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马尔克斯
作者:立壁角 标签:百年孤独 传记 加西亚 马尔克斯 马贡多 | 阅读次数:2 |
![]() ![]() ![]() |
| ![]() ![]() ![]() |
为了这么一本不算长的书耗费了那么多时间,这只能说明它对我是多么的重要,原本以为一本国人写的外国作家的传记不过是我消遣的读物,但是时间和进度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不仅让我对这个一向崇敬的作家的人生有了一些感性的了解,而且还代我说出了许多长久以来我想说又无法顺畅组织的话。它的表达与我想说的话的贴近程度几乎无法言表,硬要说的话就是我甚至不必要再在书摘上写自己的感受,因为我摘录的语句就是我想说的,哪怕是我没有想到过的,那也是我一见如故的,每次见到都像老友重逢。眼见旁人还在攀比看书的速度,我不由得私下说我早已不屑于这样的阅读,如果是我觉得有价值的书,哪怕用再长的时间也值得。究其根源,看书不是为了炫耀,更不是为了堆积,而是为了对自己的人生有所裨益。仅此而已,不再赘言。
冲积扇公元二〇〇四年十一月三十日下午二时于双流 在看书过程中触动神经而用铅笔做下记号的东西 一、封面: 活着为了讲述生活,生活并非一个人的经历,而是他的记忆,为了讲述生活的记忆。 二、自序: 海明威说过,作家最大的不幸是童年的幸福。 ……文艺家施克洛夫斯基的陌生说。施克洛夫斯基说过,[艺术知识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示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仅仅是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 ![]() [冲积扇眼中的马尔克斯和马贡多:限于篇幅,故而未能将冲积扇遇见的马尔克斯的全部展示出来,只能等以后有机会再说了] 三、正文: 第一章 童年――记忆的天堂 多年以后,当加西亚•马尔克斯不得不离开阿拉卡塔卡时,“大屋”就成了他最大的“精神负担”,因为他想用文学“成就它”,一半为了忘却,一半为了纪念。 战争虽已过去多年,但外公和他的那些有血有肉的战友们使加西亚•马尔克斯看到了历史的鲜活存在。 第二章 少年――人生的历练 ……他的嗜书好读,他的沉默寡言……使他有足够的时间读书和沉思。诚如他后来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所表述的那样,他那时是在“享受孤独”。 他认为,不给文学以自由,就等于判处作家死刑。如果有人因为将它与自己与现实挂钩而感到不适,那也是他做贼心虚、自作自受,怨不得文学,怪不得作家。 第三章 青年――在文学的海洋里遨游 几十年后,加西亚•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深有感触地慨叹:人生最悲惨的莫过于相爱而不能,无论是因为太年轻还是太老…… ……加西亚•马尔克斯中途辍学干起了新闻。……放着好好的法律不读,却偏要去当“耍笔杆子的乞丐”…… 重要的是,福克纳使加西亚•马尔克斯萌生了缔造“一个南方世界”的梦想,而这个梦想终于在一九五零年的一次“归根之旅”中发芽、分蘖:他发现了马孔多――他的“南方世界”,开始了他真正的马孔多之旅并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第四章 模仿――为了写作的写作 他认为文学无所不能,却把当记者看作是权宜之计。这并非出于什么个人偏见,而是时尚使然。然而,记者生涯教会他的是另一番景象:文学赖以生存的现实沃土。多年以后,他将不得不慨叹现实的神奇,说:“现实是最伟大的作家。” 此人记忆力超群,博览群书而又过目不忘,“像本活字典”。这使加西亚•马尔克斯受益匪浅。 加西亚•马尔克斯除了采集新闻外,还要独立主持一个不小的时事短评栏目《句号,另起一行》。报社记者是个耗人的活儿,加西亚•马尔克斯每天都必须工作十六七个小时。……“多亏年轻,”后来他这么说。 ……著名的西班牙语文学者、诗人达马索•阿隆索。……倾听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等人的文学见解,发现他们对当代外国作家颇为了解,但对西班牙文学传统却知之甚少。……在达马索•阿隆索看来,西班牙语作家不了解“黄金世纪”、不了解塞万提斯,比美国作家不了解莎士比亚还要罪过、还要危险。此后,加西亚•马尔克斯每天都要在百忙之中挤出点滴时间来浏览“黄金世纪”的文学作品。……他以全新的角度审视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文学巨匠,终于“发现了西班牙古典文学的世界意义和当代性”。 在青年加西亚•马尔克斯看来,波哥大(扩而言之是城市)就像巨大的墓穴(市民则是它贪婪的老鼠)。它吞噬了每一个人的“自我”,使之成为“另一个我”――“非我”。他曾经这么慨叹:“要是没有波哥大该有多好!”;“要是永远没有人发现地球是圆的该有多好!”因为那样一来,他就能永远呆在阿拉卡塔卡了。因而,对青年加西亚•马尔克斯而言,他的孤独归根结底是“文明人的孤独”,是文明人离开根基,离开自然,进入都市的必然 ……福克纳的感受:对一个作家而言,“最好的工作地点就是妓院。那里的早晨很安静,那里的夜晚是节日……” 加西亚•马尔克斯白天忙于采访、撰稿,实在找不到新闻还要挖空心思地编造一些新闻。 夜阑入静,惟独加西亚•马尔克斯在伏案写作。他清楚地懂得,他不是天才,不是莫扎特。他必须努力,用分分秒秒的时间替自己建造成功的灯塔。 经过长时间的等待,他终于有了“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的那种百无聊赖的感觉。……加西亚•马尔克斯经常慨叹“朋友真好”、“集体真好”。 第五章 流亡――巴黎的“乞丐” 但没过多久,父亲还是觉察了,警告说:“你等着吃纸吧。”这句咒语般的箴言一直陪伴加西亚•马尔克斯达十余年之久。 ……那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震惊之余,他首先想到的是写一篇报道。但计划很快搁浅。因为……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他的死被认为是“毫无新闻价值”。这使他重新燃起了文学创作的欲望,并开始对被称之为“第四权力”的新闻界产生了怀疑:那里不是大而无当的议论,就是实实在在的政治、经济纠纷和有关文体明星的小道消息。平等、法律是一块橡皮泥,任各种势力捏来捏去。小老百姓算什么? ……他不甘心新闻的非新闻本质,也不甘心自己永远处于撰稿的位置,终于萌发了自己办报的想法。 实际上,《要报》不到五天就夭折了。加西亚•马尔克斯不无自嘲地自称它是“世界最漂亮的一朵昙花”,并悲壮地用幽默的口吻敬告天下:“囿于资金等难于逾越的困难,我们决定继续对《要报》实行消肿……使之真正成为无形的、理想的报纸。这样,《要报》将继续存在下去……成为世界上第一份形而上学报…… 第六章 墨西哥城――第二故乡 ……他天生恐高,总是对飞机之类的东西敬而远之。这使他有机会取道美国南方,领略了福克纳为之呕心沥血的那一方土地。 ……《巴尔塔萨尔的一个奇特的下午》、《蒙铁尔寡妇》、《周末后的一天》、《礼拜二午睡时刻》、《纸做的玫瑰》、《某日》、《此镇无贼》和《格兰德大妈的葬礼》……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为马孔多世界添砖加瓦。 第七章 百年孤独――“美洲的《圣经》” 虽然加西亚•马尔克斯对电影情有独钟(他曾经把电影比作情人,把小说比作妻子),虽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全神贯注地投入电影这个“情人”的怀抱。但到末了,他都是一个蹩脚的电影工作者,一个不称职的编剧。他对于电影,始终就像福克纳对于戏剧,可以用无缘二字来概括。……原因很简单:他要忠实于原著,竭力保持“原汁原味”,其结果便是与电影格格不入的大量的描述和冗长的对白。 行至半途,加西亚•马尔克斯突然产生了灵感。“多年以后,奥雷良诺上校面对行刑队,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像一道闪电在他的脑际赫然亮起。这就是憋了几十年的《百年孤独》的开头,这就是外祖母惯用的叙事方式。 他像风,不受梦幻和灾难的侵袭。他比吉普卜赛人更加吉卜塞人,他是高康大转世。 ……读者居然认出了它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生平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他的心情非常激动,他停顿了一下,像是犹豫,又像是震惊。最终,他学着海明威的样子,朝那人挥挥手说:“再见,我的朋友!” 他有点洁癖:每一页稿子必须清清爽爽一尘不染既不能有涂涂改改,也不能有圈圈点点。 ……俄文版《百年孤独》。它删掉了几乎所有描写性爱的片断。加西亚•马尔克斯认为那是极其荒唐的,“一个自我标榜为无所畏惧的唯物主义国家,居然把自己的人民赶回到了中世纪”。 第八章 成功之后――“做一个普通人是多么幸福” ……“家长”避开了任何一个历史上的独裁者,但同时又有所有独裁者的共性。 而这种复杂的两面性完全受惠于叙述者的“无能……小说的题词写着“猎取爱情,需要傲慢”。这是十五世纪葡萄牙诗人希尔•维森特的名句。 第九章 诺贝尔奖――众望所归 瑞典学院给予的评语是:他的小说以丰富的想象编织了一个现实与幻想交相辉映的世界,反应了一个大陆的生命与矛盾。 ……他宣布了刚刚作出的两个决定:一是回哥伦比亚生活;二是重操旧业(当记者),并用一部分奖金在祖国办一份报纸。报纸的名字叫《另一个》,一是为了纪念博尔赫斯和乌纳穆诺,因为二人都曾用“另一个”为题写出了精彩的作品;二是要给祖国和世界树立另一个形象、注入另一种声音。 ……加西亚•马尔克斯再次离群索居,在卡塔纳赫一个面向大海的书房里。按照自己惯常的时间表工作:从周一到周六,从早晨八点到下午三点。如果因为某一难以推诿的事由而被迫中断当天的工作或者由于某种意想不到的原因而“卡了壳”,他总设法在第二天予以弥补。“一分灵感,九分汗水”;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这正是加西亚•马尔克斯成功的秘诀。 ……他踌躇满志,表示自己一直为她坚守童身。……阿里萨便果断地说出了花去他五十三年七个月又十一天才作出的这个回答:“永生永世!”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一部与众不同的爱情小说。其所以与众不同首先是因为它的丰富。一如《百年孤独》的孤独意欲涵盖种族的孤独、民族的孤独、家庭的孤独、个人的孤独、历史的孤独、现实的孤独、男人的孤独、女人的孤独等形形色色的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进行了司汤达式的“爱情汇演”。用哥伦比亚作家安东尼奥•卡瓦耶罗的话说,它是一部“爱情大全”,集古往今来的男女关系和千姿百态的爱情纠葛于一身,真实地、形象地展示了富有的关系、贫贱的关系,合法的关系、非法的关系,崇高的关系、庸俗的关系,隐秘的关系、公开的关系,暧昧的关系、放荡的关系,伟大的关系、卑鄙的关系,纯洁的关系、肮脏的关系,自私的关系、无私的关系,幸福的关系、悲惨的关系,持久的关系、“露水”的关系,尔虞我诈的关系、罗曼蒂克的关系;表现了忠贞不渝的爱、昙花一现的爱、逢场作戏的爱、一见钟情的爱,大胆的爱、怯懦的爱、和谐的爱、矛盾的爱、理智的爱、精神的爱、肉欲的爱、激情的爱、青年的爱、老年的爱、夫妻的爱、婚外的爱;反映了爱情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情感特征;描写了爱的阴谋、爱的嫉妒、爱的疾病、爱的希望、爱的绝望……总而言之,它是一部充满渴望、欢乐、兴奋、挫折、叹息、悲哀和悬念的关于爱情的爱情小说,有点像司汤达的《论爱情》。只不过《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形象的而《论爱情》却是理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