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袭人辨析(二)

袭人辨析(二)

作者似水流年 标签袭人 阅读次数:112
说到这里,有点悬了,你说花袭人名字的出处不在这儿,那在哪儿?

姑且停一停,想想宝玉和宝钗的名字都出在何处,射覆时宝钗说“宝”,为何射的是个
“玉”字,只因为唐诗上有一句“此乡多宝玉”,于是宝玉覆了一字“钗”,只因“敲
断玉钗红烛冷”,这也罢了,作者还生怕读者不理解,特特用香菱回答湘云,就连宝钗
的名字也出在唐诗上,叫作“宝钗无日不生尘”。那么到唐诗中找找看,看看“袭人”
的出典是不是也在唐诗上。

卢照邻《长安古意》诗中最后几句,“寂寂寥寥杨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独有南山桂
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诗中前以杨雄仕宦不得意而发愤著书自比,后以桂花作伴畅
然抒怀,可以为袭人名字的出处做一个佐证。记得蒋玉菡行酒令时从席上拿起的是什么
花么,是木樨花,即桂花。民间俗称“八月桂花香”,这当然与“花气袭人知骤暖”的
春色毫不相干了。那么这样看来,作者让宝玉给袭人取这样的名字何意呢?如果解释为
作者自己不畏强权势力、在香山著书之时身边唯有当初的丫环,现在成为贤妻的袭人陪
伴是很合理的吧。为什么说是妻子呢?小说本来设计的情节应该是袭人最后嫁给了蒋玉
菡,最后在宝玉、宝钗贫困潦倒时曾经供奉过他们夫妻,而蒋玉菡——“将玉含在嘴里
的人”到底是谁呢?这恐怕也是不言而喻吧,作者这种变换时空和人物的写法也正是采
用分身法的妙处,巧妙地可以将真正历史人物的行为移花接木到不同的小说人物的一定
阶段上,达到隐写真事的最终目的。所以脂砚斋在安排麝月出场时曾有批云,“好歹留
着麝月之语,他日袭人虽嫁而实未嫁也”,也算给这个隐写作一些暗示和埋伏吧,故云
“此书表里全用喻”。

关于袭人原型的身份和归属可以从另一个丫环四儿身上看出端倪,二十一回宝玉叫四儿
(蕙香)倒茶时曾问她的姓名,四儿回答“原本叫芸香来着,后来花大姐姐改了蕙香”
宝玉一句闲话,“明儿改叫四儿,不必什么蕙香兰气的,哪一个配比这些花,玷辱了这
些好名好姓”,脂评在此句有批——“花袭人三字在内,有趣”,细看其句,哪有此三
字的影子,若说有,也不过就是一个花字而已,值得脂砚斋在此作评么?唯一的合理解
释就是该句中隐入了花袭人背后原型的真实姓名——柳蕙兰(关于原型名字由来的具体
阐释,解梦中有专门一节作详细解释,这里由于篇幅时间所限,不去一一引证,见谅。
可参考的证据为宝钗蘅芜苑的匾题,最初为“兰风蕙露”,诸客题联中有一联为“三径
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由前所述,袭为钗副,宝钗住处的对联自然与袭人有
关。)提到四儿的原因,是因为后文当晴雯逐出大观园时,四儿也因与宝玉同一天生日
被逐,原因很简单,只因为王夫人听到了传言——“同日生日便是夫妻”,这实际上在
荒唐无稽的闲话中透露了袭人原型与曹雪芹之间后来的夫妻关系。另外文中出现的另一
个姓花的女孩也可以为袭人原型做一些补充,这就是芳官,在庆怡红群芳开夜宴的当晚
芳官曾经醉倒与宝玉同榻,我个人认为,作者将与钗黛有关的戏子分别取名为芳官和龄
官也是有其的考虑的,这和宝钗玉锁上所写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谁说没有千丝万
缕的联系呢?

最后,关于袭人的判词也可以有一些讨论:

枉自温柔和顺
空云似桂如兰
堪叹优伶有福
谁知公子无缘

其中出现了“桂”字、“兰”字就不用说了,关于“优伶”二字,小说中当然指的是蒋
玉菡,但从小说中分身法的角度上讲,所有书中的女子实际上都在为背后隐藏的真实女
子——优伶出身,后来成为雪芹伴读丫环的竺香玉作传,(当然袭人和宝钗不仅为竺香
玉作传,同时更主要的是为另一伴读丫环——柳蕙兰作传),这首判词中的“优伶”如
指竺香玉的话,这里表达的意思也就变成了曹雪芹对被迫入皇宫、从此无缘见面的情人
的怀念,也可以说是一处“一声也而两歌”的例子吧。


注:本文的主要观点引自《红楼解梦》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