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姆佩尔,了不起的傻瓜
bintles
1953年,在著名学者、批评家欧文•豪的建议下,索尔•贝娄将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的一篇由意第绪语创作的短篇小说译成英文,并在犹太人的一份重要刊物《党派评论》上发表。这篇名为《傻瓜吉姆佩尔》的短篇小说瞬间引起美国文学批评界的热议,评论家们试着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吉姆佩尔这个角色,同时也被辛格在短篇小说上独特的创作手法和小说背后透露出来的犹太宗教情节所打动。纵观辛格的小说创作史,《傻瓜吉姆佩尔》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这部作品不仅是辛格最著名的短篇小说,而且还被誉为意第绪文学的经典作品。
小说用第一人称叙述手法,以叙述者“我”追忆往事的眼光,回顾性地将吉姆佩尔略带悲哀、却又崇高的一生呈现在读者面前。吉姆佩尔是镇上的一名孤儿,人人都称他为傻子,因为他容易上当受骗。那些爱恶作剧的人捉弄他:“吉姆佩尔,月亮掉到托尔平去了;吉姆佩尔,小霍台尔•弗比斯在澡堂后面找到了一个宝藏;吉姆佩尔,天上有一个市集;吉姆佩尔,一只母牛飞上屋顶,下了许多铜蛋。”无论别人说什么,他都信,因而时常成为人们的笑柄。镇上的人给他介绍了一位行为不检点、不贞洁的寡妇埃尔卡做媳妇,女方有一个私生子,而且在婚后不到四个月就生了另一个孩子。备受嘲弄的吉姆佩尔非但没有和她离婚,反而心甘情愿地担负起抚养这两个私生子的责任,而且冒着触犯上帝的危险,在神圣的安息日里偷面包铺里的食物拿回家给妻子吃。但他的生活并没有因此而风平浪静,私生子长大了,常常揍他;妻子时时咒骂他,而且不止一次地偷情,二十年来共生了六个孩子,但没一个是吉姆佩尔的。
读到这里,吉姆佩尔的“愚人”形象大概已深烙心底。但是他真的傻吗?其实在小说的开篇,辛格便暗埋伏笔:“我是傻瓜吉姆佩尔,我不认为自己是个傻瓜。”这种矛盾的叙事手法巧妙地将读者引入判断的“两难”。在嘲笑之余,读者完全可以顺着吉姆佩尔本人的想法,认为其不傻。首先,吉姆佩尔每次受捉弄之前,都清楚地知道自己可能受骗。他之所以相信谎话,是因为他觉得凡事都有可能,信没什么不好。这也正应了拉比对他说的那句话:“圣书上写着,做一生傻瓜也比作恶一小时强。你不是傻瓜。他们是傻瓜。因为使他的邻人感到羞辱的人,自己要失去天堂。”其次,面对妻子的不贞和众多的私生子,吉姆佩尔也怀疑过,愤怒过,苦恼过,绝望过,这中间的一切微妙之处他都了然在心。但他之所以一如既往地默默忍受,是因为他觉得“肩膀是上帝造的,负担也是上帝给的”。人,总该承受点世间的苦难和不幸。再次,吉姆佩尔有很好的记忆力和叙述水平。他在老年时还记得小时候别人给他取的多个绰号和生平主要傻事,而且叙述时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综上所述,吉姆佩尔所做的每件傻事其实都有其自身的出发点,即对上帝的无条件信仰,而且他善于思考和叙述,并不是他人眼里的单纯的傻子。因此,要全面剖析吉姆佩尔这个人物,必须将其还原到犹太传统语境当中。
傻瓜形象并非辛格的首创。在传统犹太文学中,便有一位名为“施勒密尔”(schlemiel)的经典傻瓜。这个人物的主要特征就是愚蠢、倒霉、无能、笨手笨脚,且善于自我解嘲。“施勒密尔”的产生有着深远的历史社会根源,甚至需要追溯到大流散时代。犹太人被迫背井离乡,在长期客居异乡的过程中,遭受了一系列残酷的压迫和杀戮。自诩“上帝选民”的犹太人徒有宗教精神上的高贵,却在现实的政治和经济生活中频受欺辱。面对这个失去理性、疯狂排外的异己社会,犹太人出于生存的需要,只好逆来顺受,默默忍受社会对他们的捉弄和摆布。长此以往,隐忍和自我解嘲便成为犹太人表达内心压抑的一种特殊方式,表现在文学形式上,便是“施勒密尔”形象。
辛格塑造的吉姆佩尔形象或多或少带有“施勒密尔”的影子,但他又突破了“施勒密尔”的固有特征,在小说中增加了一个重要的元素,即呼唤犹太传统文化的回归,从而赋予小说深刻的现实启示意义。以往的嘲笑和欺辱大多来源于非犹太世界,而在《傻瓜吉姆佩尔》里头,吉姆佩尔所受的嘲弄全部来自于镇上的犹太人,有学生、小偷、工人、家庭妇女等,甚至拉比的女儿、自己的妻子也欺骗他。很显然,恶意的嘲弄和欺骗是有悖《托拉》和《塔木德》的训言的,尤其是有的骗局竟以“救世主降临”、“死人复活”为由,这完全违背犹太宗教传统。更不必说吉姆佩尔的妻子埃尔卡通奸之事,每个传统犹太人都明白“不可奸淫”列于“摩西十诫”第七条,这是犹太人与上帝立的约,万万不可毁。吉姆佩尔所处的犹太小镇似乎呈现出一幅全民狂欢化的情景,完全失去了对上帝的信仰和敬畏之心。因此,辛格塑造吉姆佩尔这样一个虽虔诚信仰上帝,但却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形象,正是为了唤醒犹太民族的往昔信仰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彼此信任,并且告诫当代犹太人:犹太传统文化乃犹太民族之魂,切勿丢弃。
在小说的后半部分,辛格寄托在吉姆佩尔身上的宗教情感和民族情感逐渐明了。埃尔卡患乳腺癌死去,临终前向吉姆佩尔忏悔,乞求原谅。吉姆佩尔的上帝观开始动摇,在妻子死后一度受魔鬼引诱,接受了它的那套“无神论”观,并将尿倒在面团里做成面包欲给镇上的圣徒吃。浮士德博士把灵魂毫无保留地卖给魔鬼,但吉姆佩尔却在这关键节骨眼上瞬间醒悟。在处理这一部分时,辛格将现实与虚幻、背叛与信仰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小说的高潮。睡梦中的吉姆佩尔看到埃尔卡的鬼魂,并指责他:“你这傻瓜,因为我弄虚作假,那所有的东西也都是假的了吗?我从来骗不了什么人,只骗了自己。我为此付出了一切代价。”吉姆佩尔又见埃尔卡的脸变黑了,慌乱间顿时恍然大悟,于是将那些面包全部埋掉。鉴于《圣经》中对梦的重视,传统犹太人认为“他们在梦中的所见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梦被视为上帝与人交流的媒介。”埃尔卡在梦中对吉姆佩尔所说的话让他很自然地联想到这是上帝通过埃尔卡之口向他发出的警示。这也正照应了拉比此前跟他说的话:“信仰本身是有益的,好人靠信念生活。”
小说的结尾部分,吉姆佩尔一身圣徒打扮,外出流浪,四海为家,一个犹太圣徒的形象跃然纸上。如果说《卢布林的魔术师》中雅夏最后的悟道、忏悔是经历了人生中一系列潮起潮落的不幸事件后顿悟的结果,那么吉姆佩尔的宗教价值观升华反而来得稍微平静些,但他们最后终将在辛格的小说理念中相遇。辛格说:“我笔下的人物,尽管不是那种在世界上起重要作用的大人物,但也并非微不足道,理由是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他们是有个性的人,有思想的人,历经折磨的人。”或许,我们可以称吉姆佩尔为“神圣的傻子”,他不是愚笨,只是善良、虔信、无邪。小说最后以“死神一到,我就会高高兴兴地动身。不管那里会是什么地方,一切都将成为真实的,没有纷扰,没有嘲弄,没有欺骗。感谢上帝:在那儿,连吉姆佩尔都不会受骗”结束,这也表明吉姆佩尔至始至终都沐浴在犹太传统风俗之下,基于信仰与得救基础上的“犹太精神”充盈了他的生活,一个充满虔诚、责任和希望的来世在他面前打开了。
吉姆佩尔是辛格小说中最令人动容的人物之一。这类人物也是辛格最希望在现代犹太群体中看到的,他们身上闪烁着“犹太精神”的光芒,是千百年犹太传统的化身。或许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阿尔弗雷德•卡津的话更具代表性:“吉姆佩尔是一位施勒密尔般的圣徒。这个受尽嘲弄与迫害的不幸民族再次在这个镇上的傻瓜身上体现出来。吉姆佩尔是个犹太傻瓜,他的傻是因为他的一派天真,他的傻也是因为他明知自己受骗,却为了他人的缘故而不顾个人的尊严。”
微信图文完整版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