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晴雯被逐案”袭人有重大嫌疑(初稿)
作者:大脚阿土 标签:袭人 | 阅读次数:524 |
![]() ![]() ![]() |
| ![]() ![]() ![]() |
开题明义:这篇东西,自然是冲这红兄那篇文章来的,红兄文章里说袭人全无干系,而我的观点是袭人有重大嫌疑(是指“被嫌疑对象”,而非“罪犯”)。 红兄文中观点大致如下: 大致如此吧,如有遗漏,请补充。 先驳红兄以上几点。 第一点,已经说过,十二钗之一的凤姐,也是赞美对象之一,但头上的罪名比“告密”重的多,以此看来,为什么曹公就不可能把告密罪名加到袭人的头上呢? 第二点,红兄的意思大概是说,因为有别人说了,所以就不会是袭人,尤以文中的一句为代表: >“和园中不睦”也证明不是园里的人 这怎么能证明呢?比方说,假如我说“荣府外和府内不睦”是否说明荣府内就和睦呢?当然不一定,荣府里的钩心斗角多的去了,所以“园外的人”有和园中不睦,并不等于园中就和睦。有园外的人告密,不等于园内就一团和气,和平共处。用探春的话来说,要从里头杀起,贾府如此,大观园未必能免。王赵等人进了谗言,不等于只有这些园外的人进谗言,红兄是作物理试验的,引起误差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不能说找到一些原因,就说只有这些原因吧? 驳完红兄的观点,再来解释,为什么我认为袭人有重大嫌疑。 以前的帖子说过,要找一宗迷案的作案者,如果没有明显证据,如何下手?第一,找具有作案动机的人;第二,找最大受益人,如果有人即有动机又直接受益,那么他/她就有重大的嫌疑(当然,没有证据不能定罪,是以许多“聪明”的罪犯还逍遥法外,甚至是人人称道的好人)。 袭人有无告密动机?--有! 袭人可能有的告密动机很多,倒袭派的网友提供很多,比如“争荣夸耀”,比如嫉恨等等,这些大家争论很多,这里不再累述,只想提一点大家不太提到的细节: 第三十四回中,袭人第一次告密时: ……王夫人听了这话,如雷轰电掣的一般,正触了金钏儿之事,心内越发感爱袭人不尽,忙笑道:“我的儿,你竟有这个心胸,想的这样周全!我何曾又不想到这里,只是这几次有事就忘了。你今儿这一番话提醒了我。难为你成全我娘儿两个声名体面,真真我竟不知道你这样好。罢了,你且去罢,我自有道理。只是还有一句话:你今既说了这样的话,我就把他交给你了,好歹留心,保全了他,就是保全了我。我自然不辜负你。”…… 仔细了,看上面“我就把他交给你了,好歹留心,保全了他,就是保全了我。我自然不辜负你”,这里王夫人已经把宝玉“交”给了袭人,而且要好歹留心,留心什么呢?自然是儿女私情。袭人和王夫人的是非观是相近的,王夫人看着不顺眼的事情,袭人大概也会不以为然,当袭人听到宝玉四儿等的私语,心里作何而想?再看同回中的另一段王夫人的话: ……谁知你方才和我说的话全是大道理,正和我的想头一样。你有什么只管说什么,只别教别人知道就是了…… 哈哈,“你有什么只管说什么,只别教别人知道就是了”,好个“有什么说什么”,好个“别教别人知道”,不错,这只是第一次告密,可有了第一次……想想后来发生的事情,能不怀疑这位贤慧的袭卿麽? 之后并没有看到袭人再在王夫人面前说些什么,只看到王夫人隔三岔五的优待袭人,一会儿是赏衣服,一会儿是赠月薪银子,袭人作了些什么,我们无从知道,我们只知道王夫人“自然不辜负”袭人,发生了什么,却是“别教别人知道”! 是的,我没有明确的证据,而且,晴雯一案,嫌疑人颇多,但看看前后文章,想想书中人物,到底谁的动机最强,谁得到的好处最多?王赵等人,告倒晴雯等,只是出口恶气,可袭人呢?且不谈她是否嫉恨晴雯等人,且看看王夫人对她的叮咛嘱咐,她的动机就比旁人大得多了。再看看事情后果,王赵二人得到了什么?袭人又得到了什么呢? 凡是判别,就得有标准,我的判断的标准就是“动机”与“受益”--以此来看,谁的嫌疑最大?此外,谁最可能知道那些事情?王赵等人只能间接知道,袭人呢?红兄说不是袭人的最大证据,其实只是认为曹公不会这么把这样的罪名加到她头上,不过既然有凤姐在先,红兄又如何把那么多嫌疑都推翻,而说袭人与此无关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