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 供王珠晶--在同情之上
作者:明月珠旗 标签:8月17日 日志 文学 | 阅读次数:108 |
![]() ![]() ![]() |
| ![]() ![]() ![]() |
8月17日供王珠晶--在同情之上
珠晶,是我在《十二国记》里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夸张一点说,她让我掩卷沉思。 这个12岁升山成王的女孩,仿佛是个没有同情心的人。 先看的是动画片。芳国公主无法忍受像个平民百姓那样干活,偷了她的珠宝出逃。珠晶严惩。供麟不忍心,觉得珠晶对祥琼太苛刻,直接被珠晶赏了个耳光。随后珠晶的话,即便是我,也震耳发篑:如果随便原谅、同情那些受不了苦难,犯了罪的人,是对认真工作的人的侮辱;干同样的活,如果把犯罪的人和认真工作的人一视同仁,如何面对认真的人的诚意呢?为什么同情心总是自上而下的对奴役和下级官员散发,难道从来不觉得这是对坚强正直活着的人的侮辱吗? 随后是动画片省略的,珠晶升山之前,家里人不理解她想升山,她不想吃饭,女仆指责她,说能有食物是幸运,她不知道珍惜,跟她发牢骚的时候,她直接拒绝同情她,“难道我吃了这些饭菜,为了伙食犯愁的人家就会有同样的饭菜从天上掉下来?你觉得吃不上饭的人可怜的话,把这些直接拿给他们不就行了?” 她也不允许那些人以她是大小姐,不了解他们的痛苦做理由拒绝她。她是小姐,但是小姐的身份跟她知不知道他们生活的苦楚有什么关系。只要看到了,体会到了,就是知道了。难道一定要比这些人更为不幸,才有资格对他们的事务发言吗? 当时我便震撼。因为珠晶做了在我这个环境,每个人都不会做的事。即使只在心里想一想,也怕被人说没同情心,冷酷自私而不能表露。 小时候学过寒号鸟,到了冬天没有食物。那些囤积了食物的动物们不收留它。记得那个时候的课本动物们没有接济寒号鸟,它死了。差不多的故事还有蝉。故事的寓意是勤劳的人才有幸福的生活,懒惰的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会有好下场。 在那个时候这还是正常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看到这些“到了冬天”不幸的人,是要帮助的,不帮助就显得没有同情心,品格低下了。可能是党的思想教育,可能好几年以前媒体造势。直接的后果就是马路上的乞丐越来越多了;明显的变化就是我越来越畏缩了。 小时候仗着童言无忌,有时候还能说一句“活该”、“现世报”啥的。到了现在,读了这些年的书,“温柔敦厚”了,就要连舌头一起咽下去。有时候还得表现一下同情心,说两句,再实物性点,掏点啥出来。 时间长了,我也就猥琐了。乍看到珠晶这么痛快的摆明了我就是不一视同仁,没泛滥的同情心怎么样,瞠目结舌。瞠完了,为之抚掌。做人做到这般气魄上,必非池中物了。相形见秽。惭愧惭愧,受教受教。 《十二国记》里,流光逸彩的人物不少,即便是配角,也大有深意,寄托了作者的某种观念。《十二》的观念,有几个最是明显,一是阳子战胜心魔式的成长,批判唯唯诺诺没有人格的人。软弱的人,必有它的可鄙可恨之处。二是乐俊代表的关怀,智慧,善良;三是《图南之翼》珠晶代表的公平,坚强,不滥施同情;四就是在《东之海神·西之沧海》中最显著的,厌恶软弱,不幸的人,那些说自己不幸的人,总是对自己的幸运视而不见,指责别人走运,认为自己更有资格抱怨,事实上在跟别人比拼谁更不幸,谁更有资格怨天怨地。 小野不由美只怕也是讨厌这类软弱的,身上带着不幸印记的人。所以祥琼和玲吃够了苦头,终于摆脱这种影子,成长了。 这类人身上仿佛有一个不幸的灰色的结界。走到哪里,将不幸带到哪里。还跟周围的人比谁更不幸,你没她不幸,就没资格劝导她。玲是个异常显著的例子。若不是真正碰到了比她更不幸的清秀,而她也是个善良的人的话,只怕她还走不出那个阴影。 深有感触。看的时候,牙直痒痒。我也不是没被人用“你知道什么”“那种苦你没吃过”“站着说话不腰疼”之类的话塞过。曾经有人说,我是从小没吃过真正的苦,所以思维是精英式的,很多痛苦困难在我的理解之外。可是我想并不是这个原因。因为我追求公正吧,付出牺牲多少,改善多少;有多拼,吃多少苦,得到多少。正直的人活得顶天立地,理直气壮。 现实生活里,只怕不幸的不满足的是大多数。确实是环境不幸的要相助。但是同情不是滥施的。这点从珠晶身上受教了。万事有因有果,前事埋下了因,便要有担当受果。前事种了因,到了果时为何要拉拉杂杂地让他人分担? 孔夫子说,直意恩怨就可,万事以德报怨,则何以报德?鲁迅先生说:要痛打落水狗。估摸着也是对中华民族的泛滥的同情心恨铁不成钢,出泄愤之语。像我等小民,这类话是不敢出口的,怕被人唾沫星子乱飞淹死。至少,可以在心里说,“向珠晶看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