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袭人辨析(一)

袭人辨析(一)

作者似水流年 标签袭人 阅读次数:193
据说看红楼的人分为两派,只要问一个人是喜欢林妹妹还是宝姐姐就能看出来了,喜欢
林妹妹类型的多半都是憧憬风流多情的,而喜欢宝姐姐的则多为喜欢温柔持重的,从这
个角度上讲,袭人也应该算做宝钗一类的,至少也应该有相当多的人喜欢才是。但似乎
事实并非如此,袭人在很多人眼里成了暗藏心机打小报告,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典型,
甚至还有不少人把她的处心积虑与宝钗相提并论,这里我想谈谈袭人。

众所周知,脂砚斋在评语中对许多书中人物都有中肯的评断,从已考证的关于脂砚斋与
《红楼梦》成书过程密切相关的情况来看,脂砚斋和曹雪芹对于小说人物的爱憎观点是
基本相合的,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作为小说的背景和补充,首先让我们先看一看脂砚
斋是怎么评论袭人的:

“晴为黛影,袭为钗副”这个评语绝不是一时求对仗所发的妄评,金陵十二钗中钗黛为
首,作者在排名上为了不分轩轾,特在宝玉所见判词和《红楼梦》十二首曲中下了一番
苦心,判词中是二人共用同一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
里埋”,上句薛在前,下句林在前,可见同样分量;十二首曲中,内容主要为二宝相对
时怀念黛玉的《终身误》在前,抒发二玉之间情感的《枉凝眉》在后,宝钗虽占先机,
而黛玉兼占两首,则两人分量相衡可知矣。同样作为又副十二钗中人,晴袭也同样占据
了前两名的位置,与钗黛遥遥对应。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十二钗的最后一名可卿和副十二
钗的头一名香菱,书中都有提到她们兼具钗黛之美的说法,以作者手笔,形容女子之美
难道非要用此二人作比么?脂砚斋在书中称之为“空谷传音,一击两鸣”法,如果我们
不抱任何偏见的来看,作者确实是有意拿晴雯、袭人分别与黛钗作比的,比如书中宝玉
所作的《芙蓉女儿诔》,我们都知道红楼梦里黛玉才是芙蓉,占花名时黛玉拿到的“莫
怨东风当自嗟”正是芙蓉花签,也正因为如此,当时晴雯虽然也在场,却不能象袭麝一
样也能占花名,只能由她先掷令,就是这个道理,故在《芙蓉女儿诔》一段中,脂砚斋
有评语“虽诔晴雯,实诔黛玉也”,不能小视。同样在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形容宝钗“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时有
批语,“所谓李太白‘清水出芙蓉’是也”;十九回形容黛玉袖中香气时有批语,“这
才是花香袭人正意”——若作者本意要写几个别样女子,为何要把她们的特点混淆在一
起,是曹公才尽么,不可能,曹雪芹能写出文中如许多千奇百怪的人生,岂有写不出女
子品性的区别之理,唯一的解释就是他有意如此安排。在众娇好女子的美好品格和性情
上通过运用各种手法加以联想的写法,使读者自然按人以群属、物以类聚归并到小说中
的钗黛身上,而这两个小说人物背后原型的真实身份,则通过晴雯和袭人来暗示。

在脂批中,对宝钗和袭人是充满肯定和赞誉之词的,而且当作者笔下唐突袭人的时候,
脂砚自然会为“袭卿”抱起屈来,仅从批语中“玉卿”、“袭卿”相对的次数来看,也
不可能得出作者对袭人持批判态度的结论。那么,读者眼中对袭人的不公观点从哪儿来
的呢?主要原因可能是情雯被逐一段,宝玉对袭人产生的怀疑——但原文中已经说明了
向王夫人告倒晴雯的主要元凶,是王善保家的以及其他日常与晴雯不和的人,这其间宝
玉自己顽笑间说话不谨慎也招来了祸患,而与袭人丝毫无关。袭人在老太太和齐府上下
众人眼中一直都是个贤顺的典型,即使是小丫环顽皮有不服别人的,也没有听说过有不
服袭人的,由此可见,袭人贤的形象是真实可信的,而且她的地位也是稳固无忧的,没
有必要担心和嫉妒别人的争宠,所以仅从前八十回小说的角度上讲,片面地摘言择句对
袭人产生的指责都是子虚乌有的。

不仅小说中是如此,如果我们来探讨袭人这个人物原型的问题时,就会发现作者对她所
饱含的真情,这个问题可以从袭人名字的来历谈起:

书中有一处明确提到袭人名字的来历,贾政责问是谁取了这么一个鬼精的名字,宝玉说
到,“前日间看古书,有‘花气袭人知昼暖’一句,她又姓花,于是给她取了这么一个
名字”,表面上看通情达理。但翻开诗中原文,原诗本来是“花气袭人知骤暖”,即闻
到漫处的花香,知道天气突然变暖了,与“昼暖”仅一字之差,而含义差之何以千里!
(作者在文中这种巧换一两个字的地方达到另一目的、或者词句本身就包含多重意思的
地方并不止一处,比如迎春判词中的“可怜花柳质,一载赴黄粱”中的“黄粱”就不能
作“黄泉”讲,而是应该做“黄粱美梦”讲),可能你会认为这不过是小说,一时笔误,
记错了或写错了也是有的,但脂批马上站出来,“此书一字不能更,一字不能少”,为
何?如果纯粹是一部小说,少一两字有何不可?只因改变了一两个字,就有可能变动小
说后面的“真事隐”。
那么,这里出现的谬误就值得探讨了,脂批里是鼓励读者看出谬误,认真思索的。如果
我们设想,这里宝玉所说的只不过是一段“假语存”,那说明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在人
名上做游戏,恐怕只能说明花袭人名字的出处并不在此。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