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雪之迷
作者:sunxiaowei 标签:红楼梦 | 阅读次数:199 |
![]() ![]() ![]() |
| ![]() ![]() ![]() |
茜雪之迷
《红楼梦》中的茜雪之谜
茜雪是贾宝玉的一个丫鬟,《红楼梦》全书里面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撵出大观园去的丫鬟加起来一共有四五个,而茜雪是头一个被撵的。《红楼梦》里的谜很多,茜雪被撵可以说是一个最让人困惑不解的谜。这谜的不解之处说起来有这么三条:头一条是冤,不知道犯了什么错就给撵了。茜雪规规矩矩,一没狐媚餍道调三窝四,二没跌了扇子骨撕了扇子面摔了玻璃缸砸了玛瑙碗,三没偷玉了金的,四没私藏春囊香袋,五没和堂兄表弟私相传递暗结连理,凭什么说撵就撵了。按照书里的说法是为了茶的事撵了茜雪,可是错喝了枫露茶的是宝玉的乳母李嫫嫫,而茜雪在一边站着,并没有招谁惹谁,茶还给泼了一身,明明是老太太惹的事,怎么怨到了茜雪头上呢? 再一样是,到底让谁撵的也不清楚,是宝玉?是王夫人?是贾母?还是别的什么人?全没有一点交待。 第三是什么时候撵的也没有着落,事情起于第八回,直到过了十几回后才露出了一点眉目,前前后后拢共就是李嫫嫫嘴里冷丁的一句话,“为茶撵了茜雪”,具体是在哪一回里撵的并没有说。 《红楼梦》是个谜,或者说是一个借着讲故事而出的,特意就是让人猜的大谜语。既是谜语,出了迷面 则必有迷底,断无让读家走投无路,有去无回的道理。茜雪其错何在,翻遍了整本书也找不到。但既然编出了这么个故事,就肯定不会让它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悬在半空里落不了地,一定是事出有因。也许撵茜雪并不是因为她办了什么错事或说错了话,说不定还有什么误会,或是另有一些其他不得已的原因呢也未可知。 不管茜雪有错还是没错,被撵出去找不到其他的缘由,总归是为了所谓枫露茶的事,而这事是由李嫫嫫引起的,所以要解开茜雪之谜,还是得先从李嫫嫫身上谈起。 这李嫫嫫是个不谙事理的老太太,与赵姨娘,芳官干娘,春燕娘四人并列,均属糊涂昏聩之列。这四老各有各的昏法,互不相犯,李嫫嫫的不妥之处是仗着自己原是宝玉乳母便不分上下尊卑,也不管场合地点,处处托大,更兼一宗让人哭不得笑不出的毛病,就是别管见着什么好点的东西,上来就吃,就喝,要么就拿了家去。 一天,宝玉、宝钗、黛玉一起在薛姨妈处饮酒闲谈,老太太不知从哪里跟了来,在一边讨扰不停,令人厌烦不堪。到晚散了后,宝玉、黛玉二人便回来了,宝玉又特请黛玉喝早上沏下的枫露茶,因问茜雪,茜雪说李嫫嫫来了要尝尝,没法儿,就让喝了去了,宝玉听了由不得大怒,茶杯子也摔了,茶还泼了茜雪一裙子,嚷嚷道,“如今逞的比祖宗还大了,留着干什么,撵出去大家干净”,说着便要回贾母,撵了李嫫嫫。 下边按理说应该是怎么把李嫫嫫撵了去,可老太太竟毫发无损,该吃吃,该喝喝,还是整日家糊里糊涂招三惹四。转眼故事又过了一大截儿,从第八回一下子蹦到了第二十回,李嫫嫫不知从哪里又转了出来,寻上袭人闹开了别扭,破口大骂,没遮没拦,不想胡言乱语中却偶然带出了前边茜雪的事情。让人没想到的是,宝玉口口声声说要撵了李嫫嫫,却不知怎么阴差阳错的倒把茜雪给撵了。倒底是怎么个撵法,只轻描淡写,一句带过,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则一概全无。 以小喻大是红楼梦的独门绝技。一些极不起眼的小物件,看书的时候弄不好不经意间就给忽略过去了,然而有时它却比那些大是大非的还管用,这些不起眼的小物件或暗示身份,或用来表现性格,说不定还藏着些吉兆悲谶的在里边。 话还是从李嫫嫫那宗讨人嫌的毛病说起,老太太不光喝了黛玉的枫露茶,还拿走了晴雯的豆腐皮包子,而隔了十多回之后,又吃了袭人的酥酪。 如何撵了茜雪放放再说,先看茶,酥酪,豆腐皮包子是怎么回事。细说起来,这三样宝贝可不是随笔写就,可有可无,放在这里是要说事的。这三样东西分属黛玉,袭人,晴雯。先说这茶,茶是为品而烹,非为解渴,属形而上之列,当喻黛玉之品格。酥酪虽说不上有什么品位,却也是奢侈之物,而豆腐皮包子纯粹是为了吃饭做的,比起酥酪来又等而下之了,这后两样东西的意思是,袭人的次序比起晴雯来又高了一等。茶,酥酪,豆腐皮包子无非是供吃喝之物,却在大手笔下通了灵,使三人之品,之序立现。 撵茜雪是为了茶,而这茶却非同小可,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茶与黛玉有着不解之缘,这缘分可谓渊远流长,它与黛玉相伴始终。黛玉自二十九回“多情女情重愈斟情”之后便已名存实亡了,在另一个世界里,她是一个“十七八岁极标致的小姑娘,梳着溜油光的头,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子”,彼时彼地,她的名字已不再叫黛玉,而改称茗玉了,“茗”当然也就是茶。 李嫫嫫喝了枫露茶是在第八回,这一回正是黛玉和宝玉言情之脉的起始,在此之前,宝玉 “视兄弟姐妹皆如一体”,与黛玉只是更近些而已,从第八回开始,二人才谈起了儿女私情。到第二十五回,两人关系达到了最高潮,黛玉吃了王熙凤送来的两瓶暹罗茶,大概就是现在的泰国茶,熙凤说既吃了我们家茶,为什么还不作我们家媳妇呢,这一下子差点就成了贾家的媳妇。而恰恰就在这关键时刻,却有人从暗中伸出黑手试图斩断情缘。是谁伸出了黑手另当别论,单说这“暹罗茶”,那么多人谁也品不出这怪茶的味道来,独黛玉能知其味而会其意。 茶喝到这个份上的确是出色儿了,怪不得宝玉在第八回里说“这茶得沏个三四回才能出色儿”呢。宝玉当时说这话时,读起来感觉就是随口一说,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含意,没承想这茶早早的沏上,竟过了十多回后才真的出了色儿,只是将“枫露茶”改成了“暹罗茶”。为了在二十五回里烹好这定情之暹罗茶,宝玉从第二十四回就开始一通的紧忙活,别的事插不上手,便将小厮的名字一会儿“茗烟”,一会儿“焙茗”的翻过来倒过去的斟酌不停,算是为烹茶做出了贡献,只是这种贡献显得太抽象了点。 黛玉结局终成悲剧,读者无不叹息,到了第七十八回,黛玉其名虽存而魂魄早已去矣,《芙蓉诔》便是这悲剧的最后总括。在这篇借晴雯之躯,写黛玉之魂的悼文中,宝玉为芙蓉女儿黛玉奉献了四样祭品,其中第四样便是“枫露之茗”。 茶虽末端,事关紧要,杀人可恕,情理难容。这李嫫嫫糊涂昏聩得实在不是个地方,喝了黛玉的茶不说,还拿去了晴雯的包子,而晴雯又是黛玉的影子。喝了茶拿走了包子表面上看起来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然而其兆非祥,它恰恰在这情缘之始的紧要当口上,播下了一颗不吉利的种子,专属黛玉的“枫露之茗”启能让他人喝了去。要不把老太太撵走,悲谶成真,怎对得起黛玉,怨不得宝玉大怒。可要真把李嫫嫫撵了,实也罪不当罚,毕竟不过是喝了茶拿走了包子,老太太哪知道背后还有这么多名堂,茶了包子的所寓之意是写给读者看的,书中人物并不知晓,再者说李嫫嫫是宝玉的乳母,就算是真有什么罪过也不能让宝玉给撵了,否则也太有损宝玉的形象。 撵了乳母是不仁不义,甚至也可以说是不孝,不撵吧对黛玉又是薄情寡义,左不是右也不是,实在也难想出个办法来,但总要有个了结才行,于是只好找个替罪羊,让茜雪代过了,谁让老太太喝茶你在一边看着来的。现在回过头来再想想为什么作者让茶泼了茜雪一裙子,就不难理解了。 既是代人受过,当然找不到错在哪里,就连让谁出面来撵茜雪也没法安排,最后只好留下了一本糊涂帐,然而这本账只是让读书人看起来糊涂,其实作者自己心里早就盘算的一清二楚了。找替罪羊代人受过的情形在《红楼梦》里还不止这一次,只不过不 象茜雪之谜这般扑朔迷离罢了。 《红楼梦》值得多看几遍,原因就是不明白的地方太多,甚至翻来复去的看了许多遍还是有很多东西搞不懂,为了弄清楚书里讲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光读“红”怕是不够了,以至于最后有人发展成了“研红”,研来研去的就弄出了“红学”这么个怪物。《红楼梦》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难懂的书,它什么事情都不明说,要么是瞒天过海,要么是声东击西,要么是指桑骂槐,云里雾里的让人难辨东西南北。就说这茜雪、黛玉、枫露茶等等的事情,找遍全书,没有哪一处说茶与黛玉有什么不解之缘,也没有说酥酪、豆腐皮包子就代表了袭人与晴雯的等次,小厮茗烟改不改名的与黛玉也扯不上任何直接关系,而芙蓉诔明明白白祭的就是晴雯,内中并无一字提到黛玉,而黛玉甚至还与宝玉一道奇文共欣赏。不光这样,就连在第八回里,枫露茶也没有说是给黛玉沏的,宝玉只说了一句“请林姑娘喝茶”,没有说是什么茶,甚至说这话的时候林黛玉人也早就走了,根本就不知道还有贾宝玉要请她喝茶这回事。 把所有这些暗语机关变成大白话说出来是读者的事情,要是书也直来直去的写,就没法再看第二遍了。曹雪芹如此煞费苦心,让事情既不能成无头之案,还得遮来掩去,怕的就是迷语让人一眼看穿,书念起来索然寡味。所以,茜雪之谜解来需费些周折,不前后左右的多看几遍怕是不能明白的。 作者:孙小卫(北京) sunxiaowei57@sin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