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达摩语汇(二十三)三摩地辨·断贪瞋痴(短评三则)

达摩语汇(二十三)三摩地辨·断贪瞋痴(短评三则)

作者探寻 标签本净 佛法 三摩地 贪瞋痴 正定 阅读次数:21

达摩语汇(二十三)

 

三摩地辨·断贪瞋痴(短评三则)
   

【三摩地辨1

想象这样的场景:一头巨象正低头看着一只小狗崽在啃咬自己的巨足,并向自己狂吠。大象不会感到疼痛。大象很清楚小狗崽对自己的侵犯,但它此时可能反倒觉得小狗崽很可爱好玩。

内在已经发展出强有力和稳定的三摩地(定力)的人,就和这头巨象一样。尽管他的心智很清楚他人的侵犯和恶意是针对自己的,但依然感觉自己是巨大的、不可动摇和安全的。

——阿姜·迦亚裟柔《心灵食物》2017121
 

“内在已经发展出强有力和稳定的三摩地(定力)”,这种稳定而强有力的定力本身或许就有巨大的“抗打击”的能力,但在佛法中所培养出来的三摩地(定)则具有更强大的不为世俗所动摇的力量。因为,这种定力是以了悟四谛的智慧为前提的。这里讲的世俗,指的是三界,即一切世间。

其实我们平时一直讲,要把事情做到位,要用心,就是培养定力。不要毛糙、急躁,总好像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似的。其实并没有,只是欲望、愚痴的业力驱使而已。因此,修行,就要安下心来,做一件事情务必要用心做到“精致”、“到位”——当然这是没有死的标准的,但还是可以要求和衡量的。

这个定力来源于对归依和戒的实际修行,放下自我(我慢)、回向三宝和圣戒,因此,这样去做事情,自然就会安心,就会不毛糙、不急躁,自然就不会有“更重要的事情”急着要去做。也因此,会培养出定力。这样的定力一定不会在“自我”上增加砝码和光环——那些只会减弱。这才是正定。

-------------------------------------------------------------------------------

 

【三摩地辨2

佛陀教导说,某些心智状态会窃走心灵的安宁和明净,遮蔽事物真实的本相,佛陀把这些状态称之为“Kilesa”,通常译作“染污”,尽管作为概念性的东西,我们很容易理解掌握这个词语,但是,只有体验了处于“三摩地”——没有被染污的心智状态后,才有可能真正地理解这个词语。

只有体验过“干净”,才能真正地理解“脏污“,同理,只有体验了心智的安宁和明净后,并与之对比,我们才能认识精神状态如何染污心。

看清染污如何对心灵产生影响,看清它因此给我们造成的苦难,修炼佛法的热情便会自然生起。

——阿姜·迦亚裟柔《心灵食物》2017131
 

“‘三摩地’——没有被染污的心智状态”,以及“我们才能认识精神状态如何污染心”——即各种心所(心理活动)影响(染污)了心。

这些话牵涉到“本净”——“本我”思想(有我论,无因论),意思是:心是有没有被染污的本来的状态的,那种状态就是三摩地,或者说就是在三摩地中体验到那个状态。这是佛法在佛灭後发展了几百年后开始产生的所谓“心本来清净、被客尘所染”的思想。这种“本净”思想,在觉音的巴利注释中就有了,而在同时代的印度,那里正是大乘瑜伽学派兴盛的时期,佛教的唯心(唯识)倾向已经十分明显。到了中国,这种倾向就更加趋于明显,乃至成为中国佛教的特色,如《坛经》中就有“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等说法。这一思想伴随着偏重禅定(三摩地)的禅修实践,使之更加有了“实证”的支持(影响远及日本、欧美、东南亚各地)。

另外,“‘三摩地’——没有被染污的心(有漏心)智状态”这句话,还把“三摩地”的离欲清净状态等同于佛法所指出的贪瞋痴灭的“清净”境界(无漏),混淆了“定(心)解脱”和“慧尽诸漏”的究竟解脱的差别。

-------------------------------------------------------------------------------

 

【断贪瞋痴】

作为佛法修行者,我们要提醒自己:别人可能会贪婪和自私,但我要尽自己最大努力,不去为世界增加哪怕是最小量的贪婪和自私。

别人可能会残忍、充满仇恨和愤怒,但我要尽自己最大努力,不去为世界增加哪怕是最小量的残忍、仇恨和愤怒。

别人可能会轻率和迷惑,但我要尽自己最大努力,不去为世界增加哪怕是最小量的轻率和迷惑。

与其允许世上包围着我们的不善业,搞得我们害怕和抑郁,我们不如利用它们来激励自己不断向善。

——阿姜·迦亚裟柔《心灵食物》2017124
 

作为佛法修行者,我们要提醒自己:1、不贪:不去为世界增加哪怕是最小量的贪;2、不瞋:不去为世界增加哪怕是最小量的瞋;3、不痴:不去为世界增加哪怕是最小量的痴。

尊者的这些话,应当作为座右铭、格言,时常忆念、背诵!这是我们反思的依据:依此反思、惭愧、忏悔,依此观察自己的一言一行,依此将佛法落实到具体的生活中。

利用不善法来激励自己不断向善。这是另一种“依”:依不善观不善、观不善集、知不善、知不善集、断不善、断不善集。

事实上,我们唯一要做的有价值的事情,就是依不贪、不瞋、不痴,断贪、断瞋、断痴;依自身和周遭的不善法修、断不善法。这就是道。其他不趋此道的所有追求都是妄念、妄想,应当捨!

 

 

    来源阿含学苑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