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蕴处界·五停心·禅修(问答)[下]

蕴处界·五停心·禅修(问答)[下]

作者不放逸住 标签禅修 六处 十八界 五停心 五蕴 阅读次数:18

蕴处界·五停心·禅修(问答)[]

C问】

五停心观找到这些出处:菩萨地持经卷三力种性品,俱舍论卷二二、二九,大毗婆沙论卷四十,瑜伽师地论卷二六,顺正理论卷五九,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一,大乘义章卷十二,摩诃止观卷七。

W答】

   嗯,是的。可以说此法是有部所说。摩诃止观等是延用前说。依年代顺序,《俱舍》以下各论皆出自《大毗婆沙》。(按:所謂《俱舍》以下各论皆出自《大毗婆沙》,指的是《俱舍》、《順正理》、《顯宗》等。《俱舍》在繼承古說(《俱舍》是在沿襲《心論》基礎上修訂而成的,而《心論》是屬於古老的九分毗曇的要略)和汲取經部說的基礎上對《大毗婆沙論》的錯誤作出了批評和糾正,《順正理》(《顯宗》)則是在《俱舍》的基礎上,對《俱舍》的批評作出回應,以維護《大毗婆沙論》的主張。另外,《大毗婆沙論》是有部阿毗達磨的百科全書,因此,其後的論著除了《俱舍》等論的許多論題都圍繞著它展開外,如《瑜伽師地論》等從有部系統產生的大乘派論著,無論在名相安立上還是在理論上都深受其影響,特別是《聲聞地》等。)有部分出的经部譬喻师,应当也延此说。总之此法属有部系所传说。

比照南方上座部,上座较近原始佛教,没有创新名目,相对朴素。在阿含和巴利裡面,出入息念(安那般那念)是修四念處中身念處的前行。出入息念就是觀出入息的長短并配合觀身等,它跟五停心中的數息觀是有差別的,可以說後者是從前者發展出來的一種方便。另外,五停心中其他三種觀行即不淨、因緣、界分別,其實在四念處的修行中都包含了,這在南傳巴利《長·大念住經》寫得很明白。又,慈心觀,則來自慈悲喜捨四梵住中的慈心修習從這點看,南傳禪法(如《清淨道論》相關章節)更接近原始佛教,秉持了《大念處經》的修行法門,不另安立名相。

相對而言,北方有部則有新的發展,創立了四念處的前行法五停心以為方便。有部的安立是有一個形成過程的。文獻顯示,最早,上座部經文并無此說,到了有部中晚期,其經文中開始出現與此說相關的說法。如大正本《雜阿含經》第1267經(大815(按:參見《雜阿含經校釋》第三冊)有比丘修不淨觀斷貪欲,修慈心斷瞋恚,修無常想斷我慢,修安那般那念斷覺想的經文,而與之對應的巴利本(M.118 Ānāpānasati)則無此說。又,在與《雜阿含經》第1267經(大815相應的《大毗婆沙論》卷194中也有相類的說法,若起不淨觀、持息念……餘想者,謂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及餘善染無記想等。到了晚期的《俱舍論》也還是基本秉持舊說,只提不淨觀持息念(按:即所謂二甘露門)如卷22正入修門要者有二:一不淨觀,二持息念。《順正理論》同。

由此可見,有部本身并未形成不淨觀等五法並舉的說法。五法並舉是大乘瑜伽行派(此派出自有部或有部系統)的《瑜伽師地論》和《大乘阿毗達磨集論》提出的,叫淨行所緣。如《瑜伽師地論》卷26(聲聞地):云何名為淨行所緣?謂不淨、慈愍、緣性緣起、界差別、阿那波那念等所緣差別。至此,所謂的五停心的五法被正式並列提出,但尚無五停心的名稱。這個名稱是到了漢地以後,由漢僧賦予的。如天台智凱《四教義》、《四念處》和慧遠的《大乘義章》等。《四念處》卷1二明五停心者,謂數息、不淨、慈心、界方便、因緣觀也。停名停住。

因此,嚴格地說,不淨、慈愍等五法並舉始於晚期有部系統的大乘瑜伽行派,而將不淨觀、持息念作為四念處前行的是《俱舍論》。如《俱舍頌》:入修要二門,不淨觀息念;……依已修成止,為觀修念住。五停心概念的正式提出則是漢僧所為,無關乎有部也。漢僧所依經論是北凉昙无谶所译大乘《菩薩地持經》(即《瑜伽師地論·薩地》)卷3(力種性品)8所謂不淨、慈心、緣起、界分別、安那般那念,是名隨應度門而度脫之佛陀蜜多撰、宋罽賓三藏曇摩蜜多譯《五門禪經要用法》坐禪之法要有五門:一者安般;二、不淨;三、慈心;四、觀緣;五、念佛五停心即從五門禪等名義轉出。

C问】

是這樣啊!那您有對比過《舍利弗阿毗曇論》和《法蘊足論》裡面的修法嗎?

W答】

鳩摩羅什譯《坐禪三昧經》、《禪法要解》也是當時重要的禪修論著,對五停心概念的建立有過影響。而安士高譯的《佛說大安般守意經》則是比較傳統的上座部系統的經文。至於《法蘊足論》中論定有二:一是理論的闡述,二是修行。修行方面主要介紹了光明想的修習,以及修習止觀發慧解脫等。比較簡潔扼要。《舍利弗阿毗曇論》詳解可以學習海公的講記和敏公(按:指智敏上師)的講解。

有部從《心論》、《雜心論》到《俱舍》,基本上都是從理論上分析論述禪定,能真正指導實際修行的內容很少。《大毗婆沙論》是《發智論》的注釋,基本上都是在名相解釋辨析上用工夫,幾乎不涉及實修。總之,上座一係(包括有部、化地、法藏、犢子等)都重禪定,與原始佛教時期重慧還是有很大差別的。再者,原始佛教重實踐,而部派阿毗達磨重理論,這也是很大的區別。

若論實修的傳承,現在只能從文獻上看到一些記載,比較詳細的如南傳上座部的《解脫道論》和《清淨道論》,這兩部論應該都是從更原始的本母發展而來的。可以學習。南傳國家目前流行的泰、緬兩支禪修法門,大多得益于《清淨道論》。泰國禪法起於近代的阿姜索、阿姜曼,現在流行的阿姜查又有明顯的禪宗意味;緬甸禪法源於近代的雷迪尊者和馬哈希大師,而現在流行較廣的是馬哈希所傳,并又有了新的發展。緬甸所傳,阿毗達磨的意為更濃一些;泰國所傳,因出自森林,多重實踐。(按:緬甸主要是雷迪尊者和馬哈希大師兩支最著名,前者傳乌巴庆、葛印卡,後者下傳班迪达、恰密等禅师又傳至斯裏蘭卡等;泰國主要是阿姜索、阿姜曼師弟所傳,以及阿姜查的系統等。另,斯裏蘭卡禪師較著名者,有德寶法師和葛榮居士等。

又,《舍利弗阿毗曇論·禪定品》主體是講解四禪的概念,在正解前,著重提出并講解了得定的因緣,這是很傳統、也是最接近佛陀教法的正說:因緣具足,則能得定;因緣不具,不能得定。修定有如此因緣:謂比丘,愛護解脫戒,成就威儀行,己行處,愛護微戒懼如金剛,受持於戒,斷邪命行正命,善知識,善親厚,善衆,攝諸根門,飲食知足,勤行精進初不睡眠,離障礙法。如此比丘,知斷五蓋心垢、損智慧法。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成就初禪行;乃至斷苦樂,先滅憂喜,不苦不樂、捨念淨,成就第四禪行。(參見《解脫道論》4-8〈行門品一~五〉。)

要修定得定,這些法(因緣)是必須要先修行先滿足才行的!

就說這些吧。等有機會,再專門探討。以上只是概說,比較粗枝大葉。

C問】

感恩

“有比丘修不淨觀斷貪欲,修慈心斷瞋恚,修無常想斷我慢,修安那般那念斷覺想。云何比丘修安那般那念斷覺想?是比丘依止聚落,……乃至觀滅出息,如觀滅出息學,是名修安那般那念斷覺想。”

《雜阿含經》也有類似說法,您提供的這個資訊值得注意!(合十)

 

 

2018/10/20-22

来源阿含学苑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