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Love Is Blue(爱情是蓝色的)—

Love Is Blue(爱情是蓝色的)—

作者隐 士 标签音乐 阅读次数:108
 
Love Is Blue(爱情是蓝色的)— 让我们共同怀念法国轻音乐大师保罗·莫里哀(Paul Mauriat)
2006-11-07 18:31

 

        刚刚换了工作,忙得我想吐。本来目前没精力写推荐的,可是我终究没法抑制住这股冲动,因为一个乐坛的伟大人物,一个影响了全世界的通俗音乐大师,一个西方现代音乐辉煌时代的象征,永远谢幕了。

        听到保罗·莫里哀去世的消息,给我的感觉是平静却又深深的震撼。人总归是要死的,大师也不能例外。除了象约翰·列农那样突如其来的震惊,我们都能平静地接受。可是有的人死了带走的不仅仅是他的自己,他带走的可能是一个时代的辉煌。西方音乐的黄金时期,随着一位位伟大的音乐家和歌手的辞世抑或退隐,也无可奈何地渐渐逝去了,正如生老病死的自然循环。如果要我总结,那个始于19世纪后半叶浪漫主义风靡到印象主义诞生以后,至上个世纪70年代摇滚乐逐渐走向低谷的西方现代音乐的黄金时期,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在新兴的机械时代向往和谐与秩序的理想主义,明确的目标,精神的回归,音乐人和听众共同追求的信仰等等,总之现在可以归结为“传统的理念”。

       但事实上,工业文明带给现代社会的不安幽灵从一开始就徘徊在人们周围,并逐渐渗透到人类的精神世界。人与人之间愈发不可调和的对立,冷漠,失去安全感和归属感,信仰危机,信任危机,情感钝化,统统这些一点一点蚕食掉了“传统理念”的根基。从人类精神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来看,就表现在逐渐失去“往日的平静与和谐,愈来愈远离自己的内心”。浮躁是表面现象,追求名利也不是唯一的诱因,最根本的是人们不知道该信仰什么,还有什么值得相信,于是及时行乐成了无奈的选择和暂时使人得以舒缓压力的麻醉剂。于是一个名词被越来越多地提到——“多元化”,往往这个词的另一面就是“迷茫”。当最后一批象Kurt Cobain这样还怀抱信仰的音乐人发出绝响的呐喊之后,“传统”终于被现代社会无情的变革淹没,音乐的“美好时代”落幕,一个五彩斑斓得让人眼花缭乱的“多元时代”粉墨登场,不管你能不能听清看清,还是跟着大伙一起鼓掌吧,因为除了融入其中我们还有什么选择?

        言归正传,纪念轻音乐大师保罗·莫里哀的最好方式,莫过于回顾他这支享誉世界经久不衰的作品——Love Is Blue(爱情是蓝色的,或可译为爱情是忧郁的)了。1967年Paul推出了这首让他和他的乐团红及全球的成名曲,这是一首普通流行曲的改编曲,原歌曲很不起眼但经过Paul的巧手改编后的改编曲却犹如脱胎换骨,在美国热门排行榜上获得7周冠军,并以迄今3000万张的销量扬名唱片界,该曲顺理成章地成为Paul的一首招牌曲。

       Paul Mauriat的音乐中的每个音符都渗透着法兰西民族特有的浪漫情调,让你联想到葡萄酒,玫瑰,郁金香,地中海的阳光,情人的欢笑和眼泪。他的音乐华丽而不滟俗,浪漫而不轻浮,粗旷之中带着细腻,热情之中蕴藏着宁静。他的基调的蓝色的,象地中海海水那样的兰色,沁人心脾,充满诗意。这蓝色中带着一点忧郁,这忧郁也许是情人的忧郁,也许是法国雨季的忧郁,也许是人类共有的忧郁,也许都不是,这忧郁是Paul Mauriat式的,你只能用心去感受。他的音乐也许达不到不朽的境地,但它却是和普通人一样站在地上,生活在尘世中,听他的音乐你不必正襟危坐,他抒发的是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是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那些难以察觉和捕捉的各种情思。如果说他有什么了不起的话,那就是他通过他的音乐把生活中的诗意展现在你的面前,使你对他所创造的美的意境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Love is Blue我从很小就听,已经记不清她多少次拨动了我快乐的心弦,安慰了我的焦虑与失落。这个时候我再次听到这久已熟悉的优美旋律,看着大师从容的指挥,怎能不说是百感交集!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