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创意絮语
作者:rose250 标签:春节 美女 | 阅读次数:65 |
![]() ![]() ![]() |
| ![]() ![]() ![]() |
郑州创意絮语 以石山为乐器,以每秒数十吨流量的流水为琴弦,加上演出现场的风声、虫语、禅钟、鸟鸣所创造出的和谐自然的绿色音乐;1000人的大型禅武表演、少林僧侣乐团的现场唱颂,春夏秋冬的自然景观变化,古刹寺院的悠扬钟声,全球第一次惊涛拍岸式的音响效果,将在天下中岳,厚重中原的高度和深度,向着世界,全面刷新一种异乎寻常的艺术想象! 1 冯小刚,这个男人灰黑色的幽默每年总能逗笑中国人。创意,不露痕迹地被冯细细掰碎了丢进了电影的羊肉泡,让贺岁成为大家笑着思考的理由。他是贺岁片的宠儿,贺岁片是他的后天符号,他以冯式幽默, 每年进行着一场新民间语言文化的输出。 冯小刚认为自个的电影有两样法宝,一个是人民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想像力;另一个是传奇性,它能把生活变了形,让生活像长上翅膀一样飞起来。这便是创意的力量。 创意思维让天才一个接一个诞生。贺岁片毕竟不是冯小刚的专利.2006年春节,中国首部农村贺岁片,《借钱》亮相中国荧幕,而这部贺岁片幕后的打造者则是河南籍的电影人。对于内容,不是我们所评判的重点,至少它在创意思维突破常规思维的结果导向上拥有了让我们可以再次激动的可能,河南电影人当然也能玩贺岁片,和当年的丁战宏、孟奇一道,《借钱》让我们再次看到,在文化资本的热情驱动下,没有什么不可能。 于是,蔚为壮观的一幕中原大型创意情景剧又即将在酝酿中诞生,《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异乎寻常的恢弘手笔足以让我们不打鸡血也兴奋。以石山为乐器,以每秒数十吨流量的流水为琴弦,加上演出现场的风声、虫语、禅钟、鸟鸣所创造出的和谐自然的绿色音乐;1000人的大型禅武表演、少林僧侣乐团的现场唱颂,春夏秋冬的自然景观变化,古刹寺院的悠扬钟声,全球第一次惊涛拍岸式的音响效果,将在天下中岳,厚重中原的高度和深度,向着世界,全面刷新一种艺术想象! 将全世界最先进的数码技术和中原地区最古老的文化结合起来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将使人们从中领略深远的禅意,让每个走进嵩山的人,在对禅宗文化的解读中,感悟和谐中国。这绝对是一场伟大的创意实践,以中原之博大,完全可以承受山水实景自然情景空间剧之宏大。 创意没有终极,只有无极。 2005年底,一份关于中州大道的设计方案,再次让不少郑州人为之兴奋。而最打动我们的,不是“中州大道必须蕴涵延续中原文化”的设计者诉求,不是它完整的主题文化轴线,而是其中集中所体现的创意细节思想。 老107已成为过去,这座城市从抬脚跨过107,昂首东进的那天起,就已丰富了它留给我们的蓝本构想。在中州大道方案描绘出的“九州之根”主题中,设计者 将以历史人物和中华姓氏祖根为主题来展示中原“根”文化的景观段。接下来,创意代表着城市想象力的勃兴出现了------“道路将预留17座景观墙,让艺术家们发挥创作,用抽象与写实的手法展现中原文化代表人物”。短短一句话,承接了古与今的关联,文化与现代的距离,激发了这个城市潜伏许久的创意与想象! -----最终是否存在修改与实施调整的变数需另当别论,至少,这个城市关于创意的悬念已经被轻巧巧一语解答。今天,《领跑》作为中国城市时尚文化进程最忠实的记录者,已经做好准备,把最真诚的掌声,预留给郑州创意的明天。 2 其实,中原的创意基因早已存在,抖落其上的浮土,创意已在最民间,最市集的地方现出端倪。比如,郑州也喊振兴豫菜,但又自嘲:凡是需要振兴的东西,离灭亡也就不远了。然郑州人又能有滋有味地把一条黄河鲤鱼做的一鱼三吃,一半干吃,一半糖醋瓦块,头尾杂加萝卜丝做汤,最有意思的是把糖醋汁拌一窝线面条吃,跟杭州西湖醋鱼拌面有异曲同工之妙,让人禁不住食指大动。 吃菜少不了喝酒,酒令一开吆,中原人中庸的意识连同上衣一同被脱掉,下酒的口头佐料里,河南话版的创意的情趣开始一条条往外蹦,“一辆车,二马拉,车上坐着三朵花,金花、银花和菜花(用手指在坐的朋友),赶车的是个老疙瘩,好好老疙瘩,XX老疙瘩……”,“螃蟹一啊,爪八个,两头尖尖这么大个,爬啊爬啊爬过河,这碗水酒谁来喝,XX你来喝,XX我来喝……”。 当然,酒令不只是这些,中原人最擅长在酒令时把所有有意思的情节都给通俗地附会上。细数之,其中还居然还体现着创意思维的几大法则,假借、会意、谐音、转嫁….不一而举。 创意生活而不粉饰生活,不给草坪染绿漆,是郑州创意的最典型特征。就在在精英们一脸严肃的时候,郑州的创意分子已经在DIY,创造生活所需要的滋润,或者以创意来谋求生活的独立,以做安身立命之本。 3 年轻的创意分子羌,以前在搜狐郑州,漫画公司,影视摄影基地就职过。现在,他选择了自由职业,专做创意FLASH,在家接单创作。 他说他喜欢写诗,文字更能表达自己的感觉,他用诗及散文的东西来做FLASH的蓝本,用它来表达感觉。 我相信感觉对于我很重要,羌说。 他把他的创意作品赋予了一种新的称谓----“感觉作品”。并把他对感觉作品所下的定义很正式地传给我。 我问,感觉作品的定义是你自己总结,反映了你对它的理解呢。还是艺术从业者为它所下的通用的定义? “创意来源于感觉,我是这样剖析的,出众的创意可以得到观众的第一视线,但我的作品基本上是非商业的(除去工作室做的商业作品外),所以更重视的是相对自己的感觉,不为满足观众委屈敷衍自己,或许在别人眼里这样的东西来自于创意,对于我来说,他是一个新创作出来的自己。随着时间它慢慢会变旧,但丝毫不影响我对它的怀念。” “我喜欢跳跃性和穿插性叙述的谈话,也许很难懂,”羌补充说。 对羌来说,创意的自由和随心,之于生活,有同一块七巧板,拆散后,似碎还连,又拼得拢。 这正是我们对创意所应持有的态度。创意并不是行业性的专属。人生就像鸡尾酒,完全取决于你如何来调它。没有人会要求你为创意而献身,拥有生活的创意,至少你可以过的可以更情趣一点。 而关于郑州的创意絮语,是永远没有休止符的华章。留给你的,是需要去发现的生活功课。 转自《领跑》杂志 2006年第1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