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红学的悖论与市场的悲哀-致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编剧 梁归智

红学的悖论与市场的悲哀-致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编剧 梁归智

作者红米 标签新版电视剧 阅读次数:537
红学的悖论与市场的悲哀
----致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编剧

梁归智


  自从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开始筹拍以来,各种不同意见时有发表,而争论的热点问题是新版对小说文本后四十回的取舍态度。前天,一位普通红迷给我电传来一个信息,全文转录于下:


新版《红楼梦》有四大变 强化宝钗黛爱情悲剧 
2003年02月12日12:29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02月12日讯:由于某种原因,原定于今年1月底完成的新版《红楼梦》电视剧本初稿,估计要到4月份才能杀青。编剧黄亚洲近日来到北京,再次和有关红学家进行探讨。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透露,电视剧总共40集,比旧版多了4集,现在剧本分集提纲已经全部写完,分集剧本已经写了20集。和18年前的旧版相比,新版《红楼梦》将凸显四大变化:强化宝黛钗的爱情悲剧、正视书中的佛道色彩、增加后40回的篇幅、完整勾勒重点人物命运。此外,记者获悉,这部电视剧将争取在年内开机。

  爱情悲剧是切入点

  黄亚洲介绍,强化宝钗黛的爱情悲剧,这将是新版《红楼梦》的切入点,“尽管原著中已经进行了大篇幅的描写,但是不同的切入点对情节的取舍是不同的”。黄亚洲透露,将通过明线和暗线进行铺垫,首先要把原著中有关的对白加以强化,原著中宝钗黛爱情的头绪比较多而且有些纷繁,剧本将对此进行梳理;其次,运用薛姨妈等暗线进行烘托。

  相信观众的鉴别能力

  由于认识的局限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旧版《红楼梦》对“太虚幻境”和“风月宝鉴”等进行了略写,观众也反映有些看不清楚。黄亚洲认为,当时对这些带佛道色彩的内容进行淡化处理可能是害怕观众看了之后会产生一些悲观厌世的思想,但是他觉得观众其实会有自己的鉴别能力,“而且,像疯和尚本身对情节就有推动作用,它还能够给观众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觉感受。”

  后40回要充分表现

  旧版《红楼梦》总共36集,原著后40回内容在电视剧中所占的集数为6集。电视剧播出后,这样的处理招致不少争议。新版《红楼梦》将进行弥补,对于后40回里的贾宝玉结婚时的“掉包计”、林黛玉之死等将做比较完整和充分的交代。此外,对于旧版把贾宝玉改编成乞丐的处理,新版《红楼梦》将尊重原著,黄亚洲表示,贾宝玉出家披着大红毡子在雪地遥拜贾政,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画面。

  重点人物要有始有终

  黄亚洲说,《红楼梦》原著中前前后后描写了100多个丫头的命运,电视剧里当然不能每一个都会详写,但是对于其中的10多个主要丫头的命运要做完整的交代。在黄亚洲看来,《红楼梦》原著中很多事件都没有交代季节和时间,因此他在看书时的一个工作就是把事件发生的时间还原出来。(刘江华)


  从这则报道,已经基本上可以看出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的轮廓面貌。作为一个涉足红学研究20年的普通学人,感到有一些意见和想法应该贡献给编剧以作参考。

新版要把太虚幻境、风月宝鉴的故事作正面展现,这不会引起什么争论,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获得很大提高,已经不会有多少人还会从“封建迷信”这种幼稚的角度看问题,所以“相信观众的鉴别能力”可以说得更肯定一些,用不着有什么担心。但我以为当编剧说这句话的时候,却对“观众的鉴别能力”认识得不太清楚和深刻。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可以从编剧“爱情悲剧是切入点”和“后40回要充分表现”这两个主导改编方针得到观照。我先不讲道理,而引两则信息以作对照。

第一则信息是“悼红轩”网站设置了“您认为新版电视剧红楼梦该如何处理80回后的情节”网上调查栏目,截止2003年2月15日(癸未年元宵节)止,共有102人投票表态,其结果如下:15.7%按程高本后四十回;73.5%根据脂批和前八十回中线索另写剧本;10.8%只拍前80回。从这个投票结果看,编剧的改编立场只与15.7%的“观众”认同,却与84.3%的“观众”对立。难怪已经有“观众”针对这种改编立场在网上批评:“为什么要这样啊?连调包计都拍?续书后四十回敢情全收啊?还不如不拍。”(悼红轩网站2003/02/14署名“辛”)“拍‘掉包计’之类的东西简直是胡闹,对于八十回后的情节,我觉得新版应该在原版的基础上充实、发挥,而不是按高鹗的续书,否则新版很可能失败。”(悼红轩网站2003/02/16署名“胡勇”)

  第二则信息是坚决反对后四十回的红学家周汝昌的红学著作《红楼小讲》,自从2002年1月由北京出版社作为“大家小书”系列之一出版后,一直名列该系列丛书销售量之首,最近又要重印。《红楼小讲》是一本面向普通读者讲释《红楼梦》思想文化艺术审美的“普及性”红学著作,因此它的受欢迎很能说明现在喜欢《红楼梦》之广大群众的“鉴别能力”。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既然是面向广大的“红迷”群众,编剧怎么可以无视如此明确的“观众的鉴别能力”,而只以某一些“有关红学家”的意愿是从呢?您自己的“鉴别能力”何在呢?

  上面是“摆事实”,下面再来“讲道理”。

  从胡适、俞平伯揭橥的“新红学”开始,到20世纪末的红学研究主流,都是从各个层面和角度严格区分曹雪芹原著和程高续貂本“两种《红楼梦》”,这是“红学”作为一门严肃的学术之最主要的“焦点”和“要害”。红学家们已经出版过难以计数的著作论文,从曹学到版本学,从脂批研究到探佚学,从文化思想到艺术美学,都作了深刻彻底的分析阐释。正是由于红学家们的这些研究工作,才导致了全民对《红楼梦》的认识转向,导致了80年代电视剧《红楼梦》的改编拍摄路线。这也就是前面所列举的“观众的鉴别能力”之所由来和根据。“有关红学家”的意见也让人十分费解,一百年来的红学活动都围绕着严格区分“两种《红楼梦》”进行,却要拍摄一部混淆两种《红楼梦》的电视剧!那还出新校本《红楼梦》干什么?就让胡适推崇的程乙本《红楼梦》独行于天下不就行了?这些红学家们的“鉴别能力”为什么和普通“观众的鉴别能力”差距如此之大?

概言之,曹雪芹原著《红楼梦》是一部蕴涵着深刻的形而上哲理,体现了全面的中华传统文化之精粹的艺术作品,在情节结构上是以贾家的“家族盛衰兴亡”为主调,以贾宝玉和众女儿的悲剧命运为主要表现对象,以贾宝玉和王熙凤为“双主角”的哲理大悲剧,人生大悲剧,命运大悲剧和美学大悲剧。它绝不是一部单纯的“反对包办婚姻”的“爱情悲剧”。后四十回却倒退回曹雪芹在第一回就开宗明义坚决反对的“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的“千部共出一套”的“风月笔墨”。当然,后四十回曾经在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方面起过它某些积极的历史作用,但作为已经到了21世纪的今天,还能够停留在如此浅薄的立足点上吗?新版电视剧编剧到底对红学的了解有多少?对曹雪芹原著与后四十回续书这“两种《红楼梦》”的本质差异是不是具有基本的分辨能力呢?甚至是不是读过《红楼小讲》呢?

曹雪芹原著与后四十回续书之“两种《红楼梦》”具有雅俗分途的思想文化境界和艺术审美境界,二者绝不能混淆而互相“补充”。把后四十回的“爱情悲剧”作为“切入点”,那就必然要歪曲曹雪芹的原意,要对前八十回作错误的理解。贾母将从一个具有丰厚传统文化内涵的“老太太”变质为一个简单化的自由爱情的“破坏者”,宝玉、凤姐、黛玉和宝钗都将从“正邪二气所赋之人”蜕变为“才子佳人等书”中的概念化形象,“慈姨妈”将变为“奸姨妈”……。所谓“新版《红楼梦》将进行弥补,对于后40回里的贾宝玉结婚时的‘掉包计’、林黛玉之死等将做比较完整和充分的交代。”“原著中宝黛钗爱情的头绪比较多而且有些纷繁,剧本将对此进行梳理;其次,运用薛姨妈等暗线进行烘托”不已经向我们展现出这样一幅从曹雪芹的崇高美学倒退的庸俗化的影视画面吗?在这样一种对《红楼梦》“整体观”认识的格局下,所谓“对于其中的10多个主要丫头的命运要做完整的交代”也是令人担心的,是不是要演鸳鸯“殉主自杀”?演紫鹃先痛骂宝玉再和袭人“双护玉”以阻止宝玉出家?演平儿终被贾琏“扶正”?演巧姐嫁了一个乡村的大财主?演香菱也成了薛蟠的“大太太”?……

  关键词是“原著”,拍摄《红楼梦》要尊重原著,但这应该是指曹雪芹的原著,后四十回是“续书”而不是“原著”,这是首先应该分判清楚的。所谓“新版《红楼梦》将尊重原著”,却混淆了“原著”概念,将“原著”替换为“续书”,结果必然是歪曲了曹雪芹的“原著”。所谓“贾宝玉出家披着大红毡子在雪地遥拜贾政,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画面”最明白不过地说明编剧对曹雪芹原著所体现的深微高远的中华文化的美学意境缺少真正理解,才会对续书中一种简单化的“色彩对比”如此欣赏。

拍摄《红楼梦》这样的电视剧投资大概不会少吧?如果巨额的投资就是这样一个结果,还是去改编《孔雀东南飞》或《梁祝》的好,那才是货真价实的“爱情悲剧”。这不是幽默,而是一个认真的建议。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何况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件国宝级的“瓷器”,对它的影视改编涉及到整个中华民族精神境界、文化素养、审美能力等重要层面的“导向”,涉及到中华文化和美学所达到的水准“高度”,不是单纯的“拍一部电视剧”的问题,故不避“逆耳”,作此野芹之献。

              2003年2月16日



红米(hqq)于 2003年3月5日 3:19:16 编辑过本帖

红米(hqq)于 2003年3月5日 3:19:59 编辑过本帖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