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杂感
作者:志鹰 标签:生活感悟 原创天地 | 阅读次数:10 |
![]() ![]() ![]() |
| ![]() ![]() ![]() |
红楼杂感
——一为凤姐正名 今天读到《红楼梦》五十七回,即“慧紫鹃情辞试莽玉 慈姨妈爱语慰痴颦”,不禁为之黯然伤怀。究竟是出于宝玉对黛玉的忠贞不二而深为所感,还是出于黛玉无父无母,孤独无依,从而无法最终决定自己命运和终身大事的深切同情,应该说两者兼有吧。 如果再有什么的话,那就是对于人生和命运的颇多感怀:一个人的出身是不能由自身所能决定的,这就注定了他在时时刻刻不能忘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不能不依照他所拥有的身份和地位为人行事。邢岫烟即是很好的例子,她因为出身卑贱家庭,于是在贾府中便没有什么地位。在李纨和探春因凤姐生病而代为执掌贾府行政大权以后,由于锐意革除原先的一些弊端(当然也有树立自己的威信的意思,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者是也),便将家里小姐丫环一概人等的每月支出由原先的四两银子缩减为二两。这样一来,就使得岫烟的生活更加捉襟见肘,除了送给家里父母一两作为生活日用之外,还要请那些有资历的嬷嬷们喝酒,以至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之需都不能保证,因而只得将自己的衣服当了几吊钱,才得以勉强维持生活。亏得薛宝钗获知此事,而且知道原来岫烟当衣服的店铺乃自家所经营,因而不由笑道“若要是当铺小厮们知道了,还不道邢姑娘还没过门呢,倒先将衣服送过来了”,羞得岫烟满面通红(当时岫烟已由贾母作主,与薛蝌订了亲)。 如果说岫烟不幸,这还只是暂时的,毕竟她最终还嫁进了名门望族——薛家,尽管当时薛家正日趋衰落。这样,从此她的身份和地位也就一下子提高了许多,而她的父母也会因为她生活得到一些改善和提高,从此告别那种一顿萝卜一顿汤的贫困岁月。然而,相对于岫烟的生活的转变而言,贾府中的人呢,最终则将从那锦衣玉食,富贵奢华的生活,最终一变为家破人亡,穷困潦倒,衣食无继。这样的天壤之别,整日生活于其中的人又何曾会想到?贾母想不到,贾敬和贾赦想不到,宝玉想不到,湘云想不到,探春也想不到,即使一贯精明透顶的凤姐也不会想到,虽然她负责贾府一家大小事务,也知道贾府家境正在日趋衰微,然而谁会想到堂堂不可一世的御敕荣国府、宁国府会在一夜之间妻离子散,人去楼空呢。 于是,我就不免想写一下凤姐。凤姐的为人,凡是读过《红楼梦》的人想必都应有极深刻的印象,用八个字概括说就是八面玲珑,圆滑透顶。这通过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以看出,特别是在服侍贾母方面更是无可无不可。我记得在中学学林黛玉进贾府那一节时,其中用了一句话叫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足以想见其为人。且不用多举例,单拣她在陪贾母打牌一节来说吧。她通过贾母身旁的鸳鸯得知贾母就缺二饼了,便不失时机地先说薛姨妈如何如何,充分吊足了众人的胃口,然后才将手中的二饼打出,而且还耍赖不认账,要将牌收回,以此来赢得贾母的欢心。但是,凤姐也并不是对所有人都如此的,从她对贾府上下奴仆的苛刻程度,以及满府上下的丫环奴仆对她的又恨又怕,便可以想见她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也正是由于这一节,也才引出在凤姐生病由李纨和探春接替管理贾府上下事务后,贾府的丫环仆人欺负他们心慈仁厚而惹得探春痛下杀手的故事。 其实,抛开人情暂且不说,我们仔细考虑一下当时凤姐所处的处境,当时贾府上下,姥爷太太,公子小姐,丫环仆人,加起来有上千人,婚丧嫁娶,每月开销,人情往来,日常事务多如牛毛,为什么不让别人承担,却偏偏选择了凤姐一届女流?这也是所谓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因为贾府中的其他人等根本肩负不起此等重任。贾母年老多病,贾敬不喜热闹,安于清静,贾赦到处寻小老婆做妾,老不正经,儿子贾琏亦是喜欢勾引人家媳妇,以至于弄得凤姐寻死觅活;那一群只知道丫鬟仆人侍奉,衣食无忧的公子哥和小姐们更不行,于是,最终这管家的重任就落到了凤姐身上,因为只有她够格。凤姐的八面玲珑,圆滑透顶,在这里可以说是找到了用武之地。作为一个管家,光靠仁慈宽厚是不成的,像李纨就不行,她可以组织公子小姐们开什么“大观园诗社”,可以与他们一起歌风吟月,但这个不足以应付那些繁琐复杂的贾府事务。所以,一旦赵姨娘在自己的哥哥赵国基死了,来问她给多收赏钱时,她便只是根据前几日袭人的母亲死后给的数目,岂不知其中还有个距离远近、资历长短的问题在里面,是不能简单类推的。多亏探春想的周到,方不致给下人遗留取笑的把柄。 所以我们在考虑事情的时候,就不能将它简单化,对于一个人也理应如此。很多人不喜欢凤姐,认为她见风使舵,八面玲珑,趋炎附势,欺上瞒下。可是,你们哪里想到,如果没有这样的人存在,贾府还能像现在这样上下打理得井井有条,事事安排的妥贴圆顺吗?不能,肯定不能。所以,我就想了,人们只是看到凤姐不讲人情,为人苛刻,可是如果不这样做,贾府还会那样秩序井然,歌舞升平吗?肯定不会。其实凤姐心里也很清楚这一点,通过她与自己的知心丫环平儿的交谈就可以看出。但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如果你一味得讨下人的欢心,任凭他们吃酒打牌,胡作非为,对于他们的偷鸡摸狗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么想必贾府上下一定会乌烟瘴气,早被搞得不成样子。而且,人心无餍,得寸进尺,得陇望蜀的例子多着呢,你容忍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没头。而且,这样一来,你必须处处退让,他才会满足,一旦他提出个要求你不答应,他便会翻脸不认人,将你先前对他的好处统统忘却,落得个鸡飞蛋打的可怜下场。不要认为凤姐只会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凤姐可是深谙这一点的。 所以,我就想了,为什么人们对于凤姐的看法和评价会如此之低呢?是因为他们平素就看不惯凤姐或凤姐之流的为人,抑或只是出于同情我们灾难深重的贫苦劳动人民由此而发的一时义愤?我想也许两者都有的罢。只是,我就想问了,如果没有了凤姐,还会有这么一个富丽堂皇的贾府吗?还会有一个人人艳羡,恍若人间仙境的大观园吗?恐怕很难。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如果没有这一人的深谋远略,日理万机,那么这么一个千口之家就只能变成一盘散沙,人人自行其是,人人各怀鬼胎,人人自危,这个家就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家了。 正是由于这一点,我们应该说,凤姐可以说是居功至伟,我们为什么又要处处指责她的不是呢?还说什么“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什么的,简直是无稽。聪明自有聪明的好处,不聪明自有不聪明的坏处,这个是客观事实,我们不能无视这种差距。而且,关键是你把聪明用到什么地方,如果只是用到拍马屁上,不知道再干些别的正经事,那么这种聪明还不如不聪明。但是,凤姐可不是这样啊。人家在将贾母和众太太服侍得舒舒服服的同时,还将贾府上下的诸多事务处理和安排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井井有条。尽管有些媳妇啦,丫环啦,嬷嬷啦,仆人啦等对她的处事还颇有微词,那也只能是因为有些事情触及到了自身的利益,然而凤姐想的却是整体,是全局,不能因为触及到一小部分人的利益就畏首畏尾,裹足不前。当断则断,所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凤姐心里自然是相当清楚和明白的。所以,在遇到类似事情时,她就宁愿背负骂名也在所不惜了。 无可否认,凤姐也存在一些损公肥私的作为,比如收受别人贿赂,将部分公共财产据为己有等等,但这些相对她的功绩来说,读者还是可以原谅的。凤姐阴谋害死温柔善良的尤二姐一节,往往令读者耿耿于怀。但如果我们能从凤姐当时所处的境地来说,也许可以给予她一定的同情。大家别忘了当时的社会背景,那可是等级森严的封建专制时代,二姐进贾府,对于凤姐的少奶奶地位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威胁和挑战。如果二姐再贾琏生个儿子,那么凤姐的地位就更岌岌可危了。对于凤姐这样当时社会的“女强人”,这是尤不能容忍和接受的。封建宫廷中众嫔妃和皇后之间争风吃醋、明争暗斗以至兵戎相见、刀光血影的事情还少吗?凤、尤之争可以说是其中的一个缩影。只是尤二姐太善良了,太过于相信别人,于是便成为权力之争的一个牺牲品。其实尤二姐本无意争权的,只是命运使然,她却偏偏被卷入其中,于是便最终铸成了她的命运悲剧。她的悲剧也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而且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 话说到这里,似乎也应该做个结了。我无意对那些指责凤姐其为人的人指手划脚,因为事情明明白白摆在那里,这是谁也推脱不掉的。我想说的是,我们在考虑事情或者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往往是站在自身的角度,而不去设身处地地为当事人去想想,以致于造成了历史上的许多冤假错案。经过后代人的努力,沉冤昭雪,洗却前耻者有之,但还有很多至今仍未得到洗刷,而凤姐似乎就是其中一个。孔子的弟子曾经问孔子如何为政,孔子回答说“正名”,并补充道“一正名而天下平”。我无有治国平天下的伟志,唯希望通过为凤姐的正名来使得历史上少一个冤假错案而已。是为记。 志鹰 2004-11-20于师大静明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