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老友洪加祥
作者:钱江源0 标签:春节 | 阅读次数:104 |
![]() ![]() ![]() |
| ![]() ![]() ![]() |
"江源:你是福清?徐福清吗???在同学里,能写一手好文章的人是徐福清”。
"我偶然经过这里,看到一些多么熟悉的名字,这名字像钥匙打开了我久闭的心锁——祝愿这些曾经在一起学习的同学和老师一切都好!! 过去的永远过去, 过去的永不再来! 这是我1992年离开金华时发表在报纸上的一篇文章的开头两句,今天想起来,仍令人伤感。 同学们、朋友们,好好为自己活着吧。 (洪加祥于浙江日报) 说实在的,因为性情懒惰,加上天气炎热,整个夏天头脑发呆,思维迟钝,未动过笔。去年在新浪开设了一个个人博客,久未去打理了,实在让人汉颜,也许是新浪博客群里面出名的懒汉了。今天偶尔想上去看看,惊奇地发现,老同学洪加祥来我个人博客上小住,并给我留下热情洋溢的留言,暖暖的,让我泪花盈目,感慨万千了。 在三桥华埠镇,由于同在一个学校读书,又爱好文学,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在一起,交流作品,互相学习。只是他出道早,又年长我三岁,在文学方面开窍得早,成绩扉然,现已是我省一位著名的作家,诗人了。 加祥他早年家住孔埠棉花厂时,我未去过他家,后搬到戏院旁我去过多次,他年迈的父母我都见过,特别是他父亲,一脸的慈祥,朗爽的神态给我留下深刻的影响。 加祥友为人热情,耿直、友善,我常常以他为楷模。在我七十年代下乡务农时,他曾在县茶厂做过工,我们曾多次同在县文化馆开会,参加过文学创作,歌曲作曲等培训。那个灰色的年代,借着月色,我们曾在渠道边、大坝下、街衢里、宿舍内争论、交流、歌唱。他曾对我在学习班上作曲的那首《韶山的清泉》的一些主旋律大加赞叹。记得加祥他的嗓子也特加别洪亮,唱起歌来中气功十足,至今忆起还十分亲切悦耳。还有个插曲,有一年春节左右,我还在桐村供销社工作,他已进《金华日报》,生活竟会在我们之间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他那年在金华大专考试的学习成绩单,竟会阴差阳错地寄到桐村供销社来,被我一眼发现,为防止丢失,我还专门赶了一趟华埠老家,为他送去。 多年来,他一直在鼓励我,鞭策过。无论他在早年在浙西供电局、金华电业局工作或是后调到《金华日报》,他都一直关注的我的文学方面的走向与成功。我的一些作品也在他的指点下相继发表,他给我的赠诗我也一直珍藏在身边。我呢也一直关注着他的足迹,常常流览他网上的个人作品专集。 在八十年代末,他的那个《天上有个太阳,水里有个月亮》的报告文学由于大胆地揭露了一些社会问题,在社会各界反映强烈,一时引起社会多方争论,压力很大。他曾与我私下交流过,多少次,我也为他默默祈祷,并担忧过。后终于由于中央一些部门的领导表态才化解了一场危机。加祥友一身正气,常常用文学作为武器,关注民生百姓和底层,肩负起一种社会责任。从多个侧面反映他的疾恶如仇,勇为民众鼓与呼的品质。透过他的作品,我们能看到沉潜在心底的善良与人文关怀,应该说,在那个年代,加祥友的作品富有先瞻性。成功和荣誉,是归属于勤奋的人的。在九十年代,他出版过一些诗歌,散文集子,如《最后的芭蕾〉》、《梦中的橄榄树》他曾送过赠阅。后调过到《浙江日报》,成为一名记者。老兄在文学,新闻领域成绩著。1972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曾在百余家报刊上发表1000多首诗歌、百余篇散文及200多万字的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作品。 1982年2月选调到金华地委筹办金华报社,任文学编辑、星期刊负责人,后任副刊部副主任.1986年入党. 1992年9月调<江南游报>,任总编助理、编辑部主任.1993年7月调<浙江日报>,先后在社会生活部、省城新闻部、市县新闻部、要闻部、党群政法部、政治与社会新闻部任记者和编辑.在浙报十三年,约发各类新闻作品2000篇、内参近百篇. 从事新闻工作以来,他的作品获得各种奖项30多件次. 1998年获全国抗洪模范称号;2003年获浙江日报"十佳记者"称号.浙江日报采访中心政治与社会新闻部记者。 由于我人生的坎坷和命运的多舛,在农村供销社工作多年,错过了一些大好时光,几度放弃过文学创作,也与加祥友失去过一些联系,特别是他进浙报以后。记得去年我曾为外甥女进浙报实习一事,与他联系过。他依旧是那样的健谈,豁达,热情。 芸芸人世,月转星移,网络真是个好东西,没想到我们会以这种方式今天在网络相见,真是高兴!特别是他的留言,并细心地留他的手机号,象淅淅沥沥的春雨,滋润在我心叶。对于友情,文字有时显得多么拙笨、无力,好在我们的心是相通的。 “友情不管别离久,情在相逢终有期”。加祥友!此时也许你正在案头疾书文章;也许正奔赴在采访车上。。。。。。对于老友,容我在浙西默默地祝福你与家人! 我们后会有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