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蕴处界·五停心·禅修(问答)[上]

蕴处界·五停心·禅修(问答)[上]

作者不放逸住 标签禅修 六处 十八界 五停心 五蕴 阅读次数:18

蕴处界·五停心·禅修(问答)[]

 

C问】

老师好,请教一下两个关于法相的问题:

一是有沒有人做過對“蘊處界”概念由來的研究?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些概念最早来自哪里,從歷史上來看,是否是在佛陀出世之前,外道就已經安立了這些名相,就像業果和輪回,佛法問世之前,世間上已經在探討,佛教只是借用而說呢?(末學覺得對五蘊的安立是非常有智慧的,佛陀之前的人可能不會有這種說法。)

二是關於修行止觀的五停心觀與二甘露門,不知有沒有研究過,這些禪法最初傳入中國時,各種禪經中禪修法門的異同,並且與南傳三藏的禪法進行對照?比如安世高、達摩多羅、鳩摩羅什等大師所傳譯的經論和止觀法門,有没有综述之类的资料。(末學學習《俱舍論》,似乎五停心觀的概念也不是所有部派所共許的?)

W答】

兩個很好的問題。

關於五蘊、六處(十二處)、十八界等概念是佛陀所安立。儘管佛陀之前外道也有類似名相,但與佛陀安立的概念不盡相同,特別是作為一個佛教概念系統(諸蘊之間的關係及由此闡明緣起苦非我的道理)的五蘊等更是佛法所獨具,絕不是借用(是不共的)。這是我的了解和認識。

關於禪修,在原始佛經中并沒有詳細解說,無論是禪定的修行方法還是佛教止觀的修法,都是綱領性的,並無具體所謂的法本。後世的禪修法門是都是部派時期由部派各自發展出來的,從現有的文獻看,它們應該有一個相同的源頭,但這個源頭無從考究了,因為那是實修功夫,晚期的阿毗達磨等論書(如《清淨道論》、《解脫道論》和《俱舍論》等)所闡述的一些修法,應該都是從實踐中總結而來的,通過理論加工而成。因此,各時期、不同派別所傳的禪修法都有自己的特點。包括對證果境界狀態的描述也是不同的。如《俱舍論》中見(修)道十六心,在南傳上座部就沒有這個說法。

早期漢傳的禪法,多屬部派系統,上座部的有安士高的译作。鳩摩羅什所傳就是大乘禪法了。(按:所謂“鳩摩羅什所傳就是大乘禪法”,指的是《坐禪三昧經》等都有菩薩道禪修的闡述。)這裡面就有派別的不同。要想找到源頭,畢竟十分困難,資料太少。最早的莫過於南傳巴利的一些論書和注釋書。而注釋書畢竟不是系統闡述,只有個別概念被後人沿用。論書主要就是《清淨道論》,但真正落實到應用層面,還是近代的一些大師的實踐。他們的實踐,主要依據巴利《長部·大念住經》以及《雜部》中有關止觀和安那般那念的經文以及《清淨道論》和注釋書中的有關論述。他們研究揣摩、親身實踐,最後獲得體證,并同時編寫出手冊(法本),傳給後人。這裡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法本並非得自2500年前師弟口耳相傳,即所謂傳承,而是由近代大師自己學習、修煉、體證所得。

另外,北傳的達摩禪(大乘禪法)值得注意,這一支禪法雖不是原始佛教所直傳,但從其所謂教外別傳的路向看,可以說是一種來自禪修實踐者一脈的傳承,這方面很值得探究。

C问】

感恩分享!不知是否有专著研究过禅法初入中国时,各类禅经的综述分析?末学现在对《法蕴足论》、《舍利弗阿毗昙论》很感兴趣,从源流来说更早。

W答】

嗯,是的。后者更近巴利阿毗达磨。此二论,海公(按:指能海上師,下同)很看重!禅法初入,可参考吕澂、印顺等的有关论述。

暫時就談這些吧。關於南北禪法,以後我們可能會有專文論述。

 

(待续)

 

来源阿含学苑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