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美集》续文
作者:俞明长 标签:艺术 | 阅读次数:27 |
![]() ![]() ![]() |
| ![]() ![]() ![]() |
二. 美的本质
1. 真(存在与实践) 应该说真实是美的开始.真是事物存在的原本状态,缺乏真实感,美也会大打折扣.比如,天然玉石略带微暇就更能显示它天然而真实的美. 理论上的真代表客观事物的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所以真也被称为------合规律性.真是我们通过实践认识之后总结出来的经验.在古代,人们强调认识的客观性,所以提出应该站在”自然无为”和”物化”的立场上认识自然万物.因此,师天法地,通德类情是古人向天地万物学习迈出的第一步.” 古人”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目的是:”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所以,象庄子梦蝶,以物观物,达到忘我的地步,这样才能看到世界万物的本来面目. 庄子在他的著作<<庄子.渔父>>中还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随强哭者随悲不哀;强怒者随严不威;强亲者随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无病呻吟,没有真情实感是感动不了别人的. 另外,现代的观念认为,考察事物应该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只有科学才是最忠实于自然,是最客观的观察角度.科学家在从事研究活动的时候必须遵从真实这个原则,往往当他确定某种真实性之后,他会感受到自然的和谐,优美,韵律和节奏等等,他们通过研究活动也能欣赏到研究对象的美. 真的其他意思还有”真理”,真理的力量是无穷的,科学与艺术都在揭示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真理.要想得到真理就要去实践,只有实践才能得出真知,甚至往往实践就是真理本身的内容.我们把总结或者学习来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再次应用和检验,证明了它是基本事实.那些通过反复实践和被反复证明的结果,常常是最可靠并且有效的方法.我们每个人的优势都在于他深刻的实践经验,在他优势的地方往往就是他的强项和别人的弱点. 实践带给人经验,带来真知,也带来智慧.实践获得真理的唯一方法.它可以检验你的真实水平.那些闭门苦思的人,没有真实的经历与感受,其思路会越来越狭窄,那些肯弄清楚各种现象背后的必然性的人,他们才会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得到一片广阔的天空 2. 善(规则与自律) 善是美的另一个主题.善是理性道德规范在审美中的作用,所以善在美学里也被称为”合规范性”. 历史上有三位最受尊敬和最受崇拜的人,他们就是基督教的圣人耶酥,伊斯兰教的圣人默罕默德和印度佛教的领袖人物释迦摩尼.他们被人们尊为圣人,受到人们的世代的朝拜,接受人们的香火和赞颂,他们有无数的信徒 ,这些都是因为他们是善的代表,他们代表了善的力量,错误的观点认为,只有智慧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其实高尚的品德才能获得应有的尊重, 善在美中存在,说明了道德在美中的存在.审辨善恶的道德感和审辨美丑的美感应该有相同的标准.比如象怜悯,仁慈,公正,感激等情感.孔子在<<论语.八 >> <<诸子集成>>中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尽善尽美是古代人们的审美标准. 善是社会中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之间的合理的利益关系,善即是道德感,如果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观念,就可以实现个人与他人以及和社会的融洽从而达到善的表现. 道德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伦理与自律.伦理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处的各种应尽的义务和行为准则.伦理就是社会内部的规则与秩序,伦理不是法律,但是它受着社会的约束力.自律则是指个人的自我约束力.它约束人们在行为举止,仪容仪表,作风态度上与社会规范要求的思想品质内容达到统一,只有准则没有自律就会有无视社会法规,破坏公共秩序,盗伐森林,偷捕珍稀野生动物或者肆意排放污物污染环境的个人行为.这样做仅仅有利了他个人,而破坏了全社会其他人和我们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这就是我们现代社会中最不道德的行为了. 为了达到善,我国古代的孟子在个人的人格修养上提出了:仁,义,礼,智的道德观念,在人性上他还主张培养人的恻隐之心,羞耻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等,从而产生不忍之性.不忍之性也就是培养和发现自己的良心和良知,它可以引导人自觉的作出符合伦理道德的行动. 古代人们把忠义孝廉,乐善好施,行侠仗义当作是善举,而现代人更提倡团结友爱,扶老携幼,救死扶伤,大公无私,见义勇为等行为.在人格方面则体现为:达理,公平,礼貌,仁爱.这是达成人格完善的四个方面. 善不只是有利于他人,更大的受益者仍然是你个人,因为善是精神健康的人的特征,当你对他人微笑,你也就表达了你对他人的善意,也表达了你对他人的爱,真正的善总是体现在你付出的爱里面,这样的善行可以慰籍和滋润你的心灵,灌溉你的德行,善良总会给你带来健康的心灵. 不善的人在精神上必然隐藏着疾病,因为魔鬼是为人心所创造出来的,善行会驱逐魔鬼的影子,恶行者的心则会被魔鬼所占据.但是发自内心的善也能改变罪恶的灵魂,这种改善不是施舍你的宽容和怜悯,他是对对方也是对你的人性的改造过程.其实人类社会文明的历史也就是对人性改造的过程,使人不再象动物一样野蛮的生存,一样的行为鄙陋,一样愚昧的思想. 3. 乐(需求与满足) 美的欣赏会唤起人心中一种愉快的感受.这种感觉或是身体的舒适或者是精神的愉悦感.因为美好所以我们会有高兴,满意,喜欢的心情.这就是快乐.快乐同愉悦,是人内心的情感. 快乐产生在个人的需求与满足感结合的体会中,当需求得到满足的刺激时,人才会有”乐”的体验.所以需求与满足是不能分开的.满足了个人的需求也就达到了主观一定的目的,所以”乐”也就是”合目的性”.美与乐的关系也就是美和个人需求的关系. 乐是一种心理状态,它不会长久的保持,只有在不断的需求和不断的满足时,乐才会不断的产生.满足后的人很难会保持持续的需求.比如人在渴饮之后,要等到下一次再口渴会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乐不仅会在心里反复体验,而且还会升级,它会变成更多的更高级的需要感,这就象贫困的人吃饱穿暖后还会产生其他的愿望,比如象更大的住宅,更优越的生活条件等等.当然,难以满足的需求也会使人降低自己的需求度.在缺乏粮食的年代里,粗粮会成为珍贵的资源,有时野菜也成了生活的必需品. 需要是个人行为的主要动机,行为靠需要来驱使.当需要还没有成为情感的时候,它的目的性还不强烈,而当需要有了情感的参与以后,它就会成为欲望,同时它的目的性会增强许多.有情感参与的需求和满足才会增加对快乐的体验程度.在沙漠中绝望的人发现绿洲时,他会快乐的难以自制.而平常的口渴就不会让人有这样兴奋的感觉.因为需求与满足的高低程度不同,所以一些幸福的人不一定会觉得自己是幸福的,而另一些不幸的人也不一定觉得自己可怜. 需要是人的本能和天性,人的需求不止是物质的,还会有精神方面的.有时需求会体现在许多方面和许多的层次上.据说人最高的需求是对自我存在价值得到肯定的需要. 没有快乐是一种悲哀,获得快乐的最好方法就是知道满足,不过分贪求.庸俗自私的人以满足自己的私欲为乐趣,道德高尚的人则以追求远大的志向为人生最大的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