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版本辨源》代后记
作者:yupeng信箱 标签:红楼梦 | 阅读次数:104 |
![]() ![]() ![]() |
| ![]() ![]() ![]() |
《红楼梦版本辨源》代后记
国庆前夕,接到杨传镛先生病逝的噩耗。伤痛之余,也为先生没能亲眼看到本书的面世而深深遗憾!早在几年前,杨先生就有意将自己的研红文章结集问世,并托我联系。因学术著作出版艰难,几经周折,才在友人的支持下实现宿愿。孰料接到出版合同不久,杨先生还未及改完校样就永远地离开了!杨夫人告诉我,先生在去世的前几天,还支撑着病体(他患的是肝癌)改本书的校样,想象当时情景,不由人不落泪!如今,凝结先生心血的《红楼梦版本辨源》已正式与读者见面,杨先生泉下有知,也一定会欣慰的。 杨传镛先生1931年10月生于湖北武汉。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临分配时被补入错划行列”,下放家乡工厂20多年。改正后本有机会获得北大教席,因种种原因最终还是留在了工厂并提前退休。受评红热影响,杨先生与研红结上了缘,他重点从事红楼梦抄本研究,兼及脂评。杨先生治红毫无名利之心,完全出于对《红楼梦》的热爱和对学术真理的追求,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想从事点不受拘束的研究工作”。他的版本文章之所以取得突出成就,得到海内外红楼梦研究者的普遍赞赏,除了个人的学识与悟性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肯于下苦功:《红楼梦》的所有早期抄本,他都“一个字一个字地通校过,有的还不止一遍”。建立在如此坚实基础上的成果才是真正的学术成果,与那些靠炒作和哗众取宠泛起的学术泡沫相较,其价值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当然,这不是说杨文只重学术而不考虑普通读者,恰恰相反,把学术文章写得生动一些,以便让更多的读者接受,是杨先生一直以来的目标。细心的读者看过《校红札记》后,会体会到其中的匠心——尽管那组文章的背后仍然是坚实的学术根基和艰苦的学术探索。 杨先生与我同月同日生,神交十年,惜未谋面。能为杨先生的文集尽一点力,是我莫大的荣幸。由于杨先生没有最终完成对校样的修改,一些问题笔者不得不自行作一点决断:除了极少的前后不统一和引证不准确之处,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例如,一些影印件杨先生不曾目睹,文章中只好采用推测口气;笔者在核对了影印件后,就直接改为肯定的口气,不另注。我认为类似情况算不上不尊重原稿。杨先生在本书中的一些看法,我有不同意见,如薛姨妈是否有与贾府联姻的愿望;巧姐“流落在烟花巷”的证据是否充足等等……也曾去信探讨;但杨先生既然未及回信,在不知先生意见的情况下只能保持原样,不作改动。有几个地方要特别说明一下:关于芦雪“广”(yan)和芦雪“厂”(an)之争,笔者赞成前者,但杨先生坚持认为是后者。他在以前的来信中说:“……我仍然以为是‘厂’(an)而不是什么‘广’(yan)——古字(!)。厂,就是书房……。山下小屋“广”,大观园里哪里有真山呢?蓼淑旁边一间书房,正是贾政羡慕的月下读书处。这也许是我的一点偏见。”本书自然要遵从杨先生意见。另外还有一个“靖批”问题。原本杨先生谈“靖批”的文字和谈脂批的文字未曾仔细区分。我个人认为靖批属今人伪造,决不可信。在电话中建议杨先生谈及脂批时尽量避免涉及“靖批”,把谈“靖批”的文字单列出来,拟名《靖批三则》,置于全书之末,并加一段按语说明“靖批”真伪之争。杨先生接受了笔者的意见,在“靖批三则”后补加“校读”二字,在《靖批三则校读》题目之后用铅笔注明“这里加一段话”,可惜还未及加上先生就离开了。几经考虑,我在相应的地方补加了一个小注,说明相关情况。个人认为,杨先生对于“靖批”还是倾向于相信的,接受我的意见完全是出于谨慎;否则,这篇文章就不会保留了。新发现的卞藏本杨先生生前未及得见是无可弥补的遗憾。几经考虑,笔者决定将该本全部回目附于相关文章之后,以供读者参考对比。本书排印时卞藏影印本尚未出版,笔者依据的是藏主卞亦文先生提供的复印件,在此向卞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杨先生认为:“校勘抄本,或说‘版本研究’,是要辨明其中的真伪。其终极目的,是为汇校出一部供公众阅读的、尽量接近曹雪芹原著的《红楼梦》新本子”。杨先生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这个“终极目的”的。我以为他之所以不辞辛苦地做“杨校蔡本”的工作(蔡义江先生在为本书所撰序时已作说明),除了私谊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与蔡义江先生有着共同的学术追求。读者即将看到的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新修订《红楼梦》蔡校本就吸收了很多杨先生的研究成果,这是让杨先生深感欣慰的。让自己的研究成果尽快与读者见面,对杨先生来说重于一切。应我之请,杨先生还以同样的方式在其他两种优秀的红楼梦整理本上作出了自己的校订。综合起来,应该可以整理出杨先生心目中理想的本子。笔者愿意为此尽力,也希望这样的本子将来能得到出版机会。 最后,代杨先生向支持本书出版的杜春耕先生,序作者蔡义江先生,责任编辑廖生训、殷梦霞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对以各种形式支持杨先生红研工作的同人好友胡文彬先生、林冠夫先生、郑庆山先生、梅玫先生、张庆善先生、吕启祥先生、刘世德先生、邓遂夫先生、梅节先生、裴世安先生、刘文莉先生等在此也一并致谢。 于鹏 2006.10.26 时值杨先生75周岁寿辰 yupeng信箱(yu_peng)于 2007-1-23 11:40:40 编辑过本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