旦至日中为阳中之阳;日中至黄昏,为阳中之阴;黄昏至半夜为阴中之阴;半夜至平旦,为阴中之阳。人体卫气昼趋于表,夜趋于里,亦有如此的变化。人体的外、背部、六腑属阳;内、腹部、五脏属阴。五脏中心、肺为阳脏,肝、脾、肾为阴脏。
4、五脏与自然界五方、五色、五畜、五谷、五星、五音、五数、五臭以及人体的官窍、五体、病位
的关系。
[教学要求]
1、理解四时常见病证。
2、掌握“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的重要意义。
3、了解阴阳五行的应用。

第三单元
素问·灵兰秘典论(节选)
[教学目的]
掌握十二脏腑的功能特点及相互关系。
[教学内容]
1、用比喻法阐述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1)心: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2)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3)肝: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4)胆: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5)膻中: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6)脾胃: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7)大肠: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8)小肠: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9)肾:作强之官,技巧出焉。
(10)三焦: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11)膀胱: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2、脏腑之间相互关系及心的主导作用:
十二官不得相失;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教学要求]
1、掌握十二脏腑各自的功能特点及相应的名称。
2、掌握脏腑之间的相应关系及心的主导作用。

素问·六节藏象论(节选)
[教学目的]
了解自然界五气、五味与五脏的关系;掌握藏象概念及五脏性能。
[教学内容]
1、自然界五气、五味与五脏的关系:
人赖大自然而生存,五气入鼻,藏于心肺,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神”则由五脏精气所化。
2、藏象的概念及五脏性能:
藏,是指藏于躯体之内的脏腑;象,是指机体表现于外的各种生理现象。从外部征象探讨内在脏腑的活动规律,是谓藏象。
心为生之本,神之变,华在面,充在血脉,通于夏气;肺为气之本,魄之处,华在毛,充在皮,通于秋气;肾为封藏之本,精之处,华在发,充在骨,通于冬气;肝为罢极之本,魂之居,华在爪,充在筋,通于春气;脾胃等为仓廪之本,营之居,华在唇,充在肌,通于土气。凡十一藏皆取决于胆。
[教学要求] 
1、了解自然界五气、五味与五脏的关系。理解 “神”与五脏精气关系。 
2、掌握藏象概念及五脏性能。

素问·五藏别论
[教学目的]
掌握五脏“藏而不泻”和六腑“泻而不藏”的含义及其临床指导意义。了解奇恒之腑的概念,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以及全面诊察病人形神状况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1、奇恒之腑及其功能特点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功能特点:“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
2、五脏的功能特点:
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实。
3、六腑的功能特点:
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魄门亦为五藏使。
4、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
胃为五脏六腑之源,脾胃运化精微经肺而布散营养全身,故能肺经寸口部
位诊察五脏疾病。
5、全面诊察的重要性:
(1)凡治病,必察其全身上下,适其脉,观其志意。
(2)拘于鬼神者及病不许治者,治之无功矣。
[教学要求]
1、掌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功能特点。
2、理解五脏六腑功能特点在辨治脏腑疾病中的临床指导意义。
3、熟悉独取寸口和全面诊察的诊断意义。

素问·太阴阳明论
[教学目的]
掌握脾与胃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关系;熟悉病邪与脏腑发病的关系,风邪湿邪致病的特性;了解脾的主时。
[教学内容]
1、足太阴脾与足阳明胃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关系:
生理关系:“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亦为之行气于三阳”。
病理关系:“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而四肢不用。
2、病邪与脏腑发病的关系:
感受外邪,阳受之;饮食起居失常为内伤,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府,阴受之则入五脏。“阳道实,阴道虚”。
3、风、湿之邪侵袭的部位:
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犯人体上部;湿为阴邪,重浊粘腻,易犯人体下部。
4、脾的主时:
脾属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寄治于四季之末各十八日。
[教学要求]
1、掌握脾与胃在生理病理上的关系;脾病而四肢不用的机理及其临床意义。
2、理解病邪与脏腑发病的关系;“阳道实,阴道虚”的含义。风湿之邪致病的特性。
3、了解脾的主时,四季之末各十八日;脾属土,治中央的意义。
           
第四单元
  灵枢·本神
  [教学目的]
掌握神的概念及针刺必本于神的意义,掌握五脏与神的关系。熟悉神的产生及人的思维过程,了解情志失调伤神伤脏而致病。
[教学内容]
1、针刺本于神的原理:
掌握精神状态和病人机体调节适应能力(神机),为针刺治疗的关键。
2、神的产生及人的思维过程:
“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
人的思维过程:(心)任物→意→志→思→虑→智→处物
3、神的概念:
广义之神:指人的生命活动。
狭义之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包括魂、魄、意、志、思、虑、智等。
4、五脏与神的关系:
生理:“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
病理:“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气虚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泾溲不利”;“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
5、情志失调伤神伤脏的病症:
情志过激或持续不解,可致五脏功能失调、气机紊乱,产生不同的情志症状和形体症状。
[教学要求]
1、掌握“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的意义。
2、掌握神的概念;魂、魄、意、志、思、虑、智的概念。
3、熟悉神的产生及人的思维过程。
4、掌握五脏与神的关系,五脏虚实变化。
5、了解脾肾虚证致五脏不安的临床意义。
6、了解情志失调伤神伤脏的病症。

灵枢·决气
[教学目的]
掌握精、气、津、液、血、脉的基本概念,生理作用及病理变化;熟悉六气与水谷精气的关系。
[教学内容]
1、“六气”的概念:
精:“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
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
津:“腠理发泄,汗出溱溱。”
液:“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
血:“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
脉:“壅遏营气,令无所避。”
2、“六气”的化源,与脏腑的关系:
六气化生于胃,胃为六气大海。“五谷与胃为大海”。
“六气者各有部主”。肾主精;脾主津液;肺主气;肝主血;心主脉。
3、“六气”不足的病理表现:
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胫酸,耳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脉空虚。
[教学要求]
1、掌握六气的概念。
2、熟悉六气的化源,六气与一气的关系。
3、掌握六气不足的病理表现及对诊断疾病的指导意义。

灵枢·营卫生会
[教学目的]
掌握营卫之气的生成与会合,三焦的生理功能,及汗血同源的道理,了解营卫与睡眠的关系。
[教学内容]
1、营卫之气的生成与交会:
营、卫之气都由水谷精气所化生,营气温顺柔和,多行脉中,卫气刚悍滑利,多行脉外。营卫昼夜循行五十周,于夜半交会一次。
2、营卫与睡眠的关系:
卫气入于阴则入睡,出于阳分则醒寤。
壮者昼精夜瞑:气血盛,营卫之行不失其常;老者昼不精,夜不瞑:气血衰,营气衰少,卫气内伐。
3、上、中、下三焦的生理功能:
上焦心肺宣发布散精微之气,如同雾露弥漫灌溉周身;中焦脾胃腐熟水谷、吸收精微,如沤渍饮食物,使之变化;下焦肾和膀胱排泄水液,如同沟渠。
4、汗和血的关系:
“汗血同源”,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教学要求]
1、掌握营卫之气的生成与会合。
2、掌握三焦的生理功能,及汗血同源的道理。
3、了解营卫与睡眠的关系。

灵枢·本藏(节选)
[教学目的]
熟悉血气精神、经脉、卫气、志意的生理作用;理解脏与腑的生理功能。
[教学内容]
1、血气精神、经脉、卫气、志意的生理作用:
血气精神:奉生周于性命者。
经脉:行血气,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
卫气: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
志意: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
2、脏与腑的生理功能:
五脏以藏为主,“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
六腑以通利为主,“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教学要求]
1、熟悉血气精神、经脉、卫气、志意的生理作用。
2、了解脏与腑的生理功能。

第五单元
灵枢·经脉(节选)
[教学目的]
了解经脉走向规律;经脉与络脉的区别;经络病的辨证等。
[教学内容]
1、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走向规律:
  十二经脉各有不同的循行路线,总的走向规律是:手三阴经脉循行起点是从胸部经臑臂走向手
指指端;手三阳经脉从手指端循臑臂而上行于头面部;足三阳经脉从头面部下行经躯干、下肢而止于足趾间;足三阴经脉从足趾间上行而止于胸腹部。
2、“是动病”、“所生病”的含义及十二经病候的启示:
“是动病”是从本经脉的异常有关变动来说明有关病症。 “所生病”是从经脉(腧穴)主治来说
明有关病症。本经腧穴主治之病症,可以是本经之病,亦可以是他经之病。
  十二经病候都与本经的循行部位以及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有关。因此,我们在临床上可以根据患者所提供的症状进行经络定位,这就是经络辨证,它是辨证论治的主要组成部分。另外,十二经病候又为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提供了理论依据。每条经脉的各种病候,一般都能通过本经的腧穴或所属脏腑进行治疗;但一个病症亦出现于几条经脉病候中,详细辨析病变本属于何脏何经,予以不同的治疗,才能取得疗效。因此,十二经病候对临床辨证论治有一定指导价值。
3、络脉与经脉的区别和联系:
经脉和络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两者也有一定的区别.《灵枢·经脉》认为:“十二经脉者,伏行
分内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即经脉较深,络脉较浅,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在生理上能补充十二经脉之不足,能沟通表里上下,起到枢纽的作用。
4、十五别络的含义及功用、虚实病候:
  别络是较大的和主要的络脉。十二经脉与督脉、任脉各有一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别络的主要功能是加强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十五别络的虚实病证是经络辨证的内容之一,通过调治十五别络的经穴,达到治疗目的。
[教学要求]
1、了解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走向规律。
2、理解“是动病”、“所生病”的含义及十二经病候对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启示。
3、了解经络的区别及十五别络的含义及功用。

第六单元
素问·生气通天论
[教学目的]
掌握阳气的生理及主要病理,阳气与阴精的关系。了解饮食五味过用对五脏的危害。
[教学内容]
1、阳气的生理:
(1)阳气为人身之本:“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2)卫外功能:“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3)养神养形:“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4)阳气的昼夜消长规律:“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2、阳气的病理:
  (1)阳失卫外,感受外邪:因于寒,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筋脉拘急或弛长。因于气(风),为肿。若寒、暑、湿、风交相为患,终致阳气衰竭。
(2)阳亢精绝:由烦劳过度,致阳气偏亢,阴精耗伤,又受暑热煎熬,造成煎厥。
(3)阳气厥逆:由大怒而气血上逆,发生薄厥。
(4)阳气偏沮:阳气运行障碍,偏阻于一侧,造成半身不遂。
(5)阳气内盛:由嗜食膏梁厚味,阳热内盛,致生疮疡。
(6)阳气郁遏:汗出后受湿邪侵袭,阳气郁结于肌表,可生痤疮或汗疹。劳动时汗出受风,可患皶。
  (7)阳气开合不得,邪气留恋:①入筋:大偻;②入脉中:瘘;③营气不从:痈肿;④入脏腑:善畏,惊骇;⑤入俞穴:风疟。
(8)阳气阻隔:病久传化,上下不并。阳气畜积病死。
3、阳气和阴精的关系:
  (1)互依互存:“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着重强调阳气的重要性,“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2)阴阳不和的病变:“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4、饮食五味过用对五脏的危害:
饮食不节,五味偏嗜,使五脏受伤,产生疾病。
[教学要求]
1、掌握阳气的生理,熟悉气门的概念。
2、阳气的病理。
掌握煎厥、薄厥的概念;“高梁之变,足生大丁”的含义。
掌握阳气的种种病理表现及其发生的机理;
理解下列原文精神:“因于寒……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3、掌握阳气和阴精的关系。
掌握洞泄、肠澼、痎疟、痿厥概念。
理解原文精神:“因于露风,乃生寒热。……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4、掌握饮食五味过用对五脏的危害及其临床意义。

素问·玉机真藏论(节选)
[教学目的]
掌握“四难”、“四易”、“五实”、“五虚”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熟悉五脏疾病的传变方式和规律及其预后、五脏真脏脉脉象及原理。
[教学内容]
1、五脏疾病的传变方式和规律及其预后:
一为逆行传变,既子病传母的疾病传变方式;二为顺传,即按相克关系而传变的方式;三为传化不以次者。若见脏气被克,或五脏传遍,脏气已竭则预后差。
2、五脏真脏脉脉象及原理:
脉来或刚劲不柔,或浮大虚散无根,或乍数乍踈,均为真脏脉,是“邪气胜”、“精气衰”,病情严重的脉象,预后较差。其原理为胃气衰败,真脏之气独见。
3、判断疾病预后的依据:
以色、脉与四时,形与气是否相应为判断依据。“四难”:形气相失,色夭不泽,脉实以坚,脉逆四时。四易:形气相得,色泽以浮,脉从四时,脉弱以滑。
4、五实与五虚:
五实证: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实者应驱邪外出,“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
五虚证: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虚者重在胃气的恢复,“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
[教学要求]
1、熟悉五脏疾病的传变方式和规律及其预后。
2、熟悉五脏真脏脉脉象及原理,临床上真脏脉的辨别及真脏脉对疾病预后判断的意义。
3、掌握判断疾病预后的依据,四难和四易的概念。
4、掌握五实、五虚的概念、机理、转机和临床意义。

素问·至真要大论(节选)
[教学目的]
掌握病机的概念及重要性,病机十九条的内容,正治、反治的概念和方法以及虚寒、虚热证的治疗原则。熟悉七方的制方法则及反佐的意义。
[教学内容]
1、七方的制方法则,服药方法及反佐的意义:
根据药味的多少、用量的轻重、作用的峻缓分为大、小、奇、偶、缓、急、重七方;根据病位远近,服药分饭前饭后;药物配伍的反佐法。其一意义在于提高疗效。
2、病机的概念及掌握病机的重要性:
病机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审察病机”针对疾病变化之关键施治,可得“桴鼓相应”之效,是辨证论治的基础。
3、病机十九条的主要内容:
属五脏、上下、六气诸条的病证及其机理。“十九”乃病机举例。不同症状病机属性不同;也有症状类似而病机属性不同,或症状不同而病机属性相同。分析病机的方法是:“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
4、正治、反治的概念与方法,及虚寒、虚热证的治疗原则:
正治,又称逆治,就是逆症状而治的方法。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反治,又称从治,就是顺症状而治的方法,如“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阴虚生热,阳虚生寒,若按实证施治,必然旧病不减,新病又增,当直补阴精阳气,寒热之象就会消除。
[教学要求]
  1、熟悉七方的制方法则,服药方法及反佐的意义。
  2、熟悉病机的概念及掌握病机的重要性。“谨守病机,无失气宜”的含义。          
  3、病机十九条的主要内容。
  掌握十九条病机的含义;分析病机的方法;“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的含义。
  4、了解“疎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的意义。
  5、熟悉病机十九条对临床的启迪意义。
  6、掌握正治、反治的概念与方法及虚寒、虚热证的治则及其临床应用。

灵枢·五变
  [教学目的]
  了解《内经》的体质学说观点。理解风厥、消瘅、寒热留痹、积聚等病证的发病与体质的关系。
  [教学内容]
  1、以树木质地坚脆不同作比喻,提示体质亦各有不同。
  2、外邪侵袭人体,由于体质不同,病证亦各异,如有风厥、消瘅、寒热、留痹、积聚等不同
的病证。说明发病与人体体质关系密切。
  [教学要求]
  1、了解体质不同,发病亦异的观点。
  2、理解五种病证的证候、病机。

灵枢·百病始生
  [教学目的]
  掌握《内经》关于发病的基本观点以及积的病因病机;熟悉病因与发病部位的关系,外邪致病的传变规律。
  [教学内容]
1、病因与发病部位的关系:
三部:喜怒不节伤脏,病起于阴;清湿袭虚,病起于下;风雨袭虚,病起于上。
2、外感发病的机理:
“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人体正气强弱是发病与否的关键,突出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
3、外邪致病的传变规律:
由表入里:皮肤→络脉→经脉→肠胃→肠外→募原。邪浅易治,深难治。 
4、出血部位与所伤络脉的关系:
血外溢则衄血,为阳络伤;血内溢则后血,为阴络伤。
5、积的病因病机:
“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形成积的病因:寒气入侵,内伤忧怒,饮食起居不节,用力过度等;病机:气机逆乱,气血阻滞,津液涩渗,日久成积。
[教学要求]
1、熟悉病因与发病部位的关系,“三部”的含义。
  2、掌握外感发病的机理,及发病观点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3、理解外邪致病传变规律及“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的含义。
  4、熟悉出血部位与所伤络脉的关系,及治疗意义。
  5、掌握积的病因病机;“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的含义。积的病因病机对后世治疗积聚病证的临床指导意义。
      
第七单元
素问·热论
[教学目的]
掌握热病的概念,热病的传变规律、病证特点、预后,热病的治疗原则,热病的遗、食复和禁忌,热病预后与胃气的关系。
[教学内容]
1、热病的概念:
热病指由外感六淫引起,以发热为主的病证。将外感性热病命名为伤寒,是由于寒为病因,寒在此赅括四时邪气。
2、热的传变规律、病证特点、预后:
热病的传变由表入里,从太阴→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次第相传。无论三阴、三阳,多为热证、实证,预后一般良好,而两感于寒者预后较差。
3、热病的治疗原则:
病在三阳经,热在表,可用发汗的方法,汗出表解;病入三阴经,热在里,可用针刺泄热等治法。
4、热病的遗、食复和禁忌:
遗,指热病余热未清,治疗依据邪正情况决定补泻;复,指病愈复发,本文指因食肉不当引起食复。由于饮食不节,过食肉类可引起遗、复,故热病不可犯禁忌,切实加强饮食护理。
5、两感于寒的传变规律及症候:
两感于寒是表里两条经脉同时感受病邪而发病的,其传变迅速,病情复杂,预后凶险,是外感热病中的危重病症。
6、胃气与热病预后的关系:
阳明胃是十二经脉之长,血气盛。胃气存则热病虽甚不即死,胃气尽则死。
7、暑病与温病的区别。
[教学要求]
1、掌握热病的概念,“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含义。
2、掌握热病的传变规律;热入三阳、三阴的症候的特点;热病的预后。
3、掌握“两感”的概念、传变规律、主症、预后。
4、掌握热病的治疗原则。
5、掌握热病的遗、食复概念和热病的禁忌。
6、掌握胃气存亡与热病预后的关系。保护胃气对临床治疗热病的重要性。
7、六经分证对《伤寒论》六经辨证的指导价值。
8、了解暑病与温病的区别。

素问·评热病论
[教学目的]
掌握外感热病过程中出现的阴阳交、风厥、劳风等病证的病因病机、症状及治则。熟悉肾风病证的病机、症状分析。
[教学内容]
1、阴阳交的病机、证候及预后:
病机:阳热之邪入于阴分不解,邪盛而正衰。
症状:汗出辄复热,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
预后:凶险。
2、风厥的病因病机、症状、治则:
病因病机:太阳经受风,少阴经气上逆。
症状:身热,汗出,烦满。
治则:针刺太阳表里两经,及服汤药。
3、劳风的病因、病位、症状、治则及预后:
病因病位:劳累体虚,感受风邪所致,病位在肺。
症状: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振寒发热。
治疗:针刺引导太阳经气,“以救俯仰”。
  预后:①与年龄体质强弱有关。“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②与邪气是否有出路有关。“咳出青黄涕……从口中若鼻中去,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4、肾风的病因病机、症状:
病因病机:肾虚不足,风邪侵袭,聚水为肿。针刺误治,变证频出。
  症状:少气时热,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
  症状分析:阴虚生火,故少气时热,汗出手热;口苦,小便色黄。水迫于肺,故不能正偃,正偃则咳。水邪薄于脾胃,故烦不能食,身重难行,腹中鸣。水气闭阻胞络,故月事不来。
[教学要求]
1、掌握阴阳交的概念、病机、症候、预后及临床意义。
2、掌握风厥的病因病机、症状、治则。
3、掌握劳风的病因、病位、症状、治则、预后及治疗禁忌的临床意义。
4、熟悉肾风的病因病机和症状分析及临床意义。

素问·咳论
[教学目的]
掌握咳的病因病机,熟悉辨证分类的方法及治法,了解咳与四时气候变化的关系。
[教学内容]
1、咳的病因病机:
外邪袭肺,或由他脏受邪传至肺,或“内外合邪”发病。“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2、辨证分类:
五脏咳:咳而兼五脏及相应经络的症状。特点多痛。
六腑咳:咳而兼六腑及相应经络的症状。特点多泄,多由五脏久咳不愈传来。
3、肺胃是与咳关系最密切的脏腑:
  “此皆聚于胃,关于肺”说明咳与肺胃关系最为密切,也是“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理论渊源。
4、咳的治疗:
“治藏者治其愈,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教学要求]
1、掌握咳的病因病机;“外内合邪”的含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含义及临床应用。
2、五脏咳、六腑咳的症状特点。
3、熟悉“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的含义。
4、掌握 “此皆聚于胃,关于肺”的含义及在治咳中的重要意义。

素问·举痛论
[教学目的]
掌握引起痛证的病机,“百病生于气”的意义以及九气致病的机理。
[教学内容]
1、痛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要点:
  引起疼痛的总病机:寒邪伤人,一则可使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二则因血脉不畅,脏腑组织不能得到充足的气血濡养,气血亏少,不荣则痛。
  2、列举十四种痛证,其病机可归纳为六种:
  (1)脉挛缩绌急。“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得炅则痛立止。”
  (2)气血厥逆。“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
  (3)气血瘀滞。“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4)脉涩血虚。“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涩,脉涩则血虚,血虚则痛”。
  (5)热盛便结。“热气留于小肠,……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6)脏腑厥逆。“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气复反则生矣”。
  3、痛的辨证要点:
  从所举十四种痛证归纳。
(1)发作时间长短,间歇久暂;
(2)对按压的反应;
(3)对寒热的反应;
(4)有无牵引痛;
(5)疼痛的兼见症状。
4、望诊和切诊在痛证中的具体应用:
  面色青黑为痛,黄赤属热,白属寒。局部疼痛喜温恶寒,得热痛解属寒;局部红肿热痛,拒按,喜凉恶热,得寒痛减属热。局部血脉壅盛隆起或喘动应手,属实;按之陷下,濡软,为虚。
5、百病生于气:
百病生于气的意义:指各种内外致病因素影响气的升降出入,导致各种病变,故称百病生于气。
九气致病问题:“九气”是内外致病因素的概括,其中“寒”、“炅”(热)代表外感六淫之邪;“劳”表示劳伤致病因素;“怒”、“喜”、“恐”、“惊”、“思”表示情志因素。气上、气下、气缓、气消、气收、气泄、气乱、气耗、气结,是气机的九种异常变化,是疾病发生的基本病机。
[教学要求]
1、掌握痛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要点,“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而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的含义。
  2、熟悉十四种痛证的病机和辨证要点。
3、掌握百病生于气的含义和九气致病的机理以及临床意义

素问·风论
  [教学目的]
  熟悉“风者百病之长也”及“风者善行而数变”的观点;多种风证的临床特点及中医对疠风的认识。
  [教学内容]
  1、风的概念:
  风为六淫之一,它不仅为春季主气,而且四季皆有,并常与其它外邪兼夹致病,故外感风邪的病症,范围最广。
  2、“风者百病之长也”及“风者善行而数变”的致病特点:
  强调由于受邪部位、病人体质、诱发因素、受邪时间等发病条件不同,可引起各种疾病,提出“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充分体现了因人、因时、因地不同及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等发病学方面的辩证法思想。
  3、本文所论脏腑风与后世所论概念不同:
  本文所论各种脏腑风,都是由外来风邪所导致的,后世所谓肝风、心风等乃是内脏机能失调所致,两者概念不同。
  4、风证的共同症候:
  本文论述五脏风、胃风、首风等证的症状,其临床表现虽各不相同,但都有“多汗恶风”的共同证候反映了风邪致病的临床特点,为后世对风证的临床辨证奠定了理论基础。
  5、疠风的病因病机及主要症候:
  疠风亦称大风,即今之麻风病。《内经》认为风邪客于皮肤肌肉,内侵于血脉之中,营血不行,郁而化热,热腐肌肉,血败肉腐,则为皮肤疡溃,鼻柱败坏等症。
  [教学要求]
  1、熟悉风的致病特点。
  2、理解疠风的病因病机及主症。
  3、掌握诸风的症候特点。

素问·痹论
  [教学目的]
  掌握痹的病因病机、分类、治疗及预后,熟悉痹的症状特点。
  [教学内容]
  1、痹的病因: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以外邪为主。
  2、痹的分类:
病因分类:风胜则行痹,寒胜则痛痹,湿胜则着痹。
病位分类:肢体痹:肌痹、皮痹、筋痹、骨痹、脉痹。五脏痹:肢体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五脏,成为五脏痹。
3、痹的发病:
机体自身失调加上感受风寒湿外邪,“两气相感”而发病。“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营卫之气“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4、痹的症状:以疼痛、麻木、沉重为主。
5、痹的治疗:针刺疏通营卫之气,“从其气则愈”。
6、预后:风邪偏胜或病位在皮肤者预后好,病位在脏或筋骨间者预后差。“风气胜者其人易已”,“其入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教学要求]
  1、掌握痹的概念、病因、病机、分类。
  2、掌握行痹、痛痹、着痹的概念。
  3、熟悉肢体痹传为五脏痹的传变条件。
  4、掌握营卫之气“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的含义。
  5、熟悉痹的主要症状及五脏痹、肠痹、胞痹的症状特点。
  6、了解痹的治疗方法。
  7、掌握痹的预后。
              
素问·痿论
  [教学目的]
熟悉痿的病因病机,症候特点,掌握治痿“独取阳明”的机理。
  [教学内容]
1、痿的病因病机及发病规律:
  (1)五脏气热,皆可致痿。五脏气热形成的原因有四:一是“有所失亡”,“悲哀太甚”,“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情志所伤,气郁化热生痿;二是“有渐于湿,以水为事”,湿邪浸淫,久而化热致痿;三是“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劳伤太过,伤阴耗液,阴不制阳,阳热致痿;四是“运行劳倦,逢大热”,即触冒暑热,伤津耗液成痿。
(2)“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五脏气热中尤以“肺热叶焦”而不能敷布精气津液,则五脏失养,四肢不用,发为痿躄。
(3)发病规律:五脏各有所合,心气热,生脉痿;肝气热,生筋痿;脾气热,生肉痿;肾气热,生骨痿等。其规律是由内而外,由脏腑而肢体。
2、痿的症候特点:
主要表现为肌肉枯萎不荣和肢体痿废不用,或弛缓不用,“胫纵而不任地”;或拘急不用,“筋膜干则筋急而挛”。
3、痿的治疗原则
(1)治痿“独取阳明”,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筋骨肌肉,四肢百骸,皆赖以资生,若阳明虚弱,气血亏损,宗筋失养,便生痿疾。取阳明以滋化源,补养气血津液,濡养筋脉关节,使痿者得复。
(2)治痿必须辨证论治:“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
[教学要求]
  1、熟悉痿的病因病机及发病规律,“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的含义。   
  2、熟悉痿的症候特点
  3、掌握痿的治疗原则,治痿独取阳明的机理和临床
  4、熟悉痿与痹在病因病机、症候表现、治疗原则上的区别。
素问·厥论
  [教学目的]
  掌握《内经》对寒厥、热厥病因病机症候及昏厥病机的认识。
  [教学内容]
  1、厥的概念:
  厥是逆之意,是诸脏腑经络气血逆乱而致四肢厥冷、厥热以及卒倒不省人事等一类病证。
  2、寒厥热厥的病因、病机及证候:
  寒厥由于秋冬夺于所用,伤于肾的精气,寒邪乘虚而入,阳气日损,阴气独在。热厥由于酒醉入房,伤了脾肾之精气,另方面酒热之气盛于中,阳气独胜。两者病因虽异,证分寒热,而都与肾精亏损有关。其病机主要由于阴阳之气偏盛偏衰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为:手足寒或手足热,或暴不知人。而十二经脉经气厥逆所出现的症状,大多与各该经脉的循行路线及其所属络的脏腑有关。
  3、本文所论热厥与后世热厥概念的区别
  本文所论热厥主要是指长期酗酒纵欲,肾气不足者,易于酒醉后出现面红,周身及四肢烦热等现象。而后世之热厥,乃外感热病过程中某一阶段可能出现的病证。主要由于热邪内炽,壅遏于里,使气机逆乱而厥,其手足反见逆冷,所谓“热深厥亦深”者是也。
  4、昏厥的病机:
  昏厥是在寒厥热厥之外,提出另一种厥,其临床表现虽不相同而在机理方面由于阴阳之气盛衰逆乱所致,则有相似之处。
  5、十二经脉的厥证。
  [教学要求]
  1、掌握寒厥、热厥的病因病机及主症。
  2、了解昏厥的病机及十二经脉厥证的症候。
3、本篇热厥与后世热厥的概念的区别。

灵枢·水胀
  [教学目的]
掌握水胀、肤胀、鼓胀的临床鉴别;掌握肠覃、石瘕的病因病机、鉴别诊断及其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1、水胀、肤胀、鼓胀的鉴别诊断:三者皆有身肿腹大的症状,应加以鉴别。
  (1)水胀:眼睑浮肿,颈脉跳动明显,喘咳,大腿内侧冷感,足胫肿,腹胀大,按其腹随手而起。
  (2)肤胀:寒邪客于皮肤。全身肿、皮厚、腹胀大,叩之如鼓,中空不实,腹色不变,按之不能随手而起。
  (3)鼓胀:腹部及全身肿胀情况与肤胀类似,但鼓胀色青黄,腹部青筋显露。
  2、肠覃、石瘕的病因病机、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1)肠覃:寒邪入侵肠外,与卫气相互搏结,气血阻滞,日久成积,初起大如鸡卵,最后状如怀子,按之坚,推之移,月经正常。
  (2)石瘕:寒邪侵犯子宫,胞宫闭塞,恶血留滞而成,腹大如怀子,月经不能按时来潮。
两者均为积证,但一在肠外,一在女子胞宫,故肠覃男女皆可患病,石瘕只见于妇女;月经是否正常可作为鉴别要点。两者都是气滞血瘀之证,治疗当“可导而下”。
[教学要求]
1、掌握水胀、肤胀、臌胀的鉴别诊断。
2、掌握肠覃、石瘕的概念、病因病机、临床特点、鉴别诊断和治疗。

第八单元
素问·脉要精微论(节选)
  [教学目的]
掌握诊法常以平旦的原理,四诊合参的原则,以及察五色、视精明、观五脏有余不足,察四时脉象,尺肤诊等诊断方法。
[教学内容]
  1、诊法常以平旦的原理:平旦人初醒,阴阳气血未受干扰,最能反映机体真实状况。
  2、四诊合参,“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3、脉象主病:
  脉为血之府,脉气盛衰可反映全身气血盛衰。“长则气治,短则气病……。”
  4、五色的善恶:
  望色,以明润含蓄为佳,主预后良好;枯涩晦暗为恶,主预后不良。
  5、察五脏精气盛衰:
  望目之神采,形体之盛衰,听声音,问病情,以了解五脏情况。五脏“得守”,“得强”则生,“失守”,“失强”则死。
  6、脉应四时:
  “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脉象与四时相应。
  7、尺肤诊:
  诊前臂内侧皮肤的一种诊法,左右各分上、中、下三段,分主不同脏腑部位。以诊疾病的寒热、津液的盈亏等。
[教学要求]
  1、熟悉诊法常以平旦的原理。
  2、了解四诊合参的主要精神。
  3、掌握脉象主病及临床意义。
  4、熟悉辨别五色善恶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5、掌握察五脏“失守”,“失强”的症候要点,判断五脏的精气盛衰。
  6、熟悉四时脉象特点及诊断意义。
7、尺肤诊的含义,内容及临床意义。

素问·平人气象论
  [教学目的]
  掌握平息调脉法、虚里诊、胃气脉与真脏脉的区别等诊法理论。
  [教学内容]
  1、平息调脉的含义:
  平息调脉是医生调匀了自己的呼吸以测侯病人脉率的方法。
  2、四季的平、病、死脉:
  四季脉象为春弦、夏钩、长夏软弱、秋毛、冬石。平、病、死脉的区别,根本在于胃气的多少有无。
  3、虚里诊及其临床意义:
  虚里诊即是通过诊察虚里跳动情况来判断疾病的方法。它可以判断宗气的盛衰及某些内脏疾患。“胃之大络,各曰虚里,贯膈络肺……脉 气也。”
  4、尺肤诊与脉诊合参主病:
  尺肤的润枯寒热与脉象的阴阳虚实相结合的诊断方法。
  5、水肿、黄疸、妇人妊娠的临床表现:
  “颈脉动喘急咳……妇人手少阳脉动甚者,妊子也。”
  6、脉象逆从四时:
  脉象的阴阳虚实与病证的阴阳虚实,四时的阴阳盛衰相符,这是“从”,提示预后良好。反之为逆,提示预后不良。
  7、胃气脉和真脏脉:
  胃气即水谷精微之气,为精气血津液化生的物质基础。故脉以有无胃气以定吉凶。有胃气的叫“胃气脉”,无胃气的叫“真脏脉”。在脉象的表现上:胃气脉:流利从容,连续而分明,缓而均衡,浮而有根,沉而不牢,柔而有力,和而有神。真脏脉:刚劲逼指而不柔和,浮而无根,如风吹毛,沉而牢石,辟辟如弹石,微而不鼓,乱而无伦。
  [教学要求]
  1、掌握平息调脉法、“闰以太息”的含义。
  2、掌握虚里诊的诊察内容及意义。
  3、熟悉“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的意义及临床诊断价值。
  4、熟悉真脏脉和胃气脉的区别。
  5、了解寸口脉与尺肤脉的合参;水肿、黄疸、胃疸病的临床特点。

素问·疏五过论
[教学目的]
了解医者诊病易犯的五种过错,以及作为医者必须遵循的“四德”,了解治病的一般原则。
[教学内容]
  1、医者诊病的“五过”、“四德”:
  五过:(1)诊病不了解“尝贵后贱”、“尝富后贫”导致“脱精”、“失营”的机理,“良工所失,不知病情”;(2)诊病不懂得“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不知补泻,不知病情”;(3)“为工而不知道”;(4)不知“诊有三常”,“医不能严,不能动神”,“医事不行”;(5)诊病不问终始,治疗草率,“亟利阴阳,身体解散,四肢转筋,死日有期”。
  四德:(1)“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2)知“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3)要“从容人事,以明经道”;(4)做到“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
2、治病的原则:
(1)“治病之道,气内为宝”;(2)“守数据治,无失俞理”。要做到上述原则,须深谙古代医经,“决以明堂,审于终始,可以横行”。
  [教学要求]
  1、了解医生应该避免的“五过”及应做到的“四德”。
  2、“脱营”、“失精”的含义。
  3、领会:诊病的“五过”、“四德”及其现实意义。
4、领会:“治病之道,气内为宝”,“守数据治,无失俞理”的含义。

灵枢·五色
  [教学目的]
  熟悉面部望诊的部位分布、色泽、浮沉、散搏、泽夭等方面的观察。
  [教学内容]
  1、面部望诊的部位及其正常形态色泽
  面部五官的正常形态应是端正,丰满,轮廓分明。正常色泽应是润泽,清朗。
  2、五色主病的一般规律。
  即青、黑色主痛,黄赤色主热,白色主寒。
  3、面部望诊部位与脏腑,肢体的相应关系
  “五脏六腑肢节之部也,各有部分。”掌握这种相应关系,是成为良工的基本条件。
  4、面部望诊的具体方法
  从色的浮沉、泽夭、散抟、上下来判断疾病病机、预后;察浮沉以知疾病的浅深,察泽夭以知气血津液的存亡,察散抟以知病程的长短,察上下(面部分布的上下部位)以知病变的部位。
  [教学要求]
  熟悉面部望诊的五脏分布部位。
理解望色的浮沉、泽夭、散抟、上下判断病因病机、病位、预后的意义。

第九单元
素问·异法方宜论
  [教学目的]
  掌握因地制宜、同病异治的治则。
  [教学内容]
  地域不同,其气候、地理、水土等条件各异,而造成体质差异,则各地的多发病、常见病也各不同,故在治疗时须予以适当考虑,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和方法,提示同病异治、因地制宜的治则思想。
  [教学要求]
  1、理解地域不同,对体质的影响亦不同,各地均有各自的多发病、常见病。
2、掌握因地制宜、“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的治则。

标本病传论(节选)
  [教学目的]
  掌握治分标本的重要性,以及标本先后缓急的临床应用。
  [教学内容]
  1、认识治分标本的重要性:
  疾病有主次、先后、缓急之分,这些都可归纳为标和本两大类。治疗须分别标本,有先标后本,先本后标,标本兼顾等。
  2、标本先后缓急的举例:
  (1)本病先治。如先病后逆,则治其先发之证,先逆后病治其逆,先寒后病治其寒,先热后病治其热,先泄、先中满者皆先治之等。
  (2)标急治标。如腹满、大小便不通等症,不及时扼制疾病发展,甚至可虑及生命,故当先治之。
  (3)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病情错杂而病势尚轻者,应标本并治;病势危重者,应采用标急治标,本急治本的“独行”法。
  (4)标本先后。以邪气有余为本之病,则邪易传他处而见标病,应先治其实邪之本,杜绝传变,则标病自然易治;若以正气不足为本之病,则易受乘侮之气,应先治其乘侮之标,才利于正气。
  [教学要求]
  1、掌握标本概念、标本治则的重要临床意义。
  2、熟悉标本先后缓急治则的临床应用。
3、掌握 “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的含义。

附录
运气概论
  [教学目的]
  了解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理解气象与疾病及治疗的关系。
  [教学内容]
  1、五运六气的概念
  2、天干纪运、地支纪气及其演绎方法。
  3、运气变化对人类生命活动、发病和病理的影响。
  4、运气学说在防治疾病中的指导意义。
  [教学要求]
  1、理解五运六气的概念。
  2、熟悉运气的演绎方法。
  3、了解运气对人类的影响以及运气学说在防治疾病中的意义。

《黄帝内经》的注家与注本
  [教学目的]
  了解历代研究《黄帝内经》的注家及其注本。
  [教学内容]
  1、齐梁·全元起《素问》注本。
  2、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3、宋·林亿等《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4、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5、明·吴崑《素问吴注》。
  6、明·张介宾《类经》。
  7、清·张隐庵《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8、清·高世栻《黄帝内经素问直解》等。
  [教学要求]
  简要介绍各注家概况及其注本的特色。


三、教学时数

教学内容 讲授时数 备注
导论 4
第一单元 5
第二单元 6
第三单元 5
第四单元 7
第五单元 4
第六单元 14
第七单元 18
第八单元 6
第九单元 3
合计 72

附篇
1、运气概论 7
2、《内经》的注家与注本 1
合计 8

总计 80


四、使用说明

  1、本大纲主要应用于中医学各专业使用。
  2、原文选读部分各章后均有参考文献及思考题,提供学生学习时参考。以利自学。
  3、每个单元后均有“附录”,所选原文可供课堂讲授时引用,亦可使学生全面了解《内经》相关理论,可灵活使用。
  4、教学时数的安排供参考,各校可按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五、主要参考书目录

  1、山东中医学院 河北医学院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释》(上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年2月第1版
  2、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编著《黄帝内经灵枢译释》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年3月第1 版
  3、南京中医学院编著《黄帝内经素问译释》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59年6月第1版
  4、程士德《素问注释汇粹》(上下册)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年1月第1版
  5、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年8月第1版
  6、《黄帝内经素问》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3年6月第1版
  7、张景岳《类经》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5年12月第1版
  8、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9年1月第1版
  9、吴崑《黄帝内经素问吴注》 学苑出版社 2001年1月第1版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