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有感于“有感于《红楼梦辨》”

有感于“有感于《红楼梦辨》”

作者红楼梦未完 标签红楼梦辨 阅读次数:309
  首先,高鹗不是那个可杀的续书人,从许多证据来看,后四十回有曹雪芹的早稿
在内,续书的人则是曹雪芹的近亲好友,高鹗所作的只是修补一些残缺而已。
  其次,曹雪芹的思想境界可不能算是很高的人。他对人生采取了一种消极悲观
的态度,不停地缅怀往日的繁华;他少年时期的经历,造成了他在现实生活中的失
败;同时,他又是一个十分温情的人,这就更使他念念不忘过去的人与事。一个人
如果心太软,往往会搞不清自己,往往会放弃。他是个极有文学才华的人,只可惜
生不逢时,他喜爱擅长的写作在他的时代并不能为他带来任何好处,一生的怀才不
遇,更加深了他悲观避世的人生观。所以红楼梦中不停地提到,“好就是了,了就
是好”,“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之类的话。
  第三,并不是每个好作家都是悲观者。当然能写出好文章的人多是在人生中有
着经历的人,但在他们中消极悲观的人却并不多。也许有些作品透着对人生的一些
无奈,可是却不象曹雪芹那样,总想让它一了百了。象狄耿斯,他的作品中,最感
人的还是《大卫·科波费尔》,全书灌透着积极入世的态度,十分感人。其它作家
的作品,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川端康成的《伊
豆的舞娘》,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米切尔的《飘》...等等,等等,
都充满了对人生满腔的爱与热情,也同样读后令人内心感动无比。
  曹雪芹的《红楼梦》的迷人之处在于它的从头到尾迷漫着浓烈的中国文化氛围,
复杂的人际关系,真实的故事情节,优美的诗词歌赋,精彩的潜词用句,还有关于
戏曲、建筑、园林等等,简直是集华夏文化之大成;曹雪芹还应用了“伏线于千里
之外”和“借省亲写南巡”之类的写作手法,让读者常常恍然大悟而又感到兴趣盎
然;另外还有它的未完的结局,却又从正文脂批中留下了蛛丝马迹,象猜谜一样引
起人们的兴趣而又欲罢不能;再加上作者本身的身世之谜,形成了前无古人,后无
来者的红楼热。至于书中流露的消极避世的情绪,则是《红楼梦》吸引人而又害人
迷惘的一面。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