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波不信菱枝弱──应怜呆香菱
作者:孤鸿雪影 标签:香菱 | 阅读次数:568 |
![]() ![]() ![]() |
| ![]() ![]() ![]() |
风波不信菱枝弱──应怜呆香菱
香菱本名甄英莲(真应怜),五岁即被人贩子拐走,后被“呆霸王”薛蟠半买半抢的带了去做了他的侍妾。虽如此,她又本是甄世隐的女儿,地位应介于奴婢与小姐之间。故位列薄命司金陵十二钗副册之首。 曹雪芹将香菱取名为“应怜”一点也不过分。在红楼众女子中无论是宝钗黛玉还是袭人晴雯,也不论她们最终命运如何,至少都有过一段值得回味,且无忧无虑的美好生活。而唯有香菱,她从刚一懂事就被拐往他乡,远离生身父母,跟拐子一起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过了几年,侥幸遇到个“风流人品”的冯公子,不料又碰到了薛蟠。抢走香菱不说,还将冯渊打死一走了之。给这位既无品貌又无才情的呆霸王做侍妾,香菱小心服侍他的日子有多难熬便可想而知了。这一点从她得知夏金桂要嫁过来时“心里盼过门的日子比薛蟠还急着十倍。”就可以看出。可谁知苦命的香菱盼来的却是一位“河东吼狮”,搅得全家上下再无安宁之日。在妒妇夏金桂看来,香菱无异于她的眼中之钉,每欲拔之而后快。她装病、设计对天性纯良的香菱百般折辱,连名字都要改为“秋菱”。从判词“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来看,柔弱的香菱将回被夏金桂折磨而死,并非象高鄂续书中所说,她被扶正后难产而亡的这样一个悲中有喜的结局。在第八十回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自此以后,香菱果跟随宝钗去了,把前面路径竟一心断绝。虽然如此,终不免对月伤悲,挑灯自叹。本来怯弱,虽在薛蟠房中几年,皆由血分中有病,是以并无胎孕。今复加以气怒伤感,内外折挫不堪,竟酿成干血之症,日渐羸瘦作烧,饮食懒进,请医诊视服药亦不效验。”看来香菱不堪迫害,此病料已难愈,魂返故乡或许就是后面一两回中之事了。香菱一生中唯一快乐的日子大约只有薛蟠随张德辉外出经商游玩的那一年。她得以住在大观园中,才有了幕雅苦吟诗,联诗赏红梅,情解石榴裙诸事,才使我们见到了一个天真烂漫、纯洁善良的香菱。 香菱的性格在书中被概括为一个“呆”字。但她的“呆”与迎春的木讷和湘云的娇憨都是不同的,而是对自己追求的东西有一种执着的呆气。她学诗的时候,并没有因前两次的失败而放弃,终于在梦中写出了精妙的诗句。但也正是因此,香菱一直是通过改变自己来迎合别人。比如当门子见到她时,问她是不是英莲,她怕被拐子打怎么也不敢说,只说不记得了。而从她后来诗中“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来看,还是很怀念生身父母的。当泼妇夏金桂嫁过来后,更可以看出香菱善良和柔弱的一面。她不会在丈夫面前搬弄是非,甚至不会在受了委屈时为自己分辩。她想通过自己的小心服侍取悦夏金贵,却不知此事非比学诗,自己做的越好,就越招来妒妇的憎恶。所以香菱的这种性格也是导致她悲惨结局的原因之一吧。我想身处此境的若是平儿或袭人,遭遇或许会有所不同。 香菱与宝玉的关系也是比较微妙和耐人寻味的。前八十回中,他们大约只有两次单独相处的描写。第一次是在六十二回,香菱与豆官等人斗草,在打闹时弄脏了裙子。其中有这样几段描写。“香菱便说:‘我有一枝夫妻蕙,他们不知道,反说我诌,因此闹起来,把我的新裙子也脏了。’宝玉笑道:‘你有夫妻蕙, 我这里倒有一枝并蒂菱。’口内说,手内却真个拈着一枝并蒂菱花,又拈了那枝夫妻蕙在手内”。“香菱见宝玉蹲在地下,将方才的夫妻蕙与并蒂菱用树枝儿抠了一个坑,先抓些落花来铺垫了, 将这菱蕙安放好,又将些落花来掩了,方撮土掩埋平服。香菱拉他的手,笑道:‘这又叫做什么?怪道人人说你惯会鬼鬼祟祟使人肉麻的事。你瞧瞧,你这手弄的泥乌苔滑的,还不快洗去。’宝玉笑着,方起身走了去洗手,香菱也自走开。二人已走远了数步,香菱复转身回来叫住宝玉。宝玉不知有何话,扎着两只泥手,笑嘻嘻的转来问:‘什么?’香菱只顾笑。因那边他的小丫头臻儿走来说:‘二姑娘等你说话呢。’香菱方向宝玉道:‘裙子的事可别向你哥哥说才好。’”看完这段之后,不能不让人想到:为何香菱有夫妻蕙,而宝玉正巧有并蒂莲,又为何宝玉要将夫妻蕙和并蒂莲合葬在一起呢?香菱将弄赃的裙子留在宝玉处,以及分手时她欲说还休的笑容恐怕也不是一个“谢”字能够说的清的。我想香菱虽呆,但毕竟不是傻子。薛大爷与宝二爷孰优孰劣还是不言自明的,再加上红楼梦无闲笔这一原则,曹雪芹绝不会拟出这一大段文字而无所指。所以能够断定,香菱此时对宝玉至少是有好感的。第二次是七十九回,香菱说出薛蟠要娶夏金桂一事,“宝玉冷笑道:‘虽如此说,但只我听这话不知怎么倒替你耽心虑后呢。’香菱听了,不觉红了脸,正色道:‘这是什么话!素日咱们都是厮抬厮敬的,今日忽然提起这些事来,是什么意思!怪不得人人都说你是个亲近不得的人。’一面说,一面转身走了。 且说香菱自那日抢白了宝玉之后, 心中自为宝玉有意唐突他,‘怨不得我们宝姑娘不敢亲近, 可见我不如宝姑娘远矣,怨不得林姑娘时常和他角口气的痛哭,自然唐突他也是有的了。 从此倒要远避他才好。’因此,以后连大观园也不轻易进来。”这段文字的意境与上一段截然相反。宝玉无意间的唐突便惹恼了香菱,难免让人不解。其实仔细想来,这也并不奇怪。香菱终归是薛蟠的侍妾,在丈夫的兄弟面前自然应避嫌。宝玉说出这样的话,无论是真是假,岂有不恼之理?就连黛玉跟宝玉从小到大一起耳鬓肆磨,尚且一听这种混帐话便既翻脸,何况香菱呢?此处用一句“多情却似总无情”应是再合适不过。只可惜雪芹早逝,二人此后到底怎样便不得而知了。 红楼梦中语言美,诗词更美。曹雪芹除了自己才智出众以外,他还广泛吸收了魏晋以来各诗词名家的精华为己所用。但古人多以诗言志,以词言情。所以红楼梦中诗的取材对象就不免相对集中于唐寅、韦应物、温廷筠、杜牧和李商隐等人身上了。其中最应引起我们注意的便是李商隐。李商隐的诗色彩绚烂瑰丽,意境悠长深远,其意难以捉摸,后人对他有些诗究竟是写景、言志、还是谈情至今争论不休。而这种风格与色彩正好被用在红楼梦的许多诗中,将人物感情的宣泄与命运的暗示巧妙的隐藏于其间。黛玉乘船游大观园时曾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爱他这一句‘留得残菏听雨声’”。这倒奇了,明明自己诗风与之很相似,却偏偏欲盖弥彰的说成“最不喜欢”,这大概是她不想让别人看透自己诗中所隐藏着的情之一字吧。除了诗风之外,就具体诗句而言,二者也有千丝万屡的联系。宝玉初入大观园时作的以春夏秋冬为题的即事诗与李诗著名的《燕台四首》相仿;湘云的白海棠诗中有“自是霜娥偏爱冷”之句,缘自李诗《霜月》“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最后来看人物,李诗中有“宝钗无日不生尘”,包含了宝钗的名字。《锦瑟》中又有“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黛玉为绛珠仙子不就是“垂泪仙子”吗?说道红楼梦三字,李诗《春雨》中亦有“红楼阁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皖晚,残宵尤得梦依稀。”之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一首李商隐的七绝《嫦娥》借偷食仙丹,终生幽居广寒宫的月中仙子嫦娥,吟咏了玉阳山上曾和自己相恋,但迫于道规又不能长相斯守的女道士宋华阳。而宝玉的《访妙玉乞红梅》中的“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两句,亦将妙玉比做嫦娥。此二人一为女冠,一为幽尼,处境和心情也是如此的相似,说不定妙玉这个人物的创造便是缘于宋华阳。而本文的题目即为李诗《无题》的颈联“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叫桂叶香。”中的前半句。其中“菱”字和“桂”字,“菱枝弱”同“桂叶香”均对应,隐含着香菱和夏金桂的名字。所以我认为香菱和金桂名字的出处应为此句,至少曹雪芹取她们二人之名时应受到了这两句的启发。 在今天,香菱这种天真纯良的女孩常被认为是“缺心眼”。工作中不愿与同事竞争升迁的机会,一位退让;生活中对每个人都付出真心,不求回报;感情上也很容易信任和迁就别人,就算她身边的人都已看出她被某个只会甜言蜜语的男人所欺骗,恐怕她自己仍是不会相信。所以能否遇到真心待她的“冯公子”,似乎就只有看运数了。故无论在《红楼梦》一书中还是在2000年的新世纪中,我都要说一句──应怜呆香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