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紫鹃·雪雁·鹦哥(修改版)

紫鹃·雪雁·鹦哥(修改版)

作者郭襄 标签红楼梦 吴宓 紫鹃 阅读次数:574
  《红楼梦》中丫环的名字,或多或少地都与其主的性格、命运有着密切的关联。比如,宝玉作为诸艳之冠,怡红院里的丫环除了姓花的袭人和芳官之外,还有原名蕙香的四儿,做粗活的小丫头佳蕙,都和“花”沾亲带故的。宝钗的贴身丫环黄金莺,被改名黄莺儿,果然便是一只娇音嫩语能说会道的“黄莺儿”,就是她使宝玉知道了“金玉”之说,作用可大着呢。黛玉红颜薄命是众所周知的,而她随身的两个丫鬟,一名紫鹃一名雪雁,都是不祥之鸟,聪明敏感的黛玉为何会让自己的丫鬟叫这种名字呢?曹公如此安排,是不是有什么隐义,我们未能体贴得到呢?
  林黛玉之死,历来众说纷纭,有说她上吊的(“玉带林中挂”),有说她投水的(“一代倾城逐浪花”,宝玉也曾把花瓣抖落沁芳源中,葬花即葬人),也有说她埋于土中的(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扌不净土掩风流“),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据我看来,只怕未必如此。首先,黛玉不会是自尽的。《红楼梦》中的薄命女儿,各有各不同的结局,上吊的已有秦可卿,投水的已有金钏儿,即使芳官等一众优伶和惜春都是出家为尼,但一个是走投无路,一个是勘破红尘,并不能归结在同一处的。黛玉的结局也是如此,已有秦可卿和金钏在前,曹公是不会有如此败笔,使她成为第二个上吊或第二个投水的薄命女儿的。事实上,从还泪之说以及紫鹃、雪雁的名字看来,可以判断出黛玉根本不是自尽的,她的死,不过是“风刀霜剑严相逼”之下的自然死亡。

紫鹃
  紫鹃原是贾母房里的一名二等丫头,黛玉进贾府后,贾母见雪雁年纪小,就把原名鹦哥的紫鹃派了服侍黛玉。由于只有一条脂批指明了紫鹃就是改了名的鹦哥,(书中反而没写明白)因此也有人认为紫鹃是黛玉在南方原有的那两名伴读丫鬟其中之一。这是题外话,暂且按下不提。紫鹃是个知情解意的好丫鬟,虽然不是自幼跟随黛玉,但几年间尽心尽力,深切地为宝黛的将来担忧,当她听到薛姨妈看似热心实质虚伪的“四角俱全”的建议,就忙不迭地跑过来希望薛姨妈能说到做到,出力促成宝黛的婚事;她唯恐黛玉将来没个“知疼着热的人”,以致闯下“情辞试忙玉”那样的大祸。虽然紫鹃此举未免失于鲁莽,却也是出于对黛玉的忠心,令人只觉得她可爱。
  “紫鹃”是“子鹃”的谐音,是杜鹃的别名,于初夏之际昼夜不停地鸣叫,叫声甚哀,近似于“不如归去”,是历来文学作品中借以表达个人哀愁的一种形象。在黛玉的诗歌中,也多次出现“杜鹃”这个哀愁的象征,如《葬花词》中有“杜鹃无语正黄昏”,《桃花行》中有“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等等。“紫”又通“红”,“杜鹃啼血”,黛玉偏又有吐血之症,这就不由不把紫鹃和黛玉的悲剧命运联系在一起了。
  龄官和晴雯都是黛玉的影子,其中龄官的健康状况几乎和黛玉一模一样,也是素有弱疾,也吐过血;而晴雯本来身体是不错的,偏于“病补雀金裘”之后落下了病根,被撵出大观园之后急怒攻心,病势急剧加重,死于王夫人所谓的“女儿痨”。如果细细推敲起来,黛玉和龄官的病不也正是痨病么?再结合“紫鹃”一看,黛玉的死因就很明显了,并不是自尽,也与是否能与宝玉完婚无关,只是病势加重,吐血而亡。

雪雁
  雪雁是黛玉从南边带来的,自幼随身的小丫头。“雪雁”这个名字也不通得很,想那雪地里怎么会有雁?即使有,也必定是孤苦伶仃离群索居的孤雁,是命不久长的。雁是候鸟,必须于南方过冬才能安然无恙,但黛玉这位南方姑娘,偏偏如孤雁一般留在北方的雪地里,虽然寄居于外祖母家中,终是无父无母乏人照应的孤女。癞僧要求她“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但她不但见了外戚,还在本非她久留之地的北方住了下来,头一天便哭了,“总不许见哭声”是万万办不到的。
  雪雁这个名字是黛玉起的,不知道她在起这个名字时,有没有预感到自己将来的悲剧结局呢?

鹦哥
  鹦鹉比一般的鸟要聪明得多,能学人言,会模仿人的动作,潇湘馆里就有这么一只能学人言的聪慧机灵的鹦鹉,胡文彬曾著文认为它是黛玉“才高寿夭”的暗示。这只鹦鹉所发的嗟叹之声“大似黛玉素日吁嗟音韵”,又会念黛玉的葬花词中最重要的那几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按:这几句是黛玉死于春末最有力的证据,郭襄将另撰文论述),也是对于黛玉死亡时节以及当时形景的一种暗示。紫鹃原名鹦哥,黛玉听到鹦鹉念葬花词时她也在场,想必日后黛玉泪尽香夭之时,贾母已逝,凤姐失势,宝玉大概也不在跟前(宝玉必有重大变故才刺激到了黛玉的病势),贾府上下焦头烂额,大厦将倾,又有谁顾得上黛玉的亡故?洒泪葬黛玉者,多半只有紫鹃。

  紫鹃、雪雁、鹦哥,虽然都是脂批极力称赞过的妙名,但也正是对黛玉的悲剧命运、黛玉的最终结局的一种暗示。


浙ICP备06020153号-1